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慈禧太后对中华民族最大的伤害是在庚子年向十一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进北京,引发了庚子国难。但其实这只是果,真正的因是她亲手扼杀了戊戌变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戊戌变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最终清朝的祖制击败了维新,冗杂的官僚体系战胜了改革,让戊戌变法成为一场没有赢家的帝后权力之争。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光绪皇帝被囚禁,而慈禧本人也被迫开倒车只能与顽固派合作。中国当时最优秀的人才不是死了就是跑了,好不容易造就的维新事业戛然而止。


戊戌六君子被杀

毫无疑问,慈禧是戊戌变法最大的阻力,那么假设让慈禧太后替代光绪皇帝来主导戊戌变法,会不会成功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刻分析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戊戌变法的过程

1.变法的呼声:甲午战败与民族危机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两亿两白银。国人深感屈辱,有人想雪耻,有人想改革。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效法西方国家进行变法图强。到了1897年,德国人蛮横地占领了胶州湾,俄国人强行租借了旅顺和大连,法国人租借了广州湾,英国人租借了威海,清朝正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下。



光绪皇帝很想改革,但苦于当时朝中没有人才,这时兵部给事中高燮曾给光绪上奏推荐启用康有为。光绪想起之前也有收到过康有为的上书,印象很好,他决定见一面康有为。但恭亲王出来阻拦,恭亲王有看过康有为之前三番五次的上书内容,对他太过激进的变法方案很反感。恭亲王也很清楚光绪和慈禧太后之间很微妙的二元政治关系,他本着保护光绪的本意阻拦见康有为。


光绪皇帝

最后在1898年1月24日,光绪让军机大臣翁同和、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兵部尚书荣禄、刑部尚书廖寿恒和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替他召见康有为,看能否启用此人。并让康有为把他变法的内容呈上来看看。当时自命不凡,心高气傲的康有为没有给五位大臣留下好印象,但他呈上的《应诏统筹全局折》让光绪很感兴趣。康有为认为国家现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列强的打击,想要在国际上赢得尊重和平等,就必须仿效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他根据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秉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原则提出了三条纲领性的建议,分别是“诏定国是”,“广开言路”和“开制度局”。



2.百日维新开始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事诏》,戊戌变法由此开始。在接下来的百日内,朝廷颁布了数百起改革诏令,内容涵盖诸多领域。在政治上裁撤冗官,建立责任内阁。在经济上鼓励商办实业,整顿财政税制。在军事上提倡洋式训练,裁汰绿营旧军。在教育上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鼓励民间设学。由于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有意无意中动了某些人的蛋糕,遭到了朝中顽固派和民间一些学子的极力反对。


《明定国事诏》

就拿科举改革中废除八股文来说,几乎朝廷所有的人都认为八股文早就应该废掉了,连慈禧太后也点头了。但废八股在民间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当时的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然后走仕途。学子们寒窗苦读数十年,学的就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突然跟他们说以前学的都不考了,要考新东西,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很多士子对康有为都恨之入骨,有人甚至考虑要行刺康有为,还有人说要挖他祖坟。


八股文

3.制度局与新政局

当然,在变法过程中困难最大的是政治改革。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是设立制度局和新政局,他想通过这两个部门代替原来的军机处和六部。本来军机处和六部的大臣、地方的督府,还有大多数的官员都是支持变法的,但康有为的制度局动摇了这些人的权力,动了清廷几乎所有中枢机构的奶酪。军机处、六部和总理衙门心照不宣地产生了反抗,开始和光绪帝打起了太极,对光绪帝的诏令能拖就拖,实在拖不住就找慈禧太后诉衷肠。在这些人软硬兼施的阻挠下,康有为要设立的制度局被他们进行了阉割和篡改,最终胎死腹中。制度局和新政局是这样,其他的改革,比如说经济改革、财政改革、兴办学校,都陷在了同样的政治陷阱里面。



4.光绪帝广开言路

在变法的过程中,光绪帝广开言路,发布上谕鼓励大小官员和老百姓上书言事。但几乎所有的大官僚们对这道上谕发自本能的抵制,因为给皇上上书原本是他们的专权,如果人人都可以上书,首先是他们高人一等的专权没有了,其次是他们的屁股本来就不干净。他们对上书的人各种刁难,选择性地转奏奏折。但是有一个叫王照的六品芝麻京官剑走偏锋,他给皇帝的上书被以怀塔布,许应魁为首的礼部六部堂压了下来,王照知道后非常生气,他挑衅性地又写了一封弹劾礼部六部堂的奏折让他们转呈,还说要是不转呈,他会通过都察院上奏。光绪收到王照的奏折之后龙颜大怒,他为了杀一儆百,不经过军机处,直接就把礼部六部堂全部革职了。



光绪皇帝终于走出来了被群臣欺满的困境,收到了民间越来越多的奏折。但同时这件事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光绪帝革职的这些人全是慈禧的人,他也事先没有给慈禧打招呼,慈禧很不高兴。9月6日,光绪去颐和园请安的时候被慈禧严厉训斥。慈禧给光绪说:“九列大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你现在的做法,亲近新臣,放弃旧臣,乱了家法,要祖宗之法还有何用?”光绪说:“就算祖宗在今天,旧法也该改变了,我宁可破坏祖宗之法,也不忍放弃祖宗之名,不忍失去祖宗之地。”这是光绪第一次跟慈禧太后顶嘴。


慈禧

5.裁撤冗官,开懋勤殿危机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要赔钱给日本,借了大笔外债,财政很困难。但是清政府有很多没有实际用处的衙门在白吃国家的俸禄,每年要花很多钱养活一些冗官,主要是盛京的故宫和六部,那都是清军入关之前的历史遗产。光绪下决心要裁撤这些没用的衙门和冗官,但这件事引起了全国官场的大恐慌。官员们怨声载道,人人自危。当时的北京城里谣言满天飞,一会儿说翰林院被裁撤,一会儿又传御史们的位置将不保。还有传闻说康有为使光绪丧失了本性。这样的风波给了顽固派一个收买人心的好机会,让原本倾向于变革的官员纷纷倒向顽固派一边。



到了九月份,慈禧对光绪的变法越来越不放心了。最后让慈禧坐不住的是光绪听了康有为的主意,想开懋勤殿。康有为的制度局没开成,他就想开懋勤殿来替代制度局。慈禧最不愿意的事儿就是让光绪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但是维新派三番五次地想要凑成这么一个班底,皇帝权力的加强就意味着太后权力的失落。当光绪到颐和园给慈禧请安的时候,慈禧的脸色阴沉的吓人,以光绪以往和慈禧交往的经验来看,他觉得他这位皇阿爸此怒非同小可,很可能不再让他干下去了。



6.慈禧发动政变

9月15号光绪召见了四小军机之一的杨锐,并且给了他一份密诏,通知康有为迅速出京前往上海督办官报。光绪这么做的目的是给慈禧一个妥协的信号,告诉慈禧不用康有为了,希望能把变法进行下去。

9月16号,光绪帝召见了从天津进京的袁世凯。

9月17号康有为就收到了光绪的上谕,但他并没有完全领会光绪的意思,康有为猜想光绪已经被慈禧软禁在颐和园了。康有为把谭嗣同、梁启超、康光仁、徐世昌等人都召集到一起讨论用武力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康有为想到的武装力量是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之前赞助过他的强学会。

9月17日深夜,谭嗣同夜闯法华寺,来到袁世凯的寓所。袁世凯当时接受了光绪的召见之后还没走,谭嗣同把他们要发动兵变的密谋对袁世凯和盘托出。袁世凯没给他明确的答复。康有为等人在商量之后都认为袁世凯出兵的可能性很小。

康有为按照光绪的谕旨在9月20号天没亮的时候提早离开京城,赶赴上海。

袁世凯在9月20号下午回到天津之后,他在当天夜里把维新派要发动兵变的消息上报给了荣禄。

第二天9月21号,慈禧就在京城发动了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废除新政,搜捕维新党人,包括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被处死于菜市口法场。



在政变刚过去的时候,京城内外风声鹤唳,谁都不敢谈新政,谁都不敢谈西学。凡是谈西学的都有可能被指为是康党,然后就被抓起来。到底是不是由于袁世凯的告密导致慈禧复出发动政变,这件事情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不管怎样,袁世凯的告密给了慈禧太后复出名正言顺训政的有力借口。从结果上来看,康有为的行为实际上是害了光绪皇帝。

二.深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让慈溪放弃手中的权力,简直比登天还难

回顾整个戊戌变法,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太后对皇帝的制约。慈禧能接受变法,连废八股她都能答应。光绪裁撤机构的时候,旗人们一波一波的来找她哭诉,慈禧未必真放在心上,她最关心的还是她的权力,任何对她权力的挑战,她绝不会坐视不管,让慈溪放弃手中的权力,简直比登天还难。而康有为变法的内容字里行间都在围绕着让光绪皇帝乾纲独断,用武力粉碎旧贵族的势力,可问题是慈禧算不算要被粉碎的对象呢?慈禧归政于光绪之后,光绪一直都没有完全的权利,朝廷里面所有的大事,他都要先向慈禧请示。慈禧一直暗地掌握变法的操控权,这一点在戊戌变法刚开始就有迹可循。


慈禧

在光绪皇帝6月11号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第四天,也就是6月15号,光绪皇帝突然发布了三道上谕,第一道上谕是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绍觐见,让荣禄暂时梳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第二道上谕是以后凡是受二品以上的官员,都需要到皇太后面前谢恩。第三道上谕是找了个莫须有的罪名把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给罢免了。其实这三道上谕都是光绪执行慈禧的意思,慈禧罢黜翁同和,就是去掉了帮助光绪变法的中枢人物。让授予二品以上的官员到慈禧面前谢恩,就是掌握了人事大权。让荣禄接管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就是把进京的军队都抓在了自己人手里,因为荣禄是慈禧的宠臣。所以在维新变法刚刚开始,光绪所有的行动似乎都已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控制。


翁同龢

2.维新派在政治上孤立无援

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维新派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把本来可以拉拢的政治力量全都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鸿章和荣禄。

李鸿章曾经想赞助过康有为的强学会,康有为觉得李鸿章签署了《马关条约》,在舆论上有卖国贼的骂名,所以他就拒绝了李鸿章的捐款。李鸿章当时虽然在低谷期,但是他在朝堂上的江湖地位还是很高的,当时洋务派都是以李鸿章为领袖的。康有为拒绝了李鸿章,就等于是拒绝了跟洋务派大部分官员的合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变法失败后,慈禧要杀戊戌六君子时,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是被杀的重点对象,这个人就是徐志靖。不过由于他的父亲跟李鸿章有很深的交情,李鸿章花了很大力气把他给保出来了。相比之下,同样作为朝堂上的老江湖而且有实权的张之洞,他想保他的学生杨锐,但没保下来。


李鸿章

我们再说荣禄,荣禄是慈禧最看重的宠臣,虽然他是个顽固派,但他也不是铁板一块。荣禄也主张兴办工商业,主张用西方的方法来训练军队,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就是在荣禄的主导之下完成的。但是康有为在1898年1月在西花厅会见五大臣的时候回怼荣禄,把荣禄给得罪了,当时荣禄对康有为说:“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丝毫没有客气地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土地的,那现在祖宗的土地都要丢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呢?荣禄气得直接走了。康有为一开始完全没有去争取李鸿章和荣禄,把这两个人推向了对立面,这绝对是他在政治上面的败笔。荣禄在慈禧面前多多少少说句话,都能让康有为在变法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也能缓和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关系。


荣禄

3.清朝的官僚体系是阻碍变法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回答“如果让慈禧太后来主导戊戌变法,这场改革会不会成功”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同时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第三个关键原因。

慈禧并不是一味守旧,她曾大力支持洋务运动。而且她在1901年还亲自推动了清末新政,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戊戌变法,但从结果上来说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就是改革的过程中换汤不换药,变标不变本。如果让慈禧主导戊戌变法,结果照样会失败。清朝那套庞大又带有自组织性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本身就是横亘在政治改革面前的巨大障碍。清廷不仅仅是满汉问题,也不仅仅是帝后之争的问题,还有传承了上千年的政治文化惯性。



戊戌变法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裁撤多余的衙门和冗官,从理论上来说这么做完全都是对的,但是在戊戌年间这个节骨眼上是百分之百不应该去开刀的。清朝多余的衙门和冗官是二百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老问题。历代皇帝也不是不想裁,而是不能裁,衙门在传统的政治体系里面,不光是行政机关,还有养人的功能。这也是清廷能在风雨飘摇中坚持这么多年的原因之一。在没有一套新的政府体系来逐步取代旧的官僚体系之前,仅仅靠精简手段来整顿吏治,不但收不到提高效率和训练经费的效果,只会激起更大的政治反弹,对新政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实行的是“公武分治”的二元体制,实际负责政务的是幕府,幕府虽然也有自己的班底,但是跟清朝的中央政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关键的是幕府在军事上战败后,主动退出了政治舞台。这样日本的维新派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来给天皇建立一个全新的政府班底。


明治维新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清朝的近代化改革都是最艰难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