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踏雪图 千里凉山史

罗 瑾

最近,收到朋友转来的《凉山踏雪图》题诗,孤陋寡闻,似未见过。详细了解,清代有记载。《凉山踏雪图》作者是谁?画作是什么样的?还待寻找和考证。虽然没有见到真迹,但是有描绘。这就是清代锦江书院山长李西沤为画作《凉山踏雪图》题的七绝二首。虽是同一作者,但是这两首诗却有两种版本:一是《西沤全集》同治戊辰年(1868年)李氏家藏刻板,二是2020年10月出版的《四川近百年诗话 两松庵杂记》,作者朱寄尧。

大凉山下小凉山,山在涐泸二水间。

一色装成银世界,定知何处是乌蛮。

——同治刻版

大凉山下小凉山,山在南邛北笮间。

一色装成银世界,不知何处是乌蛮。

——朱寄尧版



小相岭雪景(范晓宇 摄于2025年3月)

要从绝境试奇才,仗剑长驱亦快哉;

几个诗人驴子背,可能驼向此中来。

——同治刻版

天降绝境试奇才,舍却肩舆亦壮哉。

几个诗人驴子背,可能驼向此中来。

——朱寄尧版



小相岭雪景(范晓宇 摄于2025年3月)

以诗解人与藉诗存史(一)

李西沤(1785—1863),名惺,字伯子,号西沤,今重庆市垫江县桂溪街道冯家湾人,清代著名的入国史馆传的教育家、文学家。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三甲第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散馆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等职。

李惺幼年立志于学,正值乾嘉盛世,由举人——进士——翰林,均以国家大计、天下安危、乡邦风教疾苦为怀。但当他立身于士大夫阶层,图臻国家于富强之时,却逢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嘉庆晚年和内政废弛外侮频仍的道光、咸丰年间,他目睹日益腐败的朝廷政事和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深感国事无为,遂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托辞祖母年老,辞官返川。

李惺返川后,先在成都锦江书院主讲20年,后又在三台、剑阁、眉山、泸州讲学7年。李惺一生从事教育34载,为培育人才呕心沥血,朝内外不少清廉官员、文武志士、社会贤达,皆出自其门下。民谣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赞誉他在教育生涯中的成就和威望。其一生著有《药言》《冰言》《药言誊稿》《冰言补》《掘修补》《老学究语》《试帖》《蠹余》等著作,由学生辑为《西沤全集》10卷、《西沤外集》8卷刊印行世,共50余万字。《耶邡诗稿》收录他创作的古体诗、近体诗近480首,多旅游、感怀、赠答之作,也有不少指斥清廷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这二首七绝题诗收录在同治戊辰(1868年)刻板《西沤全集》中。



锦江书院





刘祥中 摄

朱寄尧(1918—2002),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工书画、篆刻,精于诗词赏鉴,为蜀中名儒林思进弟子,问学于赵熙、向楚等多位蜀地耆宿,并与抗战中流寓蜀地的文化名人如朱光潜、饶孟侃等有广泛交游。善谈掌故,多识前言往行,尤其对鸦片战争以降百余年间的四川诗界掌故知之甚悉。在风雨飘摇又波澜壮阔的近现代百年中,巴蜀虽偏处西南一隅,但志士才人得风气之先,或壮怀激烈,或劳心苦思,或在山水间放逐灵魂,或在歌吟中抚时伤世,留下了极为丰厚的诗歌遗产。巴山蜀水的奇绝风景,更在一首首华章中留下了瑰丽的痕迹。《四川近百年诗话》对这一宝贵遗产进行了广泛搜辑和盘点,特别注意那些与时代关系密切,歌咏时事甚至直接参与历史事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其人、其事、其诗,均在《诗话》中留下了剪影。在诗料的组织安排上,体现了编者清晰的诗史意识和保存乡邦文献的用心。

对于选辑李西沤先生的这二首七绝的原因,朱寄尧先生说:“凉山踏雪图,题者十余人,皆铺张扬厉,或语过其实。咸丰初,垫江李西沤出语谐妙,别开蹊径,不向如来行处行也。”

至于朱寄尧先生何时何处收录到这二首诗,并且与同治刻本有所不同,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而是发现这两个版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凉山的历史。

以诗解人与藉诗存史(二)



越西申果庄雪景(范晓宇 摄于2024年12月)

李西沤先生题画诗的两种版本,虽个别词语不同,但是总体意境一致,都是诗人带着我们从全景看到局部。第一首恢弘大气,以雪景为载体,巧妙融合地理、色彩与人文意象,展现了苍茫天地与历史烟云交织的独特意境。第二首以驴背诗人与绝境天险的戏剧性对峙,解构了传统文人的浪漫化想象,展现出清晰的历史洞察力。

第一首堪称是微型山水史诗。一是体现了地理空间的层递建构。首句“大凉山下小凉山”,以顶真手法勾连两山,通过“大”与“小”的对比形成空间纵深感,仿佛镜头由远及近推移。次句同治刻版“山在涐泸二水间”和朱寄尧版“山在南邛北笮间”,虽然前者以古水系名涐水和泸水为地理坐标,来概划凉山山系的分布格局,后者引入汉代西南夷古地名“邛都”“笮都”(今四川西昌、汉源一带),来勾画凉山的地理空间,但相同的是将地理坐标嵌入历史纵深,使雪山不仅是自然存在,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地标,描绘了凉山全域雪景,好似一幅航拍图。四字方位词“南”“北”“二水”与动词“间”的运用,赋予静态山脉以动态张力。

二是体现了历史烟云的追问姿态。末句不论是同治刻版“定知何处是乌蛮”,还是朱寄尧版“不知何处是乌蛮”,都如空谷回响。乌蛮作为唐代对彝语支族群的泛称,在此既是具体族群指涉,又是历史记忆的象征符号。诗人于银装素裹中不论是作出定论还是突然发问,都包含了对文明遗迹的追寻与对历史流动性的思考——正如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时空错位,此处雪色抹平了族群分野,却让历史回声愈发清晰。



越西县南箐镇南新村雪景(范晓宇 摄于2025年3月)

李西沤题画诗的第二首,以驴背诗人与绝境天险的戏剧性对峙,解构了传统文人的浪漫化想象,展现出清晰的历史洞察力。第一,体现了核心意向的象征意义。“要将绝境试奇才”,“要将”二字点明这是幻象,历史上凉山不仅崇山峻岭、森林密布、瘴气弥漫、道路艰险,而且是语言不通、习俗各异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轻易不能进出,如果要到凉山,那就是像一次实地考试。“绝境”既是人生困厄的隐喻,也是淬炼意志的熔炉。此句化用“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哲理,“剑”象征侠气与抗争精神,“仗剑长驱”则寄托了冲破束缚、仗义行侠的志向,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魄。“骑驴”是古代诗人隐逸或漂泊的典型意象。如陆游诗中“扫除长剑华缨梦,收拾孤颿短棹身”,以驴背行吟表达超脱功名、回归自然的心境;龚自珍亦曾骑驴纵情山水,与权贵疏离,暗合诗中“驼向此中来”的出世之思。

第二,体现了动静宏仄的有趣对比。凉山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茫茫白雪一片,寂静无声。但是,出现了人物,带来了动感。画中有几个被驴子背负着的诗人在雪地跋涉,诙谐笔触,别开蹊径。“几个诗人”的模糊指涉,既是对“商山四皓”“饮中八仙”等经典文人集群的戏拟,又暗示艺术创作的同质化危机。驴背空间的逼仄与绝境天堑的宏大形成强烈对比,如同龚贤《溪山无尽图》中微若芥子的行旅者,更衬托出千里凉山的广袤绵延和巍峨险峻。



美姑黄茅埂雪景(范明权 摄于2024年3月)

地理标识与历史追寻

何为凉山?凉山本是山名。据道光版《宁远府志》载:“凉山,在县(西昌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凉山是山系,其间绵延着年渣果峨山、瓦吉木梁子、玛果梁子、特克哄哄山、碧鸡山、阿米特洛山、狮子山、日哈梁子、尔曲合普、罗木大山、力比少哈、波罗梁子山脉、中梁子山脉、黄茅埂、瓦侯能和、阿布测鲁山、吉留秀梁子、乌科梁子、龙头山、钻天坡、分水岭、大风顶……数十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其区域“近松坪、腻乃之界,北按(控之意)马、峨二边,东南毗连云南,与府治州县袤延,山多积雪”。“群峰嵯峨、四时多寒”,凉山因此而得名,彝族民间称为“寒冷的大山”。《宁远府志》于道光七年(1827年)编纂,李西沤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回到四川,同时代、同地域,《凉山踏雪图》题诗作为微型山水史诗,与《宁远府志》对于凉山记载的契合,有了合理解释。题诗原版只有一个,但是诗稿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两个版本意外而又情理中地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凉山的地理空间作了准确概括。



《宁远府志》凉山位置图(罗瑾 摄)

“山在涐泸二水间”嵌入的是水系的古地名。涐水,大渡河的古称,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果洛山南麓(阿尼玛卿山脉)。向东南流经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雅安市、乐山市等地,最终在乐山汇入岷江,为岷江一级支流,属长江水系。大渡河从甘洛县黑马镇北部进入凉山,又由乌斯大桥出境,是凉山甘洛县与雅安汉源县的界河。泸水,安宁河的古称。历史上又称孙水、白沙江、长江水、西泸水,1949年前冕宁县泸沽镇以上称长河,泸沽以下称安宁河,1949年后统称安宁河,是横断山脉大凉山系和大雪山系的分界河。发源于冕宁县拖乌乡东小相岭记牌山,河流干流全长327.83公里,流经凉山州的冕宁、西昌、德昌3县市后,入攀枝花市境内,流经米易县、盐边县,最后于攀枝花市大坪地汇入雅砻江。安宁河流域覆盖凉山州7个县、市和攀枝花市2个县,为雅砻江一级支流,金沙江二级支流。

“山在南邛北笮间”嵌入的是区域建制的古地名。“邛”指今西昌一带。战国时期,安宁河流域住着“邛人”,其住地称“邛”。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发兵征西南夷,诛邛君、笮侯,置越嶲郡,领邛都等15县。“笮”在这里指的哪里呢?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5年),雅砻江流域住着“笮人”,盐源县古称“定笮”,盐边古称“大笮”,冕宁县泸宁乡称“笮秦”。“北笮”指的是这一带吗?从方位看,盐源一带在西昌的西北方向,跟《宁远府志》记载的东北方向相距甚远。《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莋(莋、笮相通)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莋都县。”《华阳国志校注》:莋都,部族名,为旄牛羌之一部,主要分布在今汉源、石棉、冕宁、盐源、盐边等县地。汉武帝开置沈黎郡,治莋都县,在今汉源。这也跟“近松坪、腻乃之界”相符,即接近松坪土司(今属汉源县皇木镇松坪村)和腻乃土目地界(分属今美姑县和马边县)。



汉源县历史沿革图(覃影 摄)

松坪,既是地名,也是土司名。松坪作为地名,不止一处。现凉山境内有松坪关,其在西昌南边会理县西南部,是南丝绸之路出川入滇的最后一站(明代状元杨升庵途经此地时留下诗句“蜀云滇月共青山”),与《宁远府志》记载的方向相反。这里的松坪并没有在凉山境内,是指今汉源县皇木镇松坪村。土司因世居并住牧此地,而被称为松坪土司。据《汉源县志》(1991年版)记载:“松坪土司明时为黎州安抚司土舍(土司所属官员,世袭,兼理文武),世居松坪(今皇木镇境)。明万历年间,朝廷降黎州安抚司为千户时,即从其辖区内划分出下七枝彝人与松坪土舍管辖。此后,松坪土舍与黎州土司即处于若即若离状态,终明至清。康熙四十三年,因松坪土舍马比必招抚发难彝民有功,同时为了分化黎州土司,即擢升其为土千户,是为第一代松坪土司。道光十三年(1833),土千户马林因‘反叛’罪名,被清廷处死于成都。从康熙四十三年至道光十三年,松坪土千户历经130年历史。共传四世,易千户十代。”



美姑县瓦侯乡行政区划图(罗瑾 摄于2024年5月)

腻乃,是彝族中的一支,即今海乃①。据《汉源县志》②载:“徼外大、小木瓜种分三枝,腻乃卜最强,世居西河。初属马湖土官安氏钤辖,自马湖改流,诸瓜叛入邛部,归岭氏。其地自西河至凉山、雪山诸处,周围蟠据。”据《马边简史》③记载,腻乃在今美姑瓦侯乡和马边梅林镇瓦侯库村一带。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马边腻乃撒假、黄琅(雷波黄琅镇)安兴、雷波杨九乍三个夷族诺伙家支头人,率部在小凉山地区作乱。撒假疯狂对烟峰、赖因、荣丁等处进行抢掠烧杀。朝廷派兵前往平定,“三雄”设计陷害,诈降诱杀朝廷官兵3000人。明军艰难平叛后,增设马湖安边厅,马边由此得名,为马湖府所辖。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下设邛部长官司,住牧在邛部大瑞柏香坪(今越西县大瑞镇挖布村6—12组),雍正末移至越西县新民镇大寨村。此时,邛部土司辖治范围为“东至马湖沐川司,南至宁番小相岭,西至喇叭关外,北至大渡河南岸”,即东从今雷波、马边起,西至越西、甘洛、石棉,南至冕宁、喜德,基本上占有今凉山北部地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邛部长官司第十一世土司岭安盘投诚,清王朝升授其为邛部宣抚司职,颁给印信号纸,让其统辖腻乃、阿合、苏呷、咱户、慕虐、阿苏、滥田坝、普雄、黑保、大孤山十大土目。



邛部州残存古城墙(蒋志聪 摄)

由此看来,凉山南起西昌东北一百三十里,大概是现在昭觉县解放沟(原名倮倮沟)一带,北达今汉源县一带,接近松坪土司地界(今属汉源县皇木镇松坪村一带);东北边接近腻乃土目地界(今属美姑县瓦侯乡和马边彝族自治县梅林镇瓦侯库村一带),直达马边、峨边;东南毗连金沙江对岸的云南省昭通地区。“与府治州县袤延”,道光时,宁远府辖一厅一州三县:即越嶲厅、会理州、西昌县、冕宁县、盐源县。凉山包括了宁远府治所在地的今西昌市(包括今德昌县)、普格、冕宁、越西、喜德、甘洛、昭觉、美姑、布拖、金阳、雷波等县和与雷波紧邻的屏山县新市镇,还包括现属于乐山市的马边、峨边二县。“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什么时候有了大小凉山之分,今已不可考,大小凉山的分水岭是黄茅埂。黄茅埂北起大风顶,南至龙头山,北跨美姑县、雷波县,西连马边彝族自治县,形成近100公里长的山脉。黄茅埂以西为大凉山,地势相对平缓,包括美姑、布拖、金阳、昭觉、越西、甘洛、喜德、冕宁、西昌;黄茅埂以东为小凉山,山势陡峭险峻,包括今雷波、马边、峨边、屏山新市镇。



美姑黄茅埂雪景(范明权 摄于2024年3月)

地名变化与区划变迁

“凉山”作为区划名称使用,据《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制沿革》载,第一次出现是在明朝,大凉山彝族聚居地以“凉山夷部”称,部治昭觉新城镇。1950年3月后,凉山区域内各县相继解放,“夷族”改为“彝族”。1950年11月1日,西昌地委发出的《关于贯彻民族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指出,今后应加强民族工作,首先应把“夷”改为“彝”。同时以政府名义宣布彻底取缔、更改那些封锁、限制和侮辱彝族人民的文字、碑记和地名,越西、冕宁、西昌、会理、盐源、昭觉等县的“平夷堡”“镇雄堡”“镇夷堡”“归化堡”“镇夷桥”“倮倮沟”等地名改为“平等堡”“康乐堡”“解放桥”“解放沟”“团结桥”。



民国时的昭觉县新城镇(图源:《昭觉县志》,罗瑾 翻拍)

1950年凉山解放前,云南一带称凉山地区为“巴布凉山”。彝族自称凉山地区为“斯普古火”,意为森林茂密的高寒地区。筹建凉山彝族自治区时,时任西昌军管会主任梁文英曾广泛征求各方特别是彝族意见,是用“凉山”还是“斯普古火”,最后根据多数人意见,用“凉山”作为区划名④。



1952年10月8日,凉山各族人民在昭觉县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暨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郭建良 供图)

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以政政李字44号文⑤批准西康省调整行政区划的报告,将西昌专区所辖彝族聚居区和部分彝汉杂居区划出,建立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将普格设治局改为普格县;宁东设治局合并西昌县北山区及冕宁县甘相营乡改设为喜德县,县治设甘相营;越西县南部及昭觉县西北角地区,划设为普雄县,县治设普雄;以大凉山的中心区,东至西、南至北各约300华里地区,划设为美姑县,县治设牛牛坝(后改设林木甲谷,1959年冬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后,县治迁巴普);金沙江以北灯厂、天地坝一带划设为金阳县,县治设灯厂(1952年建金阳办事处时迁天地坝);昭觉县南部划设布拖县,县治设布拖。以上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金阳、布拖6县和昭觉县自治区划成相当专区级的凉山彝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昭觉县。1952年9月25日,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首府昭觉举行,10月7日会议结束,选举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2年10月1日,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以10月1日为建州纪念日。“凉山”二字正式成为区划名称。



昭觉县原中共凉山州委、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楼今貌(罗瑾 摄于2024年5月)

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根据宪法规定,1955年4月,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0月1日,撤销西康省并入四川省,西昌专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其所属各县划归四川省。1955年11月9日,国务院决定将西昌专区的越西县和乐山专区的雷波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划属凉山彝族自治州,马边、峨边2县仍由乐山专区代管。



中共瓦岗县工作委员会旧址(唐晓军 摄)

1956年1月,越西县、雷波、马边、峨边4县正式划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4月24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在呷洛地区设置呷洛县(后改为甘洛县),县人民委员会驻新市坝;以金阳县之咪姑和瓦岗地区、雷波县阿流河地区、美姑县的柳洪打洛地区、昭觉县的古里拉达和麻其哈呷地区合并设置瓦岗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咪姑;在益果脚地区设置洪溪县,县人民委员会驻益果脚⑥。同日,中共瓦岗县工委召开为期8天的生产代表会议(中共瓦岗县工作委员会和瓦岗县办事处于1956年2月1日成立);1956年2月1日,中共瓦岗县工作委员会和瓦岗县办事处成立;5月24日,洪溪县正式建立;12月11日,甘洛县正式建立。至此,凉山彝族自治州辖昭觉、普格、普雄、喜德、越西、甘洛、瓦岗、洪溪、美姑、金阳、布拖、雷波、马边、峨边14县。1960年1月,撤销普雄县并入越西县,撤销洪溪县并入美姑县,撤销布拖县并入普格县,撤销瓦岗县,其区域分别划入昭觉县和雷波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此时辖昭觉、金阳、普格、喜德、越西、美姑、雷波、甘洛、马边、峨边等10县。1962年11月恢复布拖县建制,此时,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1县。



20世纪90年代凉山州人民政府驻地(图源:《凉山彝族自治州志》罗瑾 翻拍)

1978年10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将米易、盐边两县划属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将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冕宁、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等8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州首府由昭觉迁驻西昌。中共凉山州委、州人民政府于1979年1月1日开始在西昌办公。

1979年7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西昌市,西昌县的城关镇及西郊、红旗、马道3个公社和喜德县四合公社划归市辖。至此,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市19县。1984年4月,峨边、马边2县划属乐山地区,此时,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市17县。1986年6月,撤销西昌县建制,其区域并入西昌市,自此始,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市和16县至2021年。



中共凉山州委驻地(罗瑾 摄于2025年3月)

2021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会理县,设立县级会理市,以原会理县的行政区域为会理市的行政区域。2021年9月26日,会理市成立大会举行。时凉山彝族自治州辖西昌、会理2市和德昌、会东、宁南、普格、昭觉、美姑、布拖、金阳、雷波、冕宁、喜德、越西、甘洛、盐源、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5县至今。

行政区划,是国家疆域的拼图,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历史的深邃,不仅是国家空间治理的基础框架,更是对中华文明演进的见证和记录。“凉山”从山名到行政区划名的变迁,展现了千里凉山的数百年历史,是我国行政区划从腹地向边疆延伸,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的有力例证。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说:“祖国的大河大山,不仅是一种自然屏障或分界,同时还导致了界线两侧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差异,既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生产活动,也影响社会、语言和民俗,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华林甫指出:“行政区划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代表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围,彰显区域的发展特色,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维系着你我的乡土认同。”如今,作为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信念、道德情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注释:

①腻乃,即今海乃,《明清彝族社会史丛论》,胡庆钧,第62页。

②《汉源县志》1991年版,第108页。

③《马边简史》,马边彝族自治县党史地志和文献研究所编,第5页。

④《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制沿革》,王林吉,第81页。

⑤见《档案里的70年主题文献展》,凉山州档案局、凉山州档案馆主办。

⑥《中国共产党凉山100年大事记》,凉山州史志办公室,第66页。

参考文献:

1.《清代教育家、文学家李惺琐记》,韩树蓉,垫江档案馆。

2.《凉山彝族自治州志》2002年9月版。

3.《西昌市志》1996年12月版,2011年8月版。

4.《越西县志》1993年3月版。

5.《甘洛县志》1996年12月版。

6.《昭觉县志》1999年1月版。

7.《金阳县志》2000年4月版。

8.《美姑县志》1997年6月版。

9.《喜德县志》1992年11月版。

10.《布拖县志》1993年12月版。

11.《雷波县志》1997年5月版。

12.《冕宁县志》1994年10月版。

13.《普格县志》1992年9月版。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罗 瑾(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