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雷少斐 见习记者 王婉晴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膳食结构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十年,牛羊肉消费量年均增长3%~5%,乳制品消费量增速更是超过6%。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2024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1.05亿吨。饲料成本占牛羊养殖总成本的60%~70%,而国际大豆价格波动频繁,直接挤压养殖户利润空间。国际市场上,南美牛肉凭借低廉的到岸价,对国内养殖业形成冲击,抢占市场份额。

面对困境,践行“大食物观”,开发更多元饲料资源,成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北京泽牧久远生物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泽牧久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农业农村部《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聚焦“非粮饲料替代”领域,联合国内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历经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人工豆粕”技术及相关产品,并获得“人工豆粕及其应用和饲料”发明专利。该发明以生物技术为基础,通过科学配比实现能量、蛋白等营养成分与豆粕相当,部分指标更优,且成本显著降低,为反刍动物养殖提供了高效替代方案。

2023年,“人工豆粕及其应用和饲料”技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获得发明专利。该技术不仅实现豆粕等量替代,更构建起包含6大类多项指标的动态营养模型,可根据不同地区、品种、生长阶段灵活调整配方,满足精准养殖需求。

“人工豆粕”技术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具有四大显著优势。在营养均衡方面,人工豆粕能有效提升反刍动物对养分的利用率,保障动物健康与生长性能;成本控制上,实验数据显示,使用人工豆粕替代豆粕后,饲料成本每吨降低近200元,养殖户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操作上也十分简便,产品可直接等量替代豆粕,无须调整配方,且适口性佳,动物采食量稳定;从资源和环保角度看,人工豆粕减少了对进口大豆的依赖,缓解“人畜争粮”矛盾,助力畜牧业向生态友好型转型。

一项技术的好坏,最终还需要实践来验证。由多位行业专家及养殖户组成的实验人员,多次对品种、体重、入场时间一致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架子牛和育肥牛进行试验,分别用人工豆粕型日粮和豆粕型日粮饲喂一个实验周期后,进行增重对比。试验结果均表明,在配方几乎一致、部分重要指标甚至比豆粕型配方还要高的情况下,人工豆粕型配方成本降低近200元,人工豆粕能实现“提质、节本、增效”三重目标。

“大食物观”强调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泽牧久远人工豆粕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通过减少对豆粕等进口饲料粮的依赖,人工豆粕为畜牧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饲料来源,促进畜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泽牧久远以生物技术为核心,推动养殖业从“资源消耗”向“精准高效”升级、推动人工豆粕技术与智能化养殖深度融合。

“未来,泽牧久远计划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建设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心,并与乡村振兴项目结合,为养殖户提供‘产品+技术+金融+服务’一站式服务。”该企业负责人说,在这条用科技赋能养殖业的道路上,泽牧久远将继续深耕畜牧业科技创新,以人工豆粕为纽带,与千万养殖户携手,帮助养殖户提质节本增效,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