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作者:燕园叟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可以说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有了“人情”自然会衍生出“世故”。人情世故如标尺,丈量我们的行为准则,又如温度计,测量我们的世态炎凉。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情节就是中国人情社会的一个缩影。



底层社会的人情世故

这年秋尽冬至,刘姥姥一家衣食无着。只因早年女婿狗儿的祖父和王夫人父亲连宗认作侄儿这个“人情世故”,刘姥姥决定卖老脸到荣国府走一趟,以期得到王夫人的帮助。

刘姥姥来到荣国府大门,年近八旬的刘姥姥放下身段,“世故”地称呼门人“太爷”,却仍然遭到年轻门人的戏耍。所幸得到一个老年门人的帮助,才找到周瑞的家。小门人和刘姥姥非亲非故,没有“人情”可言。刘姥姥衣衫褴褛,一看便知来自底层社会,遭到小门人势利的对待。势利是世故的极端表现,也人情社会的积弊。老门人同样和刘姥姥非亲非故,却能主动帮助刘姥姥,这是一种脱离“人情”的“世故”,反映人间的温暖。

周瑞家的不余遗力帮助刘姥姥,不仅因为先前周瑞和狗儿父亲交好,还因为“昔年她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曾经“得狗儿之力”是人情,这回“显弄自己的体面”便是世故。

人情如礼,礼尚往来,人情亦然。人情往来是人与人互相了解和相互帮助的最简单有效途径,在和谐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脂砚斋评曰:“在今世,周瑞夫妇算是个怀情不忘的正人。”狗儿当初帮助周瑞“争买田地”,压根没想到有今天的回报,周瑞家的不忘情怀也是发自内心。这一来一往就是人情世故的一次良性循环。人情社会消极的一面是对无交情、无亲情之人的冷漠,如小门人之辈。

像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这些陪房婆子,的确都是见人下菜碟的势利眼,仗着主子陪房的身份,狐假虎威,作威作福。周瑞家的固然心性乖滑,喜欢卖弄显摆,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楷模,但她仍不失为一个心地向善之人。虽然周瑞家的帮助刘姥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显弄自己的体面”,但她的“显弄”主观上并无恶意,客观上还做了善事,无可厚非。像周瑞家的这类人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他们热衷于“显弄自己的体面”,自觉或不自觉地介入别人的事务当中。但由于他们心存善良,他们的“多管闲事”,客观上却是在帮助别人。这是中国底层社会常见的“世故”。



跨越阶层的人情世故

“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刘姥姥通过女婿祖上与王夫人父亲曾经“连宗”的微弱联系,发现跨越社会阶层的社交链条。激活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成功进入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府,得益于她对传统社会世态和人性的洞察。刘姥姥谙熟人情社会的规则和潜规则,而且能“世故”地加以利用。这种世故虽然有明显的趋利性,但和小门人的势利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处于等级秩序中最底层的刘姥姥,第一步以“人情”为纽带成功进入荣国府,之后如何与王熙凤打交道才让读者见识到她的“世故”功底。刘姥姥初见王熙凤采用的是底层民众特有的生存策略,即身份降维,自我矮化:跪地下拜,称王熙凤“姑奶奶”,自称“你侄儿”“你侄媳妇”。以自贬辈分搏取上位者的心理愉悦。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世故”,虽然情不由己,但不失为下位者特殊情形下的变通策略。若非处于等级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嘲笑刘姥姥“奴颜婢膝”。

王熙凤出现在刘姥姥面前时,给人的感觉十分傲慢,但一句“怎么还不请进来?”又让人感觉她并没有怠慢刘姥姥。接着“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吩咐周瑞家的搀住刘姥姥,不让下拜,让座等。这一连串举动不仅仅是礼节,更是世故。刘姥姥和王家的微薄人情不足以支撑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厚待,王熙凤应该还有“世故”方面的考量,如籍此维护贵族体面和自己的声誉。王熙凤一面推说“不过借赖祖父虚名”,一面又强调“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是谦辞更是世故,不失礼节,又突出了身份。刘姥姥的底层“世故”和王熙凤的上层“世故”首次交锋,打个平手。

得知刘姥姥的来意,王熙凤不是直接给银子了事,而是故意绕了个弯:“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刘姥姥喜出望外,竟冒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之类的粗鄙话来。第二回合,刘姥姥“年老失修”的世故在王熙凤“年轻气盛”的世故面前败下阵来。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刘姥姥离开周瑞家时,“要留下一块银子与周瑞家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执意不肯。放在今天,刘姥姥穷大方的“世故”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周瑞家的扮豪爽的“世故”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周瑞家的穿针引线,刘姥姥最终得到王熙凤的接济。若干年后贾家事败,刘姥姥救下流落烟花柳巷的王熙凤女儿巧姐。这仍然是“人情世故”的时空演绎。

《红楼梦》中刘姥姥初入荣国府的情节,堪称中国社会人情世故的微观缩影。刘姥姥进荣国府的故事超越了文学范畴,堪称理解中国人情社会的密码本。正如曹公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否认“人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势必落入势利社会的陷阱。如一味讲人情,不论是非,不分善恶,又势必会阻碍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转型。




红楼梦研究

微信号 : dongzhu196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