生态深一度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鹤影翩跹起舞。三月的铁丝盖湿地,正上演着生命与自然的壮美交响。

3月25日,天朗气清,春风沁人。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城出发,前往巴隆乡铁丝盖湿地,见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的迁徙盛况。

沿途,一望无际的滩地上,枸杞林与未耕的田地交织成一幅独特的画卷,农民在地里辛勤劳作,灰鹤旁若无人地穿梭其间,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抵达铁丝盖湿地,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宁静的湿地宛如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远处传来的鹤唳声,如同天籁之音,打破了四周的寂静,回荡在广阔的湿地上空。随着鹤唳声的指引,我们远远地看到,一抹抹灰色在湿地中缓缓显现,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整片湿地装点得生动而壮观。



  灰鹤“青睐”都兰作为迁徙途中的休憩站,而都兰亦以满腔热忱不遗余力地守护着这些天空中的精灵。灰鹤与都兰之间,有着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与和谐,它们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而和谐的生态美景。

  生态画卷:万鹤齐栖见证自然奇迹

昆仑山的雪线之上,几只灰鹤在空中盘旋,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不一会儿,更多的灰鹤抵达昆仑山顶的苍穹,它们在空中集结,形成一支庞大的队伍。当所有成员到齐后,它们开始俯冲而下,降落在铁丝盖湿地,寻觅食物。

灰鹤时而低头于浅水中轻巧觅食,喙尖轻点水面,激起一圈圈细腻而优雅的涟漪;时而振翅欲飞,羽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银灰光泽。

“家族式迁徙是灰鹤的特性。”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罗俊指向空中盘旋的鹤群说,它们在等待掉队的成员。这样的迁徙会在都兰县持续一个月左右,从每年的三月初开始,一直到四月初,同时在湿地内觅食休息的灰鹤数量最多超过了万只。

灰鹤是鹤形目鹤科鹤属的一员,别名千岁鹤、玄鹤、番薯鹤等。其通体羽色几乎为灰色,前额和眼线为黑色,头顶裸区部分呈朱红色,尤其在繁殖季节更为鲜艳,成为吸引异性的独特标志。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种群动态被视为生态晴雨表。

目前,青海境内记录到的鹤属鸟类共有三种,分别是灰鹤、蓑羽鹤、黑颈鹤,灰鹤与蓑羽鹤属于过境鸟,迁徙时只会在青海境内短暂停留补充体力,只有黑颈鹤是唯一在青海境内繁殖的鹤属鸟类。灰鹤虽只是迁徙过客,却在都兰缔造了万鹤翔集的生态奇观。



  灰鹤从哪里来?迁徙去哪里?一直是个谜,至今还未找到答案。

“灰鹤迁徙前往繁殖地时,才会在都兰县境内停留,前往越冬地时又不从都兰县境内路过,我们也觉得很奇怪。”罗俊说,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灰鹤的数量越来越多,今年1月,正值寒冬时,在都兰县境内的宗加镇田格里湿地记录到400多只灰鹤,这种现象更是很难解释。

都兰县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从十年前开始记录观测灰鹤,十年间变化最大的是灰鹤数量,从十年前记录的几千只到如今的几万只,数量成倍增长,迁徙时间、停留时间、迁徙周期根据气候环境、觅食情况、体能恢复等因素,会有提前几天或延迟几天的情况。

“灰鹤的食性很杂,以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为食,同时也捕食昆虫、蚯蚓等。”罗俊说,白天时,灰鹤会到周边的耕地和枸杞林中觅食,晚上会回到湿地的灌木林中休息,湿地中成片的白刺林相当于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

湿地与农田交织的生态网络,为杂食的灰鹤提供了丰盛的“自助餐”:枸杞林里的浆果、耕地中的根茎、白刺丛中的昆虫……昼夜交替间,鹤群在觅食区与栖息地往返穿梭,编织出独特的生物钟。

尽管我们仍不清楚灰鹤的确切来源和迁徙目的地,但都兰县坚定地选择守护这些珍贵的生灵。因为灰鹤数量的增加正是都兰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好见证。


图片均为张多钧 才贡加 摄

  守护图景:多方联动构筑生命廊道

3月6日,首批灰鹤如约而至。罗俊的工作日志从此写满奔忙:疫病监测、种群统计、联合巡查……每天奔波于县城与铁丝盖湿地之间,只为灰鹤迁徙打造“安全服务区”。

罗俊感慨:“这些年,我们致力于宣传教育,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提升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每年灰鹤迁徙之际,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都会联合农牧、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清风行动’,针对集贸市场、餐饮物流等重点领域专项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制品的行为。”

随着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的加入,灰鹤迁徙的“护飞行动”变得更加科学、更加可持续。79名护林员采取“车巡+步巡”的模式,巡查重点路线,确保了万只灰鹤的安全迁徙。如今,在全县范围内,爱鸟护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灰鹤的迁徙路线、繁殖地、越冬地等信息,罗俊计划与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合作,为灰鹤安装追踪器。这一举措将为他们提供更加详实的数据支持,助力灰鹤保护工作。

灰鹤连年选择巴隆作为迁徙的中转站,这无疑是生态治理成果的有力印证。近年来,都兰县持续推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书写了生动篇章。

政府层面更是积极推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都兰阿拉克湖国家湿地公园便是这一成果的生动见证。自2014年底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为试点建设单位以来,这里已经累计实施多个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建立了水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

10年间,都兰县境内的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灰鹤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在此停留繁殖,曾经的“迁徙驿站”正逐渐转变为“生态家园”。

湿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得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湿地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等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植被破坏和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不断减少,近两年湿地内未再出现乱捕滥猎、滥挖乱采、违建等违法行为。

随着国家公园省建设的深入推进,都兰县正以更大的决心守护这片高原净土,让灰鹤的生命廊道正变得越来越宽广,更多的“天空舞者”在这片土地上诗意栖息。

  未来愿景:人鹤共生诠释生存密码

铁丝盖湿地,这片占地60万亩(4万公顷)的广袤区域,不仅是一片自然的宝库,更是灰鹤与当地牧民共同的家园。

铁丝盖湿地横跨巴隆乡的多个村社,其中托托村拥有绝大部分的草场。在这片湿地中,70%至80%的面积属于托托村的牧民承包草场,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起初,当灰鹤迁徙至此停留时,牧民心有不甘。

托托村党支部书记杨宗英介绍:“我们村分为山区和滩区,滩区主要集中在铁丝盖湿地附近,这里生活着许多牧户和牛羊。”灰鹤的迁徙停留,无疑给牧业生产带来了挑战。

“起初,村干部只能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劝说牧民将自家草场暂时腾让给灰鹤休憩。”杨宗英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民逐渐认识到守护灰鹤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随着地下水位的上升,草场逐渐变为湿地,草场使用率降低,牧民主动将草场让给灰鹤。甚至有些牧民还成为了“护鸟员”,每天在草场周边巡护,确保灰鹤的安全。

为了弥补牧民草场损失,政府层面积极提供饲草料补贴。如今,托托村有10名草管员和8名护林员,他们成为了守护灰鹤的中坚力量,灰鹤停留铁丝盖湿地期间,他们每天不间断地巡逻巡护,确保灰鹤安全休憩觅食。

普通牧民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守护力量。一旦发现村内有摄影爱好者进入,他们会第一时间向村委会报告,确保全天候、无死角地守护。

守护的成效,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作为大学毕业后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杨宗英,更是深刻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变迁。“我家住在山区,以前很少到滩区去。小时候只听家里长辈谈起过灰鹤,那时候数量稀少,自己更是从未见过。”站在童年罕至的滩区湿地,杨宗英望着鹤群掠过天际线感慨万千。

然而,大学毕业回乡后,杨宗英每年都要参与护航灰鹤迁徙的工作,近距离目睹上万只灰鹤聚集的壮观场面,这种震撼让他难以忘怀。

杨宗英表示:“这些年地下水位不断上升,灰鹤数量一年比一年多。以前没见过的野生动物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这是生态环境向好的有力证明。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守护好灰鹤迁徙的生态廊道,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灰鹤保护行动中。”

暮色渐浓,鹤群自四方归巢。牧归的牦牛与掠空的鹤影,在湿地上空勾勒出交错的生命轨迹。对于灰鹤,这里是奔赴远方的驿站;对于都兰县牧人而言,这是世代守护的家园。当春雪再度染白昆仑山巅,这场跨越物种的“约定”,将继续在高原谱写新的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