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以东北脱贫地区通榆县为案例区,通过地名资料统计,基于GIS的地名分析,研究了通榆县乡村聚落的历史沿革,刻画了通榆县乡村聚落从清末至今百余年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地区,作为近现代移民区的通榆县的乡村聚落历史相对较短,大部分聚落形成于清朝末期。通榆县百年尺度的乡村聚落演变是一个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张而生态环境质量逐渐下降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以历史变迁、移民涌入和人口增长为主要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地名;乡村聚落;空间演变;通榆县;东北地区
乡村多样性分化发展的格局下,特定类型区乡村聚落的实证研究能够揭示特定乡村地域系统不同阶段人地、人人互动的足迹以及乡村聚落与农业地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乡村聚落差异化优化调控的基础。传统的聚落空间格局是千百年来人们适应与利用环境的结果,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区域上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具有明显差异性。已有的研究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传统农区、西部黄土丘陵区、南部丘陵区选取典型县市,通过遥感解译和土地利用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区域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而近年来随着国家脱贫攻坚进程的加快,集干旱灾害频发、贫困集聚、人口流失、生态脆弱于一体的东北贫困地区乡村人地关系变化更加剧烈、深刻,影响更加深远,已成为中国乡村人地系统深刻变化的典型区和人地系统优化的焦点敏感区。近年来通榆县乡村经历的变化也是全国各地脱贫乡村所经历的,因此,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战略时期,对当地乡村聚落从兴起至今的长时段研究,能够更好地展现当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结构的时空变化特点,以便于更好地探究典型生态脆弱贫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把握乡村聚落的未来演变趋势。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见图1)、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东北缘,地理位置为120°02'E~123°30'E,44°12'N~45°16'N,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机制不稳定,土地退化明显。通榆县是原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大兴安岭南麓地区。通榆县土壤盐碱化程度较大(盐碱地面积占吉林省盐碱地总面积的1/5以上),通透性能弱,土地质量较差。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一产比重大和半农半牧的主营结构,框定了通榆县经济落后的整体格局,不发展农业难脱贫、难振兴,发展农业则竞争力不强、易造成生态破坏,对东北的生态脆弱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数据获取与处理
通榆县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吉林省地图集》;聚落的方位、地名、历史演变等信息通过《中国东北通史》通榆县村落地名记载以及《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http://dmfw.mca.gov.cn/)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获取。获得地名信息并进行统计后,通过 GoogleMap平台提供的坐标查询系统,依照村落地名进行批量搜索,获得经、纬度坐标,并通过公式将GoogleMap平台使用的GCJ-02坐标转化为WGS84坐标。村落的形成年代、变迁等信息通过上述地名查询平台获取后,再通过对比各时期历史文献来确定。各乡镇辖区面积和人口数据来自于通榆县统计年鉴和通榆县年鉴。本文共获取通榆县聚落754处,并根据统计资料所记录的年代划定了4个时间点:1904年、1946年、1982年、2015年。
2 通榆县乡村聚落形成过程
2.1 通榆县地名通名分析
地名景观是一种文化景观,是人类在人地关系演变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在地名命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名系统可以识别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名的连续性,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旧地名不会立即消失。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地名的这一特征对当地的环境变化进行探索。
地名主要包括通名和专名两部分。地名的通名是指代地理实体类别的一类词,在同类地名中具有同样的含义,能反映出一些共同特征,如通榆县聚落地名通名中的“林”“岗”“沟”“江”“沿”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而地名的专名则是用来区分各地理实体的词,如在官垦的聚落地名中加入号码(四井子、五井子),以示区分。
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按所有权可划分为旗地和民地,而按土地开垦方式则可以分为官垦和民垦。官垦是对国家和军队所有耕地资源的开垦;民垦则是对民地的开垦,主要表现为以汉族为主的移民进行的土地开垦,可分为自发移民开垦和政府招垦,其中自发移民开垦又可细分为典型移民聚落开垦和商业型聚落开垦两类。本文总结通榆县地名通名38个,其中蒙古语地名通名13个,汉语地名通名25个(见表1)。从地名的通名中也可以看出通榆县处于蒙汉交界、历史上蒙汉杂居的特点。
东北地区绝大部分面积的土地为清政府的国有土地,土地封禁时期严禁移民前往定居开垦,因此在1861年之前为数不多的合法土地开垦行为多为官垦。官垦包括对官庄、驿站丁地、八旗兵丁份地及部分蒙旗地等的开发,其所形成的聚落也相应划入官垦类型。
自发移民聚落主要为以汉族为主的移民定居开垦而形成的聚落。土地封禁时期少数汉族人越过柳条边私下开垦土地并建造房屋,这一时期的聚落规模均较小;弛禁放垦之后,大批移民的涌入使得土地开垦规模迅速扩大。自发移民聚落又可分为典型移民聚落和商业型聚落。典型移民聚落的原始状态是移民定居开垦时自然结成三、五户人家居住的区域。这一时期的聚落规模较小,建造的房屋也较为简易,有的居民点甚至只是搭建几个临时的窝棚用于居住,例如通榆县较为特殊的地名通名多有“窝堡”“窝棚”字样,从中也能看出第一代移民开荒定居时的艰辛。
政府招垦聚落主要指的是1861年弛禁放垦政策实行之后,特别是光绪年间开始,政府有组织地在部分地区进行放垦吸引移民定居形成的聚落。在吉林省西部的部分地方,政府组织了多批次的招垦,通过丈量土地,注明位置、土质、四界所至,登记主人姓名、字号来进行放垦,规划形成的聚落多以“号”“井”为地名通名。与通榆县相邻的乾安县和长岭县分别以“井”和“号”通名命名的村落居多,通榆县境内也有部分村落以“井”和“号”命名。
通榆县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生态环境优美、人地关系协调,这也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到此定居。在物产丰富的条件下,人们不需要考虑其他的限制条件,选择一片未开垦的土地就能养活一家人。因此,最初影响村庄定居的因素就是未开垦的土地,这类似于“均质平原”,在移民定居的初始时期,通榆县境内涉及人们生存的水资源和土地都是均质的而且丰富。在维持基本生存条件下,人们只关心粮食产量,只要有土地能够耕种自给自足即可。这一时期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耕地资源,在耕地资源基本相同时,移民主要向未开垦地区迁移,并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2.2 通榆县乡村聚落演变历史
从通榆县各历史时期乡村聚落数量(见图2)和地名核密度分布情况(见图3)可见,通榆县原始乡村聚落大部分在东北部呈“人”字形零散分布,而且核密度值偏低。到了民国时期,乡村聚落数量大幅度增加,聚落相对密集,在开通镇西南角核密度值最高值达到1590以上。1982年乡村聚落的核密度值高区和民国时期大致相同,核密度值高值达到1711以上。2015年较1982年的核密度值有略微增加,核密度高值区基本和之前相同。从多期核密度值可以看出,高值区一直在开通镇及其周围乡镇,通榆县的乡村聚落是自东向西逐渐扩张的。
从各乡镇各历史时期境内乡村聚落数量(见图4)可以看出,通榆县各乡镇的乡村聚落数量整体上都是呈增长趋势,在清朝末期到民国时间段内增长速度最快(只有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聚落数量几乎没有增长);民国时期到1982年聚落数量增长速度放缓,1982—2015年聚落数量增长速度更加缓慢。此外,绝大部分乡镇的聚落数量都较为接近,只有开通镇和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聚落数量有明显差异。开通镇既是现在通榆县政府所在地也是原开通县政府所在地,所以其境内的乡村聚落数量一直较其他乡镇要多;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辖区面积明显小于其他乡镇,而且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劣,所以其境内的乡村聚落数量一直较少。
本文以乡(镇)为区划单元来统计各单元地名的多少并计算其密度,同时利用ArcGIS平台制作通榆县人口密度和地名密度图,结果见图5。由图5可见,通榆县地名的分布存在非均衡性,个别乡镇表现出聚落稠密、集中。通榆县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城所在地开通镇及其附近的新兴乡和边昭镇,地名密度均超过0.1个/km2。开通镇、鸿兴镇、新兴乡和边昭镇的地名密度远远大于其他乡镇,西部地区的团结乡、向海乡和兴隆山镇的地名密度最低,地名密度由东向西呈逐渐下降趋势。对比两图可明显看出,地名分布与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
对通榆县乡村聚落的历史沿革进行整理后发现,清朝时期形成的170个乡村聚落中有93个村屯以蒙语或蒙古族人名命名,或有史料记载原为蒙古族人的旗地,另外存在两个藏族屯和一个回族屯(见图6),据此可以推测通榆县最初的聚居形态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聚集地。所统计的蒙语地名中,多有“白音”(富饶)、“乌奴格尺”(狐狸很多)、“嘎海吐”(野猪)、“哈拉干土”(黑土地)、“大泥哈嘎”(肥沃的草原、终年不干的水泡子)等字样,可以反映出通榆县在人们定居初期,生态环境和谐,野生动物较多,水草丰美、土地肥沃。
随着大量汉族人的流入、荒地开垦和蒙汉交流融合,当地汉语地名逐渐增多,而蒙语地名逐渐减少。至2015年,汉族聚落地名大 量 增 加 到674个,而 以蒙语命名的村落减少到79个,仅占地名总数的10.47%。从乡镇来看,只有向海蒙古族乡和边昭镇的蒙语地名还相对较多,可占所在乡镇地名的一半以上(见图6)。
3 结论
(1)通榆县的乡村聚落兴起于清朝末期,原属于蒙古族游牧地。随着蒙荒的开放,作为移民区,通榆县境内涌入了大量移民,蒙汉逐渐交流融合,民国期间和改革开放前当地的乡村聚落数量迅速增长,到1982年村落数量基本趋稳。
(2)最初因为清朝封禁东北地区,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优厚。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农户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生计来源,耕地是农户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当第一代移民移居时,人们在草原上开垦耕地,种植粮食作物,自给自足。这一时期的农村都是以传统小农农业为主,当时的人、地、业三者协调共生,乡村聚落良性发展。这一时期“关外”的移民是通榆县乡村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最主要推动力。
(3)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户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多产粮食,大范围开垦荒地、草地和林地,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急剧下降。而通榆县作为半干旱气候区,降雨较少,当人类活动破坏了当地因封禁而保持的生态环境以后,很难再次恢复。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民单独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的收入已经很低,当地贫困化严重,乡村聚落呈低水平快速扩张的趋势。
作者:邹存铭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1期
选稿:贺雨婷
编辑:宋宇航
校对:汪鸿琴
审订:欧阳莉艳
责编:杜佳玲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