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95篇原创文章,作者:Kagohl 3。
作者简介:Kagohl 3,新疆人,署名源自1917年空袭伦敦的德军轰炸机部队,热衷科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武器,希望能给看官们带点不一样的历史。
全文共9240字,配图32幅,阅读需要19分钟,2025年4月8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Kagohl 3”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铁路上的精灵:铁道装甲车
Draisine,波兰语Drezyna,一个源自德语的词汇,意思是“轻型铁路便道车”,由1815-1848年德意志邦联诸国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毕德麦雅”时期的著名发明家卡尔.弗赖赫尔.冯.德莱男爵(Karl Freiherr von Drais)所创造,是一种利用人力或引擎动力在铁路上行进的简易机动工具,在19-20世纪的欧洲国家主要用于运输铁路的维修检查作业,后还衍生出了旅游观光用途。
图1: 卡尔.弗赖赫尔.冯.德莱
图2:1辆有趣的铁路便道车
直到1899年,这种有趣的车辆开始向军用领域踏足。这一年英国著名发明家,率先研发出装甲汽车的弗雷德里克·理查德·西姆斯(Frederick Richard Simms)制造了一种配备6毫米装甲和7.7毫米马克沁机枪的铁道机动车辆,其最高时速据说可达48公里/小时,名曰“Simms‘ Draisine”,意思是“西姆斯铁路便道车”。这个武器,就是世界上第一种铁道装甲车(英语中称之为Amoured draisine或是armoured rail car,波兰语则是drezyna pancerna)。
西姆斯铁道装甲车诞生时恰逢第二次布尔战争,布尔人灵活狡黠的游击队再加上过于宽阔的地形让英国侵略军大受其苦,因此英军急需足够的机动力量限制布尔人的行动。看到商机的西姆斯先生及时向英国军方推荐自己的发明用于铁路线的巡逻任务,但可惜的是,英国军方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的主要模式也是围绕着泥泞无人区与敌人的铁丝网和堑壕纠缠,坦克这种履带式战斗车辆才是正解,只能局限于铁路线的铁道装甲车更是没有出场机会。
图3、4: 弗雷德里克·理查德·西姆斯与他发明的铁道装甲车
直到20世纪30-40年代,各大军事强国才意识到铁道装甲车不仅能够协助体型庞大的装甲列车作战,还能执行铁路线的巡逻、警戒、侦察和辅助进攻任务,确实是一种价值不低的装备。于是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家都开始研发自己的铁道装甲车,但这些车辆基本都是给普通的轮式装甲侦察车换上铁轨轮,因为这三国也追求铁道装甲车能够切换到公路行驶模式。而在这场竞赛中,波兰走出了一条另类而有趣的道路。
用坦克驱动铁道车:波兰工兵专家的奇思妙想
1921年3月18日,在经历了三年的战争后,波兰与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签订了里加条约,成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风雨飘摇的欧洲大陆保住了自己苦苦等来的独立。不过夹在德俄两国之间的波兰深知自己早晚会再次成为他国口中的鱼肉,于是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以狂热的态度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并且制定了所谓的“西方计划”: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趁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际,波军首先向北佯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牵制德军主力,以消除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则以重兵集团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打败德国。
而在防御性作战中,能够携带大量枪炮且速度不俗的装甲列车自然是波兰军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过在苏波战争期间,波兰陆军就发现装甲列车作战时需要轻型列车在前执行火力侦察、清除路障、修复铁路等任务,但这些列车都是民用车辆客串,火力和防御相当羸弱,顶多在机车头装上几块聊胜于无的锅炉钢板,因此经常在战斗中遭受惨重损失。为了弥补这个问题,波兰在1920年2月设法从法国引进了10辆“克罗查特”铁路便道车,准备在上面附加装甲和武器,改装成铁道装甲车。然而车辆到手后,波兰陆军发现自己应该是过于心急以至于没做好市场调查:作为民用车辆的克罗查特的引擎功率只有可怜的2.94千瓦,根本没法支撑沉重的装甲和枪炮。于是这10辆车最终走了那些波兰民用列车的老路:凑合着安了几块锅炉钢板,发配到铁路工兵作勤务车辆。
图5:克罗查特铁道装甲车
随着苏波战争的胜利,波兰也是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国防力量,那么将民用铁道车改装成装甲车辆的做法自然不能继续采用,于是波兰陆军在1924年决定装备专业的铁道装甲车。这项举措的第一个成果就是1926年11月到货的塔特拉铁道装甲车(drezyna pancerna Tarta),是波兰国防部认识到本国重工业薄弱的现状后从大名鼎鼎的斯柯达兵工厂订购的设计。然而该车的性能告诉我们过于迷信品牌效应有害无益:塔特拉铁道装甲车引擎功率只有13.23千瓦,导致其最大速度只能达到30公里/小时,而且加速性能糟糕;武器装备只有2挺轻机枪,无法应对敌军轻装甲车辆;最大装甲厚度只有5毫米,只能勉强抵御轻机枪和炮弹破片的打击,而且侧面舱门还变相削弱了防御能力。
图6:性能糟糕的塔特拉铁道装甲车
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个人。此人名叫塔德乌什.科沙科夫斯基(Tadeusz Kossakowski),于1918年11月波兰独立后加入新生的波兰陆军,1919年4月-10月间担任一支工兵连的连长,战争结束后于1923年被派往法国学习。1927年4月27日,科沙科夫斯基被征召为波兰国防部行政官员,后于1928年1月1日晋升为上校,成为了波兰工兵部队的最高长官之一。在成为上校的2年零8个月后,他于1930年9月23日获得了与本篇主题相呼应的权力:波兰坦克部队的额外指挥权。在他的带领下,波兰不仅更大力度的生产超轻型坦克,还积极从国外引入坦克,并通过仿造英国维克斯E型坦克成功仿造了7TP轻型坦克,这是后来在1939年波兰军队唯一能和德军坦克正面对抗的国产坦克。
图7: 塔德乌什.科沙科夫斯基
1931年,担任波兰国防部武器装备局长一职的科沙科夫斯基上校意识到塔特拉铁道装甲车性能差劲的不利局面,于是向波兰总参谋部递交了报告,提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设想:将波兰陆军在1919年从法国引入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与特制的铁道平板车组合起来,改造成更加强大的铁道装甲车。这种做法的另一个好处是满足了装甲车铁路公路两用的需要:雷诺坦克可以从铁道平板车上下来,在一定范围的地面上行动。
很显然,科沙科夫斯基上校的设想极具实用价值。一方面,雷诺FT-17的性能在1931年就已经算是过时了,而波兰军队经费有限,能让这种老旧型号重新发光发热自然是再好不过,另一方面,雷诺FT-17无论是防御还是火力都远远强于塔特拉铁道装甲车,如果能够成功改装,波兰陆军将以低廉的成本换来一种更强大的替代型号,可谓划算至极。于是上校的构想很快得到了军事工程研究所(Military Engineers Research Institute)的热烈回应。
图8:波兰陆军装备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
守卫铁道的FT-17:R型铁道装甲车
现在,摆在军事工程研究所面前的唯一难题是如何将雷诺FT-17轻型坦克的传动器与铁道平板车的车轴连接起来,从而让坦克能直接驱动平板车行进。这个问题在1932年解出了答案:铁道平板车的车轮通过特殊的滚轮传动器与坦克履带连接,坦克引擎启动后,驾驶员推动操作杆让履带转动起来,从而驱动滚轮一起转动,而平板车的前轮依靠链条接受来自滚轮的动力。这种装置比较复杂,可靠性也不太好,而且容易导致坦克履带磨损,不过赋予的速度还算可以,可达38公里/小时。
图9:军事工程研究所的最初设计,可以清楚地看到铁道平板车中央下方的滚轮传动器(带有链条的三个轮子)
1932年,这种奇特的组合式铁道装甲车的原型车在位于莱基奥诺沃(Legionowo,位于波兰中部的玛佐夫舍省的一座城市,距离首都华沙20公里)的第1装甲列车团(1st Armoured Train Unit)的技术车间宣告制造完毕。设计图也很快递交给了波兰国防部:将一辆完整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放置在一个特殊的铁道行驶底盘上(也就是经过特别设计的铁道平板车),该底盘虽然只是简单的骨架结构,但其轨道车轮却可以与坦克履带联动的传动装置变为驱动轮,从而赋予这个奇怪的结合体以铁路机动能力,铁路时速达38公里/小时,并可以实现倒车。同时由于坦克与铁道行驶底盘可以分离,因此必要时,雷诺FT-17可以离开铁路线,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地面机动作战。该项目被命名为średnia drezyna pancerna torowo-terenowa R,意思是“R型中型铁路公路两用装甲车”,其中R就是Renault(雷诺)的首字母。
图10、11:1932年在莱基奥诺沃制成的R型原型车,红圈处便是滚轮传动器
不过,军事工程研究所也知道这种传动装置并不可靠,于是在1933年设计了一种齿轮传动轴,与坦克的变速箱连接,直接通过坦克引擎驱动。坦克开上底盘后,车组人员在外部打开引擎舱,将特制传动轴与铁道平板车的传动齿轮相连,这样平板车的铁轨轮就算是转化为直接接受坦克引擎动力的驱动轮。铁道平板车则是简单的焊接骨架结构,其后部有两个坡道,由扁平弹簧进行悬挂,可以向上折叠,坦克就通过这对坡道驶上平板车。值得一提的是,安装新式传动轴需要对坦克的侧离合器与散热风扇进行改动。
图12:改用传动轴的R型铁道装甲车
铁道平板车全重3.4吨,长度8.11米,宽度2.04米,轴距4.75米,能够承担25吨负重,远远超出了雷诺FT-17自身重量。坦克驶上平板车后,车组人员先将传动轴连接好,然后用平板车后缘的铰链固定好履带,接着操作手动泵让平板车中央的液压器降低高度,使得坦克底部被平板车的中央梁架支撑住,整个过程最快也就需要五分钟。如果坦克要切换到公路模式,车组人员先用液压器把坦克托起,然后解除传动轴与平板车驱动齿轮的连接,接着撤掉固定铰链,最后放下平板车尾部的坡道,让坦克倒车下来即可,整个过程最快需要三分钟。
图13:特制的铁道平板车
图14:可以看到平板车后方的坡道
坦克引擎与平板车后轮直接相连,但坦克本身无法提供制动,因此军事工程研究所在平板车前轮处安装了曲柄式机械制动器,它与坦克车舱相通,可以由驾驶员在车内直接操作。此外,平板车前后两端都安装了连接器(钩链),使得R型铁道装甲车可以牵引一些车厢或是被列车所牵引。波兰陆军还曾计划利用这一点让R型铁道装甲车运输补给品和步兵,但最终未能实施。
图15、16:这辆R型铁道装甲车的前面带着一个平板车
图17:这辆R型铁道装甲车在由列车牵引
R型铁道装甲车的防御力以它自身的定位来看还算不错,其车体正面装甲厚度可达16毫米还带有一定倾角,后部和顶部为8毫米,铸钢炮塔则是全方位22毫米,能够抵挡重机枪直射或是小口径炮在一定距离上的打击。火力方面,R型铁道装甲车也是远强于性能垃圾的“塔特拉”,其360度旋转炮塔上配备了一门法制SA-18型37毫米18倍径炮,理论最高射速15发/分钟,实际最高射速10发/分钟,在1.5倍径伸缩式光学瞄准具的加持下可以达到2400米的最大有效射程。如果要对付敌军人员或是小型工事,R型铁道装甲车可以发射Mle.1916高爆弹(尺寸37*94毫米),该弹初速365米/秒,可以装填30克炸药;若是要攻击敌军轻装甲目标,则可以使用1939年从法国购买的Mle 1892与Mle 1935,前者是高爆穿甲弹,初速388米/秒,装药量15克,能击穿12毫米装甲,后者是更先进的被帽风帽穿甲弹,初速600米/秒,能在400米距离上贯穿21毫米装甲。
图18、19:SA-18坦克炮,该炮也被法军称作canon de 37 S.A. pour chars légers(用于轻型坦克的37毫米半自动炮),而SA是法语“semi-automatique”的缩写,意思是半自动
遗憾的是,由于炮塔尺寸限制,R型铁道装甲车只能携带一门火炮,无法携带机枪,这导致其对付步兵比较吃力。波兰陆军曾计划对车体进行改进从而再容纳1挺机枪,但未能成功。此外,作者了解到,法国陆军在1937年为SA-18坦克炮开发了Mle 1937高爆弹,这种高爆弹初速440米/秒,可以装填56克炸药,威力明显强于Mle 1916高爆弹,然而波兰军方却没有引进这种更先进的高爆炮弹,实在是令人可惜。
R型铁道装甲车的动力装置是雷诺4缸4冲程直列式水冷汽油发动机,排量4.5升,依靠95升燃料箱供给汽油,在转速达到1500转/分钟时可以输出39马力(29千瓦),明显优于塔特拉铁道装甲车的弱小引擎。在这台引擎的驱动下,R型铁道装甲车可以达到45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后期改进版本更是可以达到55-57公里/小时,相当强悍。此外,其铁道平板车配备了齿轮式倒车装置,能够以同等档位直接倒车,与前进速度一致。这种设计对于铁道装甲车来说可谓实用至极。
图20、21:R型铁道装甲车使用的39马力汽油机
R型铁道装甲车配有2名车组人员,即车长和驾驶员,驾驶员负责操作车辆,而车长不仅要顶着引擎噪音向驾驶员下令,还要负责摇动转盘操作炮塔转向,利用炮塔顶部的观察塔视察外部环境,以及火炮的瞄准、上膛、发射、退壳和装弹。此外,车长还要负责指引驾驶员倒车,因为R型铁道装甲车没有后视镜。如此不好的人机性能也算是这种有趣的装甲车辆的另一面吧。
图22:探出头的双人车组
波兰国防部的爱物:R型铁道装甲车正式参军入伍
1933年,安装了特殊传动轴的“R型中型铁路公路两用装甲车”接受了波兰国防部的亲自“考核”,而该部门在1932年就对这种有趣的组合式铁道战斗车辆产生了巨大兴趣。为了更好的做出对比,本次测试还安排了1辆塔特拉铁道装甲车。事实上,R型铁道装甲车本来凭借8-22毫米的装甲和37毫米主炮就已经让一旁的塔特拉铁道装甲车矮了一截,而在机动测试中,R型铁道装甲车硬是跑出了45公里/小时的最大铁路速度,要知道雷诺FT-17自己的最高速度也才8公里/小时,作为反面教材的塔特拉铁道装甲车也只有30公里/小时。
图23:1933年接受测试的原型车
R型铁道装甲车在试验场表现出的卓越性能当场征服了在场所有国防部官员和陆军军官的心,2辆原型车也是当场就被国防部拍板买下,后还在1934年又订购了三个底盘用于进一步的实验和改良。在进一步的发展过后,波兰国防部认为R型铁道装甲车已经成熟,完全可以作为塔特拉的优秀替代型号,于是在1938年1月一致投票通过决议,下发了18辆R型铁道装甲车的生产订单,由位于莱基奥诺沃的“利益共同体”工厂(Wspólnota Interesów Works)负责制造,这些车于1938年2月开始装备到波兰陆军第1、2装甲列车团。到1939年,“利益共同体”工厂已经生产出了38个R型铁道装甲车的底盘(特制的铁道平板车)。这种底盘的造价是12400波兰兹罗提,按照当时来看称得上便宜。
图24、25:加入波兰陆军装甲列车团的R型铁道装甲车
R型铁道装甲车采用的是1936年开始普及的三色迷彩,由作为底色的棕绿色搭配浅沙色和棕绿色组成,不规则的喷涂成大致呈矩形的斑块。不过也有一些车辆采用的是1920年代的老式四色迷彩,用黑色轮廓隔开。
R型铁道装甲车在1938年2月服役后,波兰陆军意识到它们没有无线电,于是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有1辆该型车辆接受了电气系统改进,配备了无线电台,可惜的是,这种改进没有普及下去。不过军事工程研究所的设计团队在1936年应高层要求为R型铁道装甲车安装了电池组件,用于给车体左侧的探照灯供电。此外,R型铁道装甲车的39马力引擎原本是手摇启动,需要车组人员将摇把牢固地插入发动机的启动孔与曲轴啮合,接着用力转动,当曲轴在摇把的带动下达到一定转速后即可启动引擎,但这种做法实在是费时费力,于是在1936年换成了电动启动器。
图27:实验性的安装了无线电的R型铁道装甲车(注意后面的天线)
图28、29:红圈处便是探照灯
1939年,除第15号外,所有波兰装甲列车所属的铁道装甲车排(Armoured Draisine platoon)都装备了2辆R型铁道装甲车用于铁路线的侦查、巡逻和警戒任务,或是在有铁路线的区域的一定范围内切换到公路模式执行步兵支援任务。第15“死神”号装甲列车比较悲催,只配属了2辆过时的塔特拉铁道装甲车,而第13“索斯科夫斯基将军”号装甲列车的铁道装甲车排本是标准配置,但其部分车辆在战争爆发前被抽调走了,因此变成了2辆R型铁道装甲车+2辆塔特拉铁道装甲车。有趣的是,根据照片显示,该排采用过R型铁道装甲车牵引1辆塔特拉一起行动的配置,作者认为这倒是变相解决了R车没有机枪的不足。
图30、31:从属于第13号装甲列车的R型铁道装甲车,它还牵引了一辆塔特拉铁道装甲车
当然,看到这段描述的观众老爷也明白了,1939年波兰装甲列车所属的铁道装甲车排绝非只有2辆R型铁道装甲车。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种编制的标准配置是6辆战斗用铁道装甲车+1辆备用铁道装甲车,而这另外5辆是波兰另一种坦克改造的组合式铁道装甲车,名叫“TK”或“TKS”。
图32
R型中型铁路公路两用装甲车
波兰名称:średnia drezyna pancerna torowo-terenowa R
英文名称:medium rail-and-ground armoured draisine "R"
服役时间:1938年
总产量:38辆
车组人员:2人
战斗全重:10.5吨(另有说法为11吨)
车长:8.11米
车宽:2.04米
车高:2.83米(包括坦克)
轴距:4.75米
装甲厚度:8-22毫米
武器装备:1门SA-18型坦克炮(37mm Puteaux SA-18)
动力装置:雷诺4缸39马力直列式水冷汽油发动机,燃料容量95升
铁路最高时速:45公里/小时,改进后可达55-57公里/小时
铁路最大行程:不明
公路最高时速:8公里/小时
公里最大行程:60公里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