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资料来源:《惨烈悲壮的平西大撤退》
抗战全面爆发后,华北成为中日双方角力的重要战场,为了阻止日军控制华北,中央抽调了多路精锐前往华北各地开辟抗日根据地。
其中,冀东一带的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下快速发展壮大,这里也发展成为华北一带较大的抗日根据地,冀东部队的发展沉重打击了日军在华北的扩张。
可就在冀东抗战大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一场灾难般的撤退,给冀东的抗日武装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更是险些毁掉了八路军在华北的布局,这就是惨烈的“平西大撤退”。
1938年5月,考虑到华北抗日形势,中央抽调了12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的一部分,组建成为第四纵队,在宋时轮、邓华等人的带领下进入冀东一带发展。
很快,活跃在隐蔽战线的党员们也迅速行动起来,经过大家的不断努力,冀东一带爆发了抗日大起义。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从滦县到蓟县等广大地区,共有21个县爆发了起义。
他们在组织的领导下顺利会师,发展成为拥有数万兵力的抗日联军。随后,第四纵队也打入冀东,先后拿下了居庸关、昌平等要地,在冀热边区境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就这样双方胜利会师,然而这支庞大的抗日武装除了5000人的第四纵队之外,其余的部队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的起义军。
考虑到部队指挥层级混乱,邓华等人召集了各部领导召开重要会议,自此冀察热宁军区正式成立,确立了以宋时轮、邓华等人为主要领导的指挥班子。
他们的成功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使得日军十分愤怒,冀东一带抗日武装的活跃不但威胁到了日军在华北一带的据点,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伪满洲国的安全。
若是继续放任他们坐大,到时候他们向西可以影响整个华北,向东则能打通关内外,与东北一带的抗联部队取得联系,那日军的大后方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华中一带的战事结束之后,日军立即开始动员部队,甚至不惜从武汉等前线抽调精锐旅团,就这么不断增兵,日军短时间内在长城一带集结了十几万大军。
1938年10月,日军兵分多路,从喜峰口以及唐山等的同时向冀东发起了进攻。就在日军由守转攻的时候,冀东一带的八路军发展也遇到了挫折。
作为冀东抗日联军的核心,第四纵队原本接到的命令是前往雾灵山一带建立根据地,以这里为核心撑起整个冀东的局面。
可到了之后发现这一带杳无人烟,并不适合作为根据地,宋时轮等人商议之后,集中四纵主力与联军部队进攻青龙山北部的都山。
他们的攻势在都山一带频频受挫,部队不但要面临庞大的伪满洲军队,更是要正面对抗精锐的关东军。几次交手部队损失极大,不得不调整战略,一开始大家计划让部队好好休整一番,集中整训提升战力。
可大家都没想到日军来得这么快,短时间内日军就掌握了长城各处险要,大军不断压缩着冀东部队的生存空间,主力部队所在的山区基本没有什么人口,想要获取补给非常困难。
日军则是掌握了大量战略要地,面对并无太多险要能够依靠的冀东部队,日军掌握着巨大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冀东各部队内部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能走,一是部队撤往平西一带整训,二是部队坚持在冀东一带发展,争取在这一区域建立新的根据地。
不久之后,宋时轮、邓华等人在迁安县召开了会议,参会的众人都认为冀东一带本身就临近北平、天津等日军控制的大都市,又处在通往关东的要道上,这种交通便利,四战之地的区域并不适合建立根据地打游击,众人大多支持向平西撤退的方案。
宋时轮也带着四纵的部分部队撤到了白河以西的区域,大家商量的结果是四纵以及联军各部都留下少部分部队继续在冀东坚持游击战,主力大部队撤往平西一带。
就在会议有了结果,大家准备开始行动的时候,中央却有不同的意见。
——原来得知邓华等人的方案之后,毛主席等人并不认同,毛主席与朱老总等人联名致电,要求他们的主力部队应该继续留在白河以东的密云、遵化、蓟县一带,让少量部队到白河以西建立根据地。
就在双方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日军兵分七路开始了进攻。宋时轮见状急忙给邓华发电,要求部队尽快西撤。邓华等人也掌握到了日军调兵的信息,这让大家感觉到日军是集中了大量精锐进攻,部队的处境非常艰难。
1938年10月8日,四纵和抗日联军各部领导在九间房村召开了新一轮的军事会议,众人虽然理解中央的想法,但基于当前敌人的情况,大部分人还是支持西撤的方案。
就这样,邓华等人决定让四纵与抗日联军的主力撤往平西根据地整训,这样的方案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李运昌等人就不赞成西撤的计划,他们认为冀东的抗日形势没有估计得那么危险,眼下部队还是可以边打边休整,实在不行也有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的能力。
要执行西撤方案的话,十多万部队整体向平西撤退,目标实在太大,容易暴露在敌人面前受到攻击。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李运昌等人的正确。
从一开始冀东的形势就被高估了,实际上日军由于此前开启华中一带的战事,兵力已经严重分散,哪怕是从其他战线抽调部队也没调来太多。
正因为多线作战,兵力捉襟见肘,日军才会在冀东各地大起义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守势。遗憾的是李运昌的意见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他的提案最终被否决。
达成一致之后,各部队就开始了西撤的准备,毛主席等人也曾多次劝阻部队不要西撤,可并没有改变众人西撤的决心。
经过一番商议后,西撤的5万大军摆成了一字长蛇阵,高志远部在前,洪麟阁、陈宇寰部居中,李运昌部断后。部队从遵化,经蓟县、平谷、密云过潮白河,朝着平西的方向进军。
然而撤退一开始,各部队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北方已经是深秋时节,气候异常寒冷,可各部队条件本来就差,又是仓促组织撤退,绝大多数战士缺衣少食。
部队在狭长的地域内缓慢行动,更糟糕的是他们沿途经过的地方,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多少群众,也就很难获得沿途的补给供应。
冀东各部队行动的声势太大,想要掩盖也不现实,大部队开始撤退后,敌人很快就发现了他们。在这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一场灾难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作为大军先锋的高志远部从滦县、乐亭一带出发,部队在蓟县一带遭遇了敌人的阻击,为了给大军开路,高志远部与敌人展开了多次血战。
战士们不得不一面分兵阻击敌人,一面掩护其余部队快速撤退,可日军在这一带有着机动的优势,很多日伪军更是有着骑兵部队。
发现八路军的行踪后,日军便就近利用平津一带发达便利的交通网迅速调兵,高志远部在蓟县一带血战之后,又一路上遭遇了日军的不断拦截,部队只能边打边撤。
敌人一面死死纠缠着撤退的部队,一面又在其余地带建立阻击阵线。高志远部靠着拼死冲杀,才勉强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可位于中部的陈宇寰部就没这么幸运了。
日军不断调集各部向蓟县一带进发,陈宇寰部就这样被日军包围在了蓟县赵各庄一带,连日的艰苦行军已经使得部队非常疲惫,这才会被敌人包围。
无奈之下,陈宇寰部只能拼死冲杀,战士们咬牙发起了一次次冲击,敌人则以凶猛的火力还击,这使得部队每一次冲击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赵各庄之战成为西撤过程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中路的陈宇寰部在敌人的不断围攻下几乎全军覆灭,其麾下的三个总队彻底溃散。
他们的失利也影响到了中后部所有撤退的部队,敌人意识到这是一场八路军主力大规模撤军,于是迅速集中一切能打的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后面的我军部队拦下来。
位于后方的李运昌部因此吃了大亏,他们在遵化一带就遭遇了敌人的重兵围攻,日军更是调集了大量骑兵奔袭他们的驻地宫里村。
战士们被打得措手不及,只能仓促准备战斗,敌人迅速抢占了险要,利用火力牢牢压制着各部队。宫里村的血战使得诸多部队损失惨重,另一路撤退主力洪麟阁部也同样陷入了苦战。
他们沿着山路一直西撤,行至范家坞、燕山口一带被日军发现,敌人迅速派兵阻拦。洪麟阁只能带着部队拼死冲击敌人的防线,在他的努力下部队顺利脱困。
可洪麟阁也意识到,敌人的增援很快就会到,于是他放弃了原本的路线,带着部队一路走小道急行军,顺利抵达了距离马伸桥八里的台头村。
在这里,洪麟阁凭借着自己的军事能力,还成功伏击了日军的一个车队,获得了大量的物资补给。这让他们一度有了顺利撤退的机会,可在集结部队撤退的时候有部分部队没能赶来,洪麟阁不得不留下少部分部队原地阻击敌军。
他们的部队因此被赶来的日军拖住,幸好洪麟阁早有防备,以少量部队牵制了敌人,得以保全了大部分部队。这一路部队继续西进,正好与李运昌带领的残部会师。
此时李运昌部的情况要更加糟糕,宫里村一战损失惨重后,他们的部队又在瓦罐头一带遭遇了敌人的阻击。
由于这一带的环境,战斗一开始就打得非常惨烈,敌人利用飞机不断打击着我军部队,战士们没有可以掩护的险要,还需要顶着两面夹攻上来的敌人继续前进。
一天的时间,部队就减员600多人,更糟糕的是敌人利用我军陷入苦战的机会,已经集结重兵封锁了潮白河。
幸好他们与洪麟阁的部队会师,可两路大军加起来就只剩下了6000多人,李运昌分析了形势也感到非常难受,继续西进已经不可能了。他们这些人要突破潮白河,恐怕会全军覆灭。
大家经过商议之后,决定部队放弃西撤返回冀东。
可他们这一路也走得非常艰难,大军从三河等地一路向东,沿途不断遭遇敌人的围堵,幸好部队中途得到了国民党军的掩护,一路艰难行军总算回到了迁安一带,可此时他们这支部队就只剩下了130人。
就这样这场惨烈的平西大撤退,以这种方式画上了句号,毛主席等人得知这个结果后,也感到非常难受。
平西大撤退的5万大军,打头的高志远部最终抵达平西的时候不足1000人,后来又陆续有零散部队抵达平西,再加上调头返回蓟县遵化一带的部队,5万大军就只剩下了2000多人。
抗日联军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更惨痛的是这场撤退中大量的中高级干部将领牺牲。
中路部队的领队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陈宇寰不幸牺牲,另一路指挥联军副司令洪麟阁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这两人都是当时极为稀缺的军事家,是华北抗日中八路军排的上号的领导者。后来也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除此之外,冀东抗联昌黎支队司令丁万有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支队麾下的几个总队长也先后负伤或牺牲。
抗日联军第五总队全军覆没,总队长李润民与政治部主任高培之也全部阵亡,第十四总队也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政治部主任吴绍舟也不幸牺牲。
第十五总队总队长曾生远不幸牺牲,当然还有冀东抗联司令部督察处长魏恩荣等人也在战斗中不幸离去。
这些精英干部的损失,对冀东的抗日局势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好在李运昌等人还是成功保留下了抗日联军的火种。
他们之后继续在冀东一带坚持战斗,经过不断的努力重新拉起了队伍,后来在这支部队的基础上,著名的冀热察挺进军成立,他们也在之后给日军造成了更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