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天府之国”的成都在2000多年前曾是旱涝无常的岷江冲击平原,据古人言每当江水泛滥时,“江水初荡谲,蜀人几为鱼”,让当地人苦不堪言。好在李冰的出现救当地人于水旱之患,还将一片备受水患摧残的大地,改造成了鱼米粮仓。
那么,李冰是如何以人力战胜天险,改造山河的呢?其实,这里面隐藏了很多《周易》的智慧。
李冰在规划都江堰的时候,便充分地将《周易》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巧妙地应用在了水利工程上。
整个工程借自然之势,辅以人力引导,在不破坏自然风貌,仅用了5、6年的时间,就让整个成都平原改天换地,这其中契合的便是《周易》中的三才之道。
《周易》将天、人、地并立为三才,是宇宙中的三个基本元素,而落到人事上亦是成功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
如今,我们以卫星测绘技术显示,都江堰中分江的鱼嘴,指向成都平原的37°角,正好与岷江年径流量形成完美的共振,使得冬夏水量可以自动调节比例。然而,在没有高科技技术的2000多年前,李冰却是以北斗星的方向,来测定鱼嘴方向的角度,这不应了三才之道中的天道么,也实现了《周易·贲卦》中所言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治水建堰势必要开山凿石,在尚未发明火药的2000多年前,这是一件相当艰难的工作。然而李冰却充分的利用了地利之便,以火烧山岩,再利用江水的落差,引水击石,使得巨大的山石在水流的巨大冲击力外加热胀冷缩的压力下瞬间崩毁。而这不正是地利质之便的应用么,恰符地道。
而所谓的人和之道,便是在分水筑堰的过程中,李冰以智慧充分利用天时之力和地利之便,调和人与和谐之用。《周易》中的三才之道,天时地利虽然重要,但若无人为之用依然无法发挥其功效,因此三才之中,“人为用”的人道最为关键。
若说《周易》的核心是“变”,那么其总纲便是“简易、变易、不易”这“三义”。那么都江堰中是否蕴藏这“三义”的智慧呢?答案是必须的。
《周易·系辞》有云:“变而通之以尽利”,李冰制定的“深淘滩,低作堰”的方针便契合了“穷通变久”的变易原则。
所谓的“深淘滩”便是确立凤栖窝河床每年需淘淤至卧铁高程(727.0m),确保宝瓶口进水量恒定(340m³/s基准值)。这是变异种不易的原则。
所谓的“低作堰”便是沙堰顶高程随河道淤积动态调整,维持“限洪不阻流”的弹性阈值(年淤高允许值<0.3m)。这便是简易中的变易原则。
都江堰的简易原则则是以极简的设计来应对复杂的问题。它放弃了传统挡水坝,利用鱼嘴曲面(曲率半径800m)产生横向环流,仅通过几何形态即实现分水排沙,对比同时期的郑国渠,节省了90%的工程量。而宝瓶口的巧妙设计,使其宽度与玉垒山岩体构成了天然的稳流器,使得进水量严格受控于水位高度,即便无需闸门也可以实现“水旱从人”的简易原则。
而都江堰2200年的持续运行便足以印证了"生生之谓易"的永恒性的不易原则了。但其关键处便在于细节上的把把握。如利用岷江自然落差,通过鱼嘴-宝瓶口高程差,实现全程自流灌溉,暗合《周易·彖传》“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的定律。再加上竹笼卵石结构的柔性特征,既顺应水流冲刷,又可通过局部损毁释放能量,避免系统崩溃,实践《周易·文言》“与四时合其序”的耐久性哲学。
从以上的内容便可见,李冰父子在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的这座无坝引水工程,不仅解决了岷江千年水患,更通过"乘势利导"的系统设计,将《周易》中阴阳调和的动态平衡哲学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语言。
这便是《周易》智慧应用于现实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