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有,从小到大,我们被反复地灌输着“诚实是美德”这样的观念。从“狼来了”这个故事,到老师谆谆的教诲,都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
然而,当我们踏入社会之后,却惊奇地发现,“老实人”常常会被贴上“傻”“不懂变通”这样的标签。这到底是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的运行逻辑出现了偏差呢?
在职场中,那些“会来事儿”的人似乎更容易获得升职机会,而那些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工作的人,却往往被忽视。
在商业领域,过度包装的产品,往往比实话实说的产品更受欢迎。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教育体系与社会运行逻辑之间,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割裂?是社会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诚实”的理解过于理想化?
在节奏很快的社会环境当中,功利主义很流行,短期收益经常被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会选择对自己的简历进行“夸大美化”的处理以此来争取到更多的面试机会。依据相关调查表明,在某企业的招聘过程里,那些诚实地说明自身能力不足的求职者,一般都会被淘汰;相反那些对履历进行了“适当美化”的人就更容易得到录用机会。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社会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所以忽视了诚信所带来的长远价值。
老实人似乎总是面临着更高的沟通成本。在一些商业情境里,拒绝灰色交易也许会导致业务中断;而且圆滑的人却能通过各种途径快速达成目的。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社会越来越推崇“结果至上”,反倒忽视了道德层面的发展。这种偏激的“成功学”理念使诚信的价值受到极大的轻视。
在信任缺失的环境之下,诚实反倒被视为“不懂游戏规则”。
比如“假货”“诈骗”这类现象,广泛地存在着,这让人们在遇到诚实的人时,竟然会对他们的动机产生怀疑。
这种现象背后,是群体心理的“从众效应”。
当多数人选择投机取巧时,坚持诚实的人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社会对老实人的嘲笑,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们通过嘲笑老实人,来证明自己的不诚实行为是合理的。其实这种行为就像用别人的伤疤来衬托自己的光鲜一样,反而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怯懦。而且真正诚实的人往往不会去参与这样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诚实才是最珍贵的品质。
这种现象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个人层面,年轻人陷入了价值观的混乱。
他们不知道该选择诚实还是精明,从而导致了道德焦虑。
在社会层面,当诚实被嘲笑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被削弱。
例如“扶老人被讹”这样的事件,最后让这个社会变得越发冷漠了。
从长期来讲,一个缺少诚信文化的社会,其实很难去构建起能够持续下去的竞争力。而且这样的社会在经济发展之类的方面或许会遭遇许多障碍,毕竟诚信乃是社会运转的关键基石。
德国能成为工业强国,很大程度上因其有谨慎且守信的文化。此“谨慎”即为“严格”,“守信”可换为“诚信”。故而德国凭借其严格的、诚信的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自己作为工业强国的地位。
这种现象,是社会短视的一种表现,其负面评价,不应该被忽视。当诚实成为“傻”的代名词之时,说明功利主义,早就已经侵蚀了道德底线。这种恶性循环所带来的危机,最终会致使社会诚信度降低,人人皆会受害。
我们应明确立场:这种现象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所谓的“好处”。
然而这种现状能够改变吗?显然不能。
在我看来,社会运行的规则有两套,一种是道德和法律构建的显规则,一种是生物性弱肉强食的潜规则,谁能更强,谁就会被推崇。
在这一点上,“老实”显然是食物链的底层品质。
因此当别人开始嘲笑你是老实人时,你应该想想,这是否意味着,你已经成为被猎食者的底层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