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的潘梓年(潘汉年堂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杰出的新闻斗士。

2018年10月27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潘梓年铜像落成仪式上,潘梓年儿子潘渝伯讲到一件事。他说:父亲在监狱里曾写过一本书,出狱之后进行了出版,并寄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十分赞赏,回复了一封信。然而,父亲从未在别人面前讲述毛主席如何夸奖他,甚至连家人都从未看过毛主席的那封回信。

潘渝伯的这几句话,简短、但是信息量很大。我们说一下其中的内情吧。潘梓年是在1933年5月14日,在丁玲的家中和丁玲一起被抓的。当时丁玲是左联作家,潘梓年是左联的领导人之一。丁玲和田汉等人的入党仪式,就是潘梓年主持的。


潘梓年


左起:潘梓年、陈家康、钱之光、华岗

丁玲在《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中,记述了被捕经过:“(事先,丁玲和冯达有约定,十二点之前没有回来,就说明出事儿)我稍微等了一下,就去清理东西,如果十二点冯达还不回来,我就走。正在这时,潘梓年同志来了,我把情况告诉了他。他这个人向来是从从容容、不慌不忙的。

“他拿起桌上一份《社会新闻》,坐在对着门放置的一个长沙发上;我坐在床头,急于要按约定及时离开,但看见潘梓年那样从容、沉着,我也有点不好意思再催。”

令丁玲没想到的是,这一点儿的疏忽、导致了一场牢狱之灾。而带领特务到家里来的竟然是他的丈夫冯达。

潘梓年在狱中被关了4年多,直到1937年6月才被中共中央营救。在狱中,潘梓年笔耕不辍,一方面创办“黑屋诗社”,出《诗刊》、鼓励狱友;另一方面,他还完成了长篇哲学专著《逻辑和逻辑学》,翻译了柏格森《时间和意志自由》等书,著译上百万言。

1938年初,主席曾在一个横格本上写了七页的《读书日记》。其中,3月25日的内容是,“潘梓年同志寄来了他所作一册《逻辑与逻辑学》,本日看至93页,颇为新鲜”。

潘梓年的这本书,主席只用3天时间就读完了。书中“质量互变律”和“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论点相当独到,主席亲自给他去信表示赞赏。

除了哲学家的身份,潘梓年还被称为“中共第一报人"。这是因为他被毛主席钦点,创办了《新华日报》,出任第一任社长。


潘梓年办报时期的照片

办报期间,除了在内容上坚持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各界人士之外在印刷上,同样的土纸报纸、《新华日报》的印字比其他报纸清晰。“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曾经专门写诗赞颂过《新华日报》的这一“奇迹”,很多群众把这一“奇迹”归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说共产党办什么都要比国民党高明。

潘梓年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学校长。抗战胜利后,潘梓年辗转于郑州、开封、武汉筹办中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是中原大学的主要建立者,先后担任该学校的副校长、校长和党委书记的职务。

解放后,潘梓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文革开始后,他受到不公正对待,1972年4月10日在秦城监狱病逝。此去经年,如去愿潘先生安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