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美意,但是我还是想走自己的路。”
周总理在看到张发奎的回电之后,遗憾的笑了笑,这已经是很多次邀请的结果了,看来这个张发奎是铁了心了。
要知道张发奎在当年可是国民党的悍将之一,但是在解放之后面对着蒋介石伸来的橄榄枝明确的拒绝,甚至在我党的多次邀请下还是选择了拒绝。
那么他到底是什么人物?他选择的道路又到底是什么?
革命之路
“打倒封建主义!”
大街上的学生游行队伍正在进行示威活动,领头喊着口号的这个年轻人名叫张发奎。
从小他就是一个内心充满热血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股子热血却从来没有消退过。
当年在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呼声下,无数的有志之士纷纷响应并站了出来。
张发奎就是其中一个也算是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当我们观看那个时期的大合照上,经常能够看见其坐在前排的身影。
可见当时他在革命队伍中是比较受到重视的,孙中山也比较欣赏这个小伙子。
可以说在他选择加入军队开始,就已经是脱胎换骨了,后期从军校学习过后更是成为了中坚力量。
当时袁世凯的军队非常强大,张发奎就曾经率军和袁军进行过作战。
随着在战争中英勇的作战能力,他的位置也是越来越高,在军队中威望很大。
手下的一些人物后来也成为了我党的重要将领,比如说叶挺将军。
当年叶挺将军就曾经在麾下担任团长,可见其个人能力是很强的。
可是一开始张发奎其实跟蒋介石之间不是很对付,甚至其还参与过讨蒋的活动。
但是在最后蒋介石上位后,还是希望其能够加入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效力,毕竟这样的人物是很难得的。
在蒋介石的拉拢之下,他还是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当中,不久后日本侵华正式开始。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表现出来的态度却让人感到非常失望,完全没有把重心放在抗日方面,反倒是一再妥协。
都已经火烧眉毛了还在想内战,这样的行为引起了张发奎的不满。
他曾经多次蒋介石希望能够响应抗战的呼声,但是每次蒋介石都以时机未到为借口糊弄他。
最终在西安事变之后不久蒋介石终于决定抗日,得到这个消息后张发奎喜出望外,申请到前线去作战。
但此时蒋介石的想法还是比较消极的,这对于国军的进度也有所影响。
张发奎接到命令前往武汉进行抵抗,可是当时的武汉情况不容乐观。
但是张发奎丝毫没有退缩,组织人员积极抵抗,日军的进攻虽然疯狂,但是张发奎的队伍已经能够抵抗住一波一波的冲击。
直到后期守城的人员伤亡惨重也没有后退一步,这样死战的精神让蒋介石非常的感动,让当时的老百姓们更是感激涕零。
最终的选择
不仅仅是国民党方面认识到了张发奎的战斗力,同样我党也对张发奎非常认可。
因为其本身的战斗思想和蒋介石是截然不同的,此后的时间里张发奎带领着队伍南征北战。
立下了不少的功劳,给日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在抗战结束后,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蒋介石变得越来越忌惮他,甚至开始慢慢削弱他,蒋介石的身边已经有了自己的班子。
最终在解放军的攻势之下,蒋介石落荒而逃退守台湾,张发奎也来到了香港。
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回归,所以处在一个比较敏感的位置上面。
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也认识到了,张发奎这样的人才要是被我党争取到了,国民党肯定是会有很大的损失。于是便开始向其伸出橄榄枝。
用高官厚禄来许诺,拿出重金来希望张发奎能够来到台湾,但是他选择了拒绝。
同时周总理也希望张发奎能够来到大陆,但是张发奎也一直没有回复。
其实张发奎的这一生也是充满了复杂性,一方面曾经在国民党中效力,但是后来却对国民党的种种做法感到失望。
从一些层面上能看出其和蒋介石之间一直是不和的,充满了矛盾冲突。
这一点从抗日的态度就能看出,并且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还是没有忘记其曾经反对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会用孤立的方式排挤他。
至于我党,虽然我党内有很多的将领都曾经在其麾下任职过,但是最终选择的路不同也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在后来周总理找到了其曾经的好友蔡廷锴来进行劝说,蔡廷锴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
先是谈到了两人当初革命的往事,又说到了国民党后来的种种不堪让人失望。
最后又表示周总理希望他能够回到大陆来,可是谈到这里的时候,张发奎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两边都不想去,只想自己在香港呆着。
经过了多次的邀请,张发奎的态度坚定,最终这件事也只能就此搁置,其实在香港期间张发奎也时常思念自己的故乡。
也经常会想起自己在在战场的峥嵘岁月,但是那都已经过去了,最终他在香港病逝,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参考资料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挥戈跃马满征尘-张发奎将军北伐抗战纪实[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0-02: 1-281、12.
余炳贤编著. 大冶市抗日战争史稿[M]. 2009-11: 140-150.
左双文. 张发奎与北伐战争[J]. 《广东社会科学》, 2002, (3). [2023-06-16].
吴都编著. 铁血南国 北伐名将谱[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95-10: 152-184. 7-80061-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