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无比繁华。
建国初期更是差点取代北京,当选首都。
如今却沦为了四线城市,辉煌不再。
这座城市到底是何方神圣,从繁荣到衰落它又经历了什么呢?
一、入选首都名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一场有关新中国建都何方的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盛大召开。
会上众人可谓是唇枪舌剑、各执一词,最终将十一个城市列入榜单之上。
接下来便是从中挑选最优,只是相信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
如今的首都北京在当时却并非是呼声最高的。
究其原因也很简单。
其一是历史文化底蕴不算雄厚。
虽是明清两代的帝都,可比北京历史悠久,更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城市却大有人在。
就比方说西安、洛阳、南京等等。
其二,北平城无论是从经济、城建、安全、政治影响上都要略逊一筹。
经济上北方从几百年前便弱于南方,且城内没有像样的工业基础,根本比不过备选的上海、哈尔滨,城建上,自打北洋政府倒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北平城足足荒芜了二十多年,遍地垃圾、杂草,城墙、街道也早就破败不堪。
论安全,北平当时刚刚解放不到半年,城内可谓是鱼龙混杂,有国民党的特务、有列强的奸细,论政治,从上到下不少人都觉得北京是封建王朝的象征,定都北京容易引起民众不必要的误会。
当然了,这也就是许多人觉得革命圣地延安更适合当选首都的原因所在。
而在众人的讨论中,一个北方城市的呼声亦是越来越高,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它既是曾经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又是文化底蕴十足的“八朝古都”,其余的方方面面不说排名第一,也大多比北京要强。
在历史上,早在夏朝时期它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其地理位置更是位于大夏版图的最中央,算是中原中的中原,当时的黄土高原可没有后世水土流失那么严重,靠着黄河下游的区位优势,当地的农业发展亦是遥遥领先世界,是当之无愧的华夏粮仓。
后续大禹治水,这里也是他的主要战场,各种宫殿庙宇齐聚一堂,那繁华程度类比当代,完全和上海、深圳一个重量级。
不仅如此,夏朝中期还把国都迁移到了当地附近,随着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攀升,这座城市也自此开始了它长达千年的辉煌。
春秋时期,这座城市成为了郑国的运载枢纽,战国乱世,它又变成了强国大魏的都城,西汉初期,汉景帝亲自为其更名,并将名号流传至今。
再到后世,后周也将都城定在此处,并被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承袭。
北宋年间,作为首都的它迎来了最巅峰的时刻,先是四位赵官家大力开发城建,拓宽街道扩大了城市面积。
再是商业高度发达,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商贾齐聚一堂,将此地打造成了彼时全球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一百五十多万,物产应有尽有,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内甚至已经有了些许现代的模样。
以煎炒烹炸为主的中华料理正式出现,街头巷尾挤满了小商小贩,就连“外卖小哥”这一行业都在这座城市出现,更有甚者,就像如今的广州、上海一样,许多外族人都争相定居于此,并一直生活至今。
对于这座城市,文人墨客亦是极尽赞美之词,先有诗人孟元老,后有画家张择端,那幅《清明上河图》内描述的正是此城的风景。
就因为这幅画,很多国人也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即,中国古代的大型城市皆是如此,但实则不然,就算是其他朝代的都城,在最繁华的时期也赶不上此城的十分之一!
这样的盛况持续了上百年,还是直到金人扣关,靖康之变后才发生了改变。
少数民族的入侵直接毁灭了这座城市的一切美好,烧杀抢掠疯狂破坏、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它发展到如今这般用了上千年时间,毁灭却只用了一瞬,如此结局当真令人惋惜不已。
本来他还是有机会重回巅峰的,奈何宋高宗赵构目光短浅、奸相秦桧里通外国,让忠臣良将岳飞含冤而死,这才彻底断绝了南宋重回旧都的希望。
到了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满朝文武也有不少提议定都于此的,奈何明朝的基本盘在南方,且数百年过去,这座城市已然破败不堪,这才没能实现。
所幸后来明成祖朱棣奉天靖难,旋即迁都北京,北方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上清朝同样看重北方,几百年的时间这才让它稍稍缓过了劲儿。
林林总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可谓不雄厚,再加上生机已然恢复,这也正是新中国成立前夕,那么多人想要在此地定都的原因所在,那么问题来了,它到底是何方神圣,既然优势明显最终又因何落选呢?
二、八朝古都因何落选?
它就是坐落于中原大地,隶属河南管辖的北宋东京——开封府!
至于开封为何败给了北京,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花园口决堤事件的影响。
要知道,明清时期的河南地区由于黄河水患本就时常遭灾,而城外被黄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团团包围”的开封更是成为了重点遭灾对象。
还是直到清朝中期,政府屡次拨款兴修这才稍稍遏制住了汹涌的黄河水。
但岂料,就在抗日战争初期,为了抵御日军侵略,蒋介石竟然想到了一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绝户计”!
那就是炸开花园口大堤,想要效仿关羽“水淹七军”的办法,用大水一举消灭日军,并减缓日军机械化部队前进的速度。
可此事的结果人尽皆知,蒋介石完全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黄河决堤日寇没被杀伤多少,战局也没有任何改变,反倒是河南的亿万百姓遭了难。
水漫金山,无数人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并且这还不是最为关键的,大水过去后,河南的许多土地都出现了严重的盐碱化,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耕种,没法种地老百姓只能活活饿死。
1949年距离决堤不过十多年时间,开封附近依旧是一片人间炼狱的景象,再加上战争的影响,可谓是饿殍遍野、草木无存,人口、劳动力严重不足,一时半会儿又没有改变的可能,随时随地还会面临水患的侵扰,将其定为首都着实太过冒险。
第二,今时不同往日。
遥想当年,开封府确实当属世界第一,哪怕是历经南宋、大元两朝,其规模也仍然是数一数二。
但到了明朝时期情况就不同了,国家重心再度南移,江南才是真正的经济中心,以南京、苏杭为圆心,城市扩建一直在这一范围内进行。
即便到了永乐年间,北京成为了新的首都,但碍于国力,被发展、能发展的也只有北京一城,至于开封,发展进度则远远逊色于南方。
再到清末民国,沿海省份尽被列强打开,别说是北方了,哪怕是不沿海的南方城市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上海、广州成为了新的宠儿,反观开封呢?两次落后下来,经济体量、人口人才、城市规模都已经极度落后,也就是有着历史底蕴作为支撑,否则的话早就沦落到籍籍无名了。
而首都又是一国之颜面,明明有着更好的选择,再加上国家初立、百废待兴,政府根本没钱去重新建设一座城市,将开封排除在外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易攻难守。
一国首都除了要兼备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到军事层面。
像南京、北京都属于是易守难攻的典范,只需要较少的兵力就可以挡住敌人的兵锋,反观开封就不行了。
谁人不知金兵南下之际,开封府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这正是地形地势导致,开封固然水运发达、地势平阔,发展商业是一把好手,却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当时全国尚未解放,列强虎视眈眈,间谍特务遍地都是,土匪山贼尚未肃清的情况下,高层不得不考虑到防守的问题。
开封没能当上首都,也不至于没落成四线城市,这期间开封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何沦为四线城市?
三、怎会沦为四线城市?
建国后的开封其实并非没有发展机遇,中央曾几次尝试对其进行开发改造,甚至一度也将它设为了河南省会,但有一个问题却始终没办法解决,那就是开封的历史遗留问题。
前文也提到过,开封是八朝古都,历史十分悠久,从夏朝开始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续在北宋年间更是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城市,而这也正是麻烦的地方。
历经这么多朝代,开封城内肯定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并且最要命的是,这些东西还都不在地上,而是在黄河泥沙的冲刷下深埋地底!
原封不动还好,若是大兴土木,姑且不说会不会破坏这些文化瑰宝,就算小心谨慎,这工期、成本也耽搁不起。
打个比方,某施工队来到了开封盖楼,工程进行到一半突然挖到了一座帝王墓,这时候他们该怎么办?
显然只能停止施工向上汇报!
最终的结局也不难猜测,肯定是取消工程计划,那么之前的损失谁来赔?要么是政府出钱,要么是重新批一块地,可地拢共就那么多,涉及到拆迁、协商问题不说,万一下面又挖出了文物古迹该怎么办?
这问题不可谓不严峻,没办法,为了保护文物,也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河南省政府也只能选择放弃,将更多的发展机会留给其他城市,而这便是1954年,国家将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了郑州的原因所在。
没了首府的身份后,开封的发展亦是愈发步履维艰,为数不多的发展、整改也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政府需要小心翼翼,民间也只能望洋兴叹,久而久之,人才大量外流已成定局,改革开放前还好,没有经商、移居的大环境,可八十年代后就不同了。
眼看着其他省份、其他城市都乘着东风迅猛发展,开封政府、人民怎叫一个心急如焚,他们也不是没尝试过招商引资,可还是那个问题,他们敢批地,人家私企却不敢接盘,生怕挖着挖着挖到了陵墓、古建筑。
没办法大兴土木,开封也就这样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期,到了现如今,开封的城市面积仅仅只剩下了六千一百多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五百万,论规模算是妥妥的四线城市。
所幸到了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降临,开封的情况这才稍稍好转了一些。
老百姓的手里有钱了,自然不愿窝在家里,想要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而开封这个历史名城就迎来了机会,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开封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将许多名胜古迹打造成了景区,同时在互联网上大力宣传,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有了游客消费就被带动了,有了钱开封就有了发展的底气,现在的开封已然恢复了几分过去的辉煌,走进城区,独有的历史韵味、特色的古风建筑,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也正因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开封也将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