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吉林日报
标准化牛舍错落有致,智能化养殖系统全面覆盖,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享用着精准配比的饲料……春日时节,走进位于通化县英额布镇的通化有点牛牧业有限公司,现代化养殖景象映入眼帘,农业新质生产力开启传统养殖向“智慧养殖”“生态养殖”的新发展。
“公司占地面积共150亩,有7栋牛舍、530头牛,36个监控点实现养殖场内全覆盖,坐在屋里就可以监控牛的状态,有什么突发情况马上就能发现。”监控室屏幕前,公司负责人王林实时掌握每头牛的健康状况和饲养情况。牛舍里,一头头西门塔尔牛或在独立的“床位”上休憩,或咀嚼着饲料;牛舍外,牛群悠闲地沐浴着阳光,仰头哞叫。
走进牛舍记者发现,每头牛的耳朵上都佩戴着黄色耳环,这便是它们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从肉牛的出生、养殖到最后的屠宰,通过电子耳标就能够了解牛的全生命流程,实现产品溯源。
用好科技这个“新农具”,养殖员通过手持机对耳标进行数据读取,实现牛只档案、饲喂管理、疾病健康管理等养殖环节中的数据上传录入,改变传统“眼看手记”的操作方式,实现智能化管理。
“系统会自动将所有的牛分类,已配未检、产后未配……所有牛的状态一目了然。不像以前,经常忙得连牛产犊了都不知道。”王林一边说着,一边观察小牛犊的状态。“母牛生产之前系统会提示。你看,这就是今天早上刚出生的小牛犊。”
除了电子耳标,1小时完成500头牛草料搅拌的配料间、2分钟完成200头牛投喂的撒料机、24小时自动运作的恒温水槽……科技赋能、精细化养殖发展牛产业,让整个养牛基地仅有7人就可以完成500多头牛的管理。
种养循环构建绿色农业生态链,养殖场还与当地农业形成良性互动,让秸秆变“宝贝”。
据了解 ,养殖场每年都会通过“秸秆换肥”,向周边农户回收秸秆,并将其加工成肉牛的饲料,实现农业废弃物的高效转化,助力秸秆离田。
与此同时,沿着智慧养殖、生态循环的新赛道奋力“犇”跑,公司依托通化县丰禾农产品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构成集鲜食玉米种植、加工、玉米青秸秆收储、肉牛养殖屠宰、粪污有机还田为一体的完整绿色农牧闭环产业链,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再生”。
“玉米秸秆喂牛,牛粪肥田,田里再种玉米,真正实现了‘零废弃’。”王林算起了生态账。
近年来,通化县深入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积极推广能繁母牛良种繁育技术,加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指导养牛场(户)“降成本、调结构、保基础”应对肉牛产业形势变化,促进肉牛产业稳步发展。
“2024年,全县肉牛存栏5.98万头,出栏2.52万头。以金融‘活水’润泽产业,全县各大银行已为501户养牛户发放养牛贷款1054.8万元;各保险机构为全县养牛户办理活牛保险6625头。”通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方发利说。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李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