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继孝


赵燕侠《碧波仙子》剧照

京剧艺术大师赵燕侠的艺术成就是京剧艺术的瑰宝,如同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京剧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峰。

京城著名鉴藏家方继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名人手札、古旧书籍,作为戏迷,他收藏的京剧史料被誉为收藏了“一部京剧史”。

收藏之初,为赵燕侠的艺术风格折服,方继孝不惜重金和精力,入藏京剧大师早期演出剧照、燕鸣社资料等一系列珍贵藏品,他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把大家不太熟悉的历史串起来。本文通过梳理鲜为人知的独家史料,为读者展现出一位真诚侠义、勇于开拓,为京剧的传承发展殚精竭虑的艺术大家。

特以此文,表达对赵燕侠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赴港演出《玉堂春》赵燕侠饰苏三

开蒙恩师诸如香

为她出名成家打下坚实基础

赵燕侠是河北武清人,1928年出生,自幼随父到处流浪卖艺。抗战期间,她家流浪到了北平,先在南城的裘家街住了一阵子,不久就搬进了广安门内大街一带的西砖儿胡同周义宸(唱老生的)家的两间西厢房。那阵子,赵燕侠的父亲搭不进戏班,家庭陷于极度贫困之中,只能每天吃两顿“共和面”稀糊糊。为求生计,赵燕侠苦练基本功,寒冬腊月,对着冰碴子吊嗓子,直到哈出来的热气把它化成水。这种苦练,既锻造了她清亮穿透的嗓音,也种下“不疯魔不成活”的艺术执念。

实际上,赵燕侠不是因为主演《沙家浜》并成功塑造阿庆嫂的艺术形象才出名的,她成名很早,7岁就已经随父亲赵小楼在杭州、上海、汉口等地搭班演戏。赵燕侠的开蒙老师是谁,知道的人并不多。14岁时,一次偶然机会,赵燕侠结识了曾与梅兰芳同台当配角多年的老一辈旦角演员诸如香先生。于是,诸先生成了赵燕侠的第一位恩师。拜师后,诸先生爱徒如子,倾囊相授。赵燕侠尊师如父,勤学苦练,终使诸如香老人一生精修苦研、日积月累形成的艺术成就与经验后继有人,从而也为赵燕侠后来出名成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之后,赵燕侠又先后师从李凌枫、荀慧生、何佩华等名家。她聪颖、刻苦、勤奋,经过数年的努力,掌握了王(瑶卿)、荀(慧生)、梅(兰芳)派的艺术真谛。15岁那年,赵燕侠主演《大英杰烈》,在京剧舞台崭露头角,并相继与前辈名家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马连良等联袂演出,曾与杨宝森合演《武家坡》,与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与马连良合演《坐楼杀惜》,与侯喜瑞合演《十三妹》。

彼时,赵燕侠显露出京剧表演的多方面艺术才能,她擅长扮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古代少女。如聪明勇敢的少女荀灌(《荀灌娘》)、善良多情的小姐严兰贞(《盘夫》)、勇敢美丽的仙子鲤鱼精(《碧波仙子》)等等。她演唱的风格明快、爽朗、活泼、洒脱,非常适合表现她扮演的那些年轻、热情、直爽、天真、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敢于反抗压迫的古代少女。她在表演上善于“同中求异”,使那些身影相同、年龄相近的少女,各具独特个性。因此,她创造的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真实生动。

1943年,赵燕侠在中和剧场以《十三妹》一鸣惊人,标志着她在北京戏剧界正式立足。1947年,年仅19岁的赵燕侠就组建了“燕鸣社”,活跃于京城舞台,并在津、沪等地演出,由她担任主演的剧目有《红娘》《玉堂春》《荀灌娘》等,其中《玉堂春》连演48场,场场爆满,报纸头条频现“赵燕侠”之名。赵燕侠在继承荀派风格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唱、念、做、打别具一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北京燕鸣京剧团名册首页

居住地变迁见证时代洪流中如何以戏为生、以艺为魂

从史料中可知,同其他剧社一样,“燕鸣社”在临近北平和平解放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遭受到了国民党政、警、特及其军队的骚扰。仅民国三十七年内,赵燕侠和她的燕鸣社就多次被强行要求所谓的“劳军”演出。据“国剧公会”旧档,民国三十七年赵燕侠被频繁电令参加“慰问”演出。

她站住了脚,扎下了根,在北京有了自家的住所,是在她享有名望之后。

赵燕侠在北京的住所,从现存资料可知的大概有两处。据1950年“燕鸣社”呈报北京市京剧公会的“组织规章职演员登记表”记载,住址是内六南长街梁家胡同3号。此时,赵燕侠23岁,与父亲赵小楼同住于此。这个院子应是20世纪40年代购置的,原属内六区,后来改为前门区。随着岁月的变迁,南长街中很多小胡同包括梁家胡同在内,已经没有了。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7月,燕鸣社重新申请登记,社长由赵燕侠的父亲赵小楼担任。不久改名“燕鸣京剧团”,赵燕侠自任团长。

1955年11月,赵燕侠报呈北京市文化局的“北京燕鸣京剧团团员名册”,她的住址填写的是:北京西单区东中街60号。1958年8月8日报呈的人名册,赵燕侠的住址同上;而一份铅笔填写的“北京燕鸣京剧团演出工作人员表”上,赵燕侠的住址是:和平门内东中街60号。“年龄”一栏,29岁。由此推断,这个表的填写时间是1957年。以上两处地址,都隶属于现在的西城区辖区内。

1961年,燕鸣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团,赵燕侠任副团长。这一时期,赵燕侠曾经多次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还曾多次在《白蛇传》《红梅阁》《碧波仙子》等剧唱大轴。

可以说,赵燕侠的京剧生涯与北京这座城市紧密交织,她的居住地变迁映射着个人命运的起伏,更见证了一位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以戏为生、以艺为魂的坚守与突破。

“赵派”成为京剧星空中永不褪色的“燕”影

1963年春,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在这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赵燕侠与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率团,作为主要演员参加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演出。在香港演出的初期,对于赵燕侠的演唱风格,有少数票友表示不喜欢。有人说“梅尚程荀”看得多了,未见有类如赵燕侠者。有人承认她的功力深厚,却认为并非京剧正统,称为“邪派高手”。但到了剧团演出后期,人们看多了赵燕侠独特风格的演唱,再经过反复讨论,广大香港观众越来越欢迎她。原来的少数批评者也逐渐见识了她的才华,表示十分赞赏。有人特别写了诗,有人在报上发表长篇文章,从各方面畅论她的成就。观众们称赞她的唱腔是字吐得真、收得清、送得足,十分悦耳,做功更是细腻动人,整个表情富有生命力。

回到北京不久,赵燕侠便接到指示开始对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现代京剧《地下联络员》(后改名《沙家浜》)进行排演。她成功塑造了阿庆嫂的艺术形象,首次公演非常成功,获得一致的认可,为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革命内容的统一做出了贡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即使身处颠沛岁月,家宅被封,下放京郊,她仍然在逆境中顽强地延续艺术生命。

1979年,北京京剧团恢复,赵燕侠任一团团长,她重新出现在京剧舞台上,但此时她已很少演出,把精力主要放在培养青年演员、进行艺术团体改革方面,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赵派艺术在京城薪火相传。

在赵燕侠的艺术生涯中,她不仅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无数观众,更以强烈的社会担当展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而北京这座城市既淬炼了她的艺术筋骨,又滋养了她的艺术创新,让“赵派”成为京剧星空中永不褪色的“燕”影。

供图/方继孝

编辑/李喆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