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篇文章,发现一个悖论:社会和教育,给咱们灌输着学个技能,然后就能靠这个技能工作谋生,直到退休。

可如今,能干一辈子的工作除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几乎已经不存在了。可许多人却还没意识到,工作的尽头已越来越近。

退回到四十年前,那时候工人能在一家工厂从学徒干到退休。主要那时候处在计划经济时代,没啥海外市场,技术发展缓慢,也很少有外部竞争。叠加那时候毕业分配制、企业分房的政策,工人稳定性很高,对企业认同感极强。



近些年情形与当年不同,极少有人能在一家企业干到退休,少数能在同一领域干到50岁左右。绝大多数则是不断跳槽,在50岁之前被优化。尤其是新冠疫情后,这个年龄逐渐下降到40岁,甚至在IT等一些行业降至35岁。

因此,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很丧的思潮:内卷的尽头,是自谋生路,是灵活就业。

造成这一长期变化的根源,来自一场“上书请愿”。

90年代后期眼瞅着国外迅速发展,一堆经济学家集体“上书”,说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从而带动科技进步。于是咱们搞外贸,加入WTO,进入了发展快速车道。

之后很长时间,只要咱们这边生产出来,外面就有人买。为了多挣钱,人们越干越猛,倒班、加班现象顺理成章出现。

加入WTO也带动了咱们技术快速进步,从2000年初互联网,到电商、数字经济,再到当下AI智能。可以说,近二十年咱科技上的进步幅度,超过过去五千年总和。

技术更迭的加快,带来了至少两个层次的负面效应。

第一方面体现在教育上。互联网风口引发了学历升职,当时大多数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都拿到了高薪,短时间实现了买车买房,甚至财富自由。

由此带起了教培行业发展壮大,继而引发家长“鸡娃”情绪,对教育投入空前高涨,造就了万亿级别的教培市场。

但是随后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近几年更是超千万毕业涌入社会。学历稀缺性大幅降低,造成贬值严重。



还有个现象这几年尤为凸显,无数家庭花费巨资、全力托举出来的大学生,四年苦读毕业到社会求职,却发现所学知识和技术,跟不上技术的迭代,已经落后甚至落伍。

另一方面,工作多年的中年人,既要面对职场竞争,又要抽时间照顾家庭,还得花精力不断提升职业技能。纵然如此,被优化的焦虑依然愈发强烈。

为了避免被优化,他们被迫接受降薪、996,没有加班费等形式的压榨。因为工作太难找,并且似乎企业都一个样,给得钱少、干的活多,还有很多不合理情形不得不接受。

其实,这不能完全怪企业,它们也不容易。

加入WTO后,不少企业赚到了钱,但有很多都是初级加工企业,产品没什么技术含量,靠着便宜人工和加班加点来提高产量,以低价低利润赢得市场。

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大多是国内同行。大家水平相当、都没啥技术优势时,只能比拼压榨员工,来获得更多利润维持生存。

近些年,这类企业经历了几波倒闭潮,这既是咱产业升级刻意为之的结果,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数据显示,近十年咱们国家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有一部分企业,是在瞅准市场短期机会后,靠严苛的压榨,暴利赚取快钱,迅速退场。这类企业从来没想过要稳定发展、长期获利。

同类数据中,美国中小型企业平均寿命是8.2年,日本及欧洲是12.5年。

可见,在时代发展、技术更迭,以及就业市场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之下,想在一家企业或想靠着一门技能就工作到退休的想法,或许该淘汰了。

这种想法本身没错,只是不适合这个时代。



更重要的是,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想法,等到遭遇40岁危机,距离退休还有20多年时再去寻找出路,为时晚矣。

这个时代,你可以说竞争激烈,也可以说内卷严重。不论现状如何,想办法生存下去是每个人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

你得先在心里接受一种“现实”:未来某一天,你赖以生存的技能会被淘汰、谋生的工作会被取代。

这个现实,越早接受、越早着手准备,对你越有利。你需要在它失效前,给自己准备另一条谋生的路。可以是一个副业,如短视频、网店,也可以摆摊零售,还可以是水电维修、家政服务等等。

我的建议是:走为别人提供服务的路子,这类服务好在是个人都会有需要;且不需要高投入,不需要面向很大群体,并且具有复利性。

其实,这些年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咱们社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每个人都被逼着“内卷”,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所以才会有“来吧,互相伤害吧”,这样无用且过度的消耗。

内卷,从啥时候,从哪开始的?

这还得从WTO说起,上文说到过,加入WTO后咱们为了赚钱出现了加班。当时咱们产品低端没啥技术含量,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内卷出现。

随后互联网崛起,这个领域虽然利润高,但是竞争异常激烈,并且时效性较高,谁先发布产品便可以占得先机,于是IT行业996出现了。

互联网企业高利润,让许多大学生快速实现学历变现,带动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引发了“鸡娃”热潮。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又促使教培行业蓬勃发展,高峰时头部企业年薪百万招聘老师。



在教培行业宣传鼓吹之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深入人心,父母为了孩子能读大学、考名校,不遗余力投入金钱和精力。教育,变成了一场投资竞赛。

但是,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近几年都是上千万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薪资必然不断降低。

薪资降低,学历带来的资金回报速度自然越来越慢。可即便如此,教育内卷趋势却丝毫没有得到缓解。尤其今年在教育部大范围强推双休政策时,部分极端的家长提出反对,说:双休会害了这一代孩子。

卷,已深入骨髓;不倦,反而难以适应、无法接受——这肯定是一种病态。

孩子从出生,到毕业工作,都被内卷胁迫着,已经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均衡发展。

年轻人工资低不敢恋爱、不愿结婚、不想生育,中年不敢消费,没钱消费,被加班、单休、996控制到没时间消费。

这般社会现状,内需怎么可能旺盛得起来,经济怎么能够好转?

很多人羡慕胖东来,因为人家老板尊重员工,给员工足够,甚至远超出员工期待的薪资。员工感受到企业的认可和尊重,发自内心努力工作,做好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

这种企业视员工为重要财富,员工拥戴企业进而反向助力企业发展,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景。

知乎一位网友分享:胖东来员工,对自家产品极为认可,几乎不会花钱去其他超市买生活用品。而胖东来,也为了回馈员工,在福利待遇、折扣力度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

这种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奔赴,如果可以放大到整个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咱们每个人和每家企业,都将是长期受益者。

但是,这样的改变,胖东来靠的是老板于东来的大爱。要放大到整个社会,靠企业肯定不现实,只能靠制度。

如果制度能做出这两方面改变,或许能让“内卷”逐渐变成良性竞争。

一、强制加班费

现在加班严重,主要因为免费。很多企业觉得不让员工加班,就是浪费。

一旦加班必须付加班费,且加班费率递增,加班现象和文化就会被瓦解。因为老板知道你工作八小时后,基本没啥工作心思,效率会大打折扣,与其留着你加班还得付加班费,必然选择放你回家休息。

不愿付费的加班,都是虚假加班要求。等到形成了老板不愿付费,员工不愿加班风气后,每天八小时,周末双休成为常态,人们就有时间休闲、消费,经济就能够从底层被激活,进而逐层带动各个产业。

我知道有人会说博主想得太乐观,人们有时间,还得有钱才能消费。别急,看我的第二点想法。

二、用制度规定企业用工成本

昨天文章提到,商超零售行业原先普遍认为:人工成本不能高于12%,否则无法盈利。但这一说法被胖东来人工薪资成本占30%,但毛利率依然能够维持30%的“奇迹”所否定。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企业和员工“双向奔赴”时,企业用工成本虽然增加,但员工个体所创造的价值也在增加。

所以,为了保障员工利益,让员工有钱消费,也为了避免社会财富过度集中于资本手中,降低企业赚快钱离场的可能,可以设置一个不同行业人工成本比例制度,并要求企业严格提供完整、真实的数据。

如果人工成本低于制度要求(比如商超人工薪资成本低于30%),对企业实施差额两倍罚款,并将这些钱一部分发给员工,另一部分用作奖励;如果等于或高于要求,则适当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长期发展。

这两个措施,短期来看势必会导致一些企业活不下去,增加一些企业的生存难度。但长期来看,一定对整个社会有利的。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想法,真要实施必定还需要配合教育改革、市场宏观调控等手段,以及在改进过程中不断根据涌现出来的新问题进行调整。

改革注定不简单,我也没那么大本事,能几句话就把改革方法给定了。

这跟产业升级其实是一个道理:一些利润低、没技术、靠压榨员工生存的企业,本就应该淘汰,当然这势必会造成一部分人短期失业,任何改变都是有代价的。

但这些人完全可以在经济被激活后,由人们旅游、休闲、娱乐带来服务业需求提升和岗位增加所接纳。

刚过去的清明节,人们出行火热,所以大家是有休闲需求,也有消费意愿的,只是被时间和收入所限制。

更重要的是,形成良性循环后,纵使技术更迭加快,中年人跟不上进步速度,被大学生、年轻人取代。但是被职场淘汰下来的他们,可以用年龄、阅历、待人处事等经验,在服务业焕发新生。

时代发展、技术进步是必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亦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让后浪有机会施展才华,带动进步很重要;可让前浪做出贡献退场后,依然有体面生活的希望,既是对前浪的尊重,也为后浪解除了后顾之忧。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三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