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生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些孩子在学校却感到陌生与不安,尤其是在需要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时候,他们常常表现出无声的抗拒。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这个困境,鼓励他们在学校勇敢表达,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许多孩子在学校不敢说话,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孩子可能缺乏自信,担心说错话而被同学嘲笑。有些孩子可能是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甚至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这些心理障碍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能让它们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要引导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首先要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可以通过家长与孩子的深入对话,了解他们在学校的真实想法与感受。问他们在课堂上是否有发言的机会,是否愿意参与到讨论中,或者他们对于某些同学的看法,是出于对同伴的担心还是其他原因。这样的对话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被关注和珍视,从而减轻他们的紧张感。

在倾听的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即便孩子的表达不够流利,或者观点尚显稚嫩,也不要急于纠正或批评。相反,应该鼓励孩子分享个人的观点,并且在他们表达时给予积极反馈。可以这样告诉他们,你的想法很棒,我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很高兴你和我分享了这些。这样的表扬能有效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为了促使孩子在学校敢于表达,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目标。比如,可以鼓励孩子每天在课堂上发言一次,或者在课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在逐渐增加其表达的频率时,不妨鼓励孩子参与到课外活动中去,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或戏剧表演。这些活动是锻炼孩子口才和自信心的良好机会。参与这些活动时,提醒孩子即使发挥得不够好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他们参与了,努力了。

让孩子明白表达自己并不代表总要做出正确的回答,也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表达思想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分享不同的观点能够拓宽视野,而不是单纯追求被接纳。让孩子明白,课堂上的发言是一个让他们锻炼思维、锻炼表达的机会,而不是一次考试。

还可以通过阅读故事书或者观看电影来引导孩子,在故事中探索主人公如何面对各种挑战。通过角色的经历,孩子能够看到勇敢表达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学到不同的人际沟通技巧。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还能使他们从中获取勇气,逐步鼓励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能敢于表达。



在学校的环境中,友情的建立也至关重要。鼓励孩子与同学建立良好关系,友好的互动能够缓解他们的焦虑感。可以让孩子邀请同学一起做作业,或者参加课外活动。建立信任的友谊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安全的表达环境。这样,当孩子和熟悉的同学在一起时,他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在学校表达自己时,家长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定期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并与老师合作,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如果发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依然不如人意,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士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障碍。http://sglongjoy.com/cs/xd/522086.html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而让他们在校内外都能够自信表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在沟通与鼓励中,让孩子明白他们的声音同样值得被倾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学校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