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求学圆梦行动”的首批试点单位,浙江省总工会本级5年来已累计投入8700余万元资金,资助7万余名职工实现“学历+技能”的“双提升”,不仅交出了亮眼的“民生答卷”,也为全国以“求学圆梦行动”深化产改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局:实现从“独自奏”到“携手弹”的部门联动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产业工人队伍历来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2019年,省总工会与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联合发文组织开展“双提升行动”,成为全国首个四部门联合发文共同实施“求学圆梦行动”的省份。工会牵头抓总,教育部门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人力社保部门用好职业技能成长通道,相关部门配合监督指导企业用足用好职工教育经费,这种打破行政壁垒的合力“政策包”有效破解了“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痼疾,为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双提升行动”服务体系提供了机制保障。
随着顶层制度设计落实落细,职工同步实现“学历提升+技能晋级”的美好图景成为可能。如今,全省“双提升行动”已蔚然成风,各级工会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各市、县(市、区)总工会和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会及企业工会都可以予以配套资助,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正在各级各部门共同扶持下茁壮成长。
突围:打造从“等风来”到“送上门”的暖心工程
“没时间、缺渠道、怕负担……”这是很多产业工人在面对“双提升行动”时的普遍顾虑,虽然知道是个好事情,但心里不免会犹豫。针对这一工学矛盾突出的现实难题,浙江工会和各部门及时转换工作思路,变原来的“坐等申请”为“主动服务”,创新构建“互联网+职工教育”生态圈,为有需求的职工打造了从“等风来”到“送上门”的暖心工程。
为方便职工能更好地参与到“双提升行动”中来,省总工会开发建设了浙江省职工教育平台和“浙里办”—“数字工会”—“双提升”应用系统,通过全链路优化实现便捷申报、自动审核、直接拨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根据浙江现代产业发展布局,主动对接职工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采取联合办班、设立重修班等方式送教上门;浙江开放大学建设了“学分银行”,将职工各类学习培训转换成学分进行累积,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提供学习成果认证转换;省数据局通过数字赋能,打通教育部学信网、全省技能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数据库,实现系统自动比对审核。
裂变:放大从“一个人”到“一群匠”的共富效应
2022年,省总工会首次在深化“双提升行动”补助申报中明确“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本省工会会员即可作为补助对象”,不需要“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条件。从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被非常便捷地纳入到了“求学圆梦行动”的“朋友圈”当中,这是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坚持。
在杭州,西湖区总工会依托浙江开放大学办学资源,在该校成立“小哥学院”,提出3年内出资100万元资金、资助100名“小哥”上大学的目标。为了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支持力度,浙江工会还在“小哥学院”等试点基础上开设申报“绿色通道”,向浙江顺丰速运等头部平台企业职工实施定向资助。从“流水线”到“大学堂”,从“打工者”到“金蓝领”,从“一个人”到“一群匠”,浙江“双提升行动”不仅改变了职工的个体命运,也放大了人才的共富效应,激活了产业发展的长久动能。
“‘双提升行动’已连续多年列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工作任务,今年还将持续推进资助人数、资助经费‘双扩面’。”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锚定全国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的新目标,再出实招、硬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以深化产改为抓手,助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浙江工人日报记者李凡)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