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相信大家都应该关注了美国加征关税的事情,我们不少说这样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往往很多最本质的原因都隐藏在深处,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但可以确定的是税收是国家的血液,但抽取的方式决定生死。
众所周知,特朗普在2025年3月宣布对华商品累计加征54%关税,而此时美国农业州的大豆种植者反倒先发出质疑和抗议,连夜致电白宫表示反对。而中国也是硬刚到底,对美农产品精准反制15%关税,这场贸易战的硝烟让人想起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那场将全球贸易额腰斩66%的灾难。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64年前,濒临崩溃的清朝通过加征关税续命60年,而这一政策竟成为帝国最后的强心剂。
1853年的紫禁城里,咸丰帝面对户部22.7万两的存银陷入绝望——这笔钱仅够支付两个月的兵饷。太平天国席卷江南、第二次鸦片战争迫在眉睫,帝国财政已到崩溃边缘。传统税制在战乱中瓦解,田赋征收率从70%暴跌至30%,盐税因运输中断损失过半。
正是这种绝境迫使清朝启动了中国历史上最激进的财税改革:1853年创设的厘金制度在全国水陆要道设立2.6万个税卡,对过往商品征收1%的"捐输",到1908年这项非正式税收竟贡献了14%的财政收入。
但真正改写历史的是海关改革。1861年赫德接掌海关时,这个被英国人掌控的机构年入496万两,仅占财政收入的9%。
不过,29岁的北爱尔兰人釜底抽薪,引入了现代会计制度和全球招考机制,这时奇迹发生了:1871年海关税收突破1100万两,1904年他离任时已达3020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这种增长源自制度性创新——赫德建立的稽查体系让贪腐率从60%降至0.3%,而当时户部官员的灰色收入是俸禄的20倍。
更关键的是,海关税收的稳定性远超传统农业税,即便在1894年甲午战败后,关税仍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长,成为赔款和外债的信用背书。
很多人就疑惑了,为何通过压榨人民,强行加征的关税,却能滋养垂死帝国?我们通过一个比喻来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
我们先想象有位重病患者,心脏衰竭的同时还患有恶性肿瘤。这时候,主治医生发现了一剂特效强心针,能让心脏泵血效率提升三倍,患者立即红光满面下地行走。这对于家属来说,那肯定是欢欣鼓舞,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病灶没解决,最后还是要亡,而这就是清朝关税政策的本质。
当时,太平天国和列强的入侵,大量消耗和瓜分了国库,此时户部存银就像患者仅剩的200cc血液。传统税收系统犹如坏死的造血干细胞,江南税赋要道被战火截断,就像主动脉被人掐住。也就是说,这位病患的内部循环系统已经损坏的七七八八了,想要靠自身的系统恢复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要寻求另外的方式。
而此时赫德执掌的海关,相当于在患者手臂上插了根输血管,直接从国际贸易中抽取"洋血"。这些新鲜血液确实让心脏(中央财政)重新跳动。而且随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费,相当于用进口血浆置换出坏死的红细胞;江南制造总局的军工生产,就像用外资营养液培育的免疫细胞。
但所有外输血液都优先供应给心脏,四肢百骸(地方经济)却持续失血。更致命的是,主治太医们拿着新获得的血包,只顾着镇压身体各处的炎症反应(农民起义),却不愿切除恶性肿瘤(封建制度)。直到1911年,当革命党人切断输血管时,人们才发现这颗心脏早已失去自主跳动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那年的关税仍然达到了4300多万两。
但不得不说,就这样靠着从外面汲取能量,又让清朝支撑了数十年。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如果没有对症下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清朝也难逃灭亡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张宏杰. 海关为何是晚清中国唯一不贪腐的衙门?[J]. 历史研究,2020(05).
2.虞和平,谢放. 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Ossa R. Trade Wars and Trade Talks with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