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品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进入分化阶段,自助火锅也是如此,这两年,分化出各种新花样。今天,说一说这个火锅食堂。

1814

文 | 张冬



你买不买无所谓

反正我卖得很便宜

最近,一些“火锅食堂”勃然而兴。

一进门,先看到一个冒着冷气的大冰柜,其中陈列着各式菜品,诸如牛肉、鹅肠、毛肚、生菜、菌菇之类。

顾客选好锅底后,就在明档前选菜,这与自助火锅无甚区别,不同的是,这样的火锅食堂,并非一把付清入场券随便炫,而是标有价格——荤菜10元,素菜5元。



◎荤菜10元,素菜5元

当然,这也不同于之前火锅餐见报道的火锅超市,因为火锅超市中的菜品,价格因重量而变化,而火锅食堂则是统一价格

毛利如何?我们不妨算一下。

一份牛肉60克,市面上30多一斤,这里卖10块,千层肚60克,市面上30多一斤,这里卖10块,鸭肠100克,十几块一斤,这里还卖10块,至于素菜,基本在150克左右,一律5块,整体算下来,毛利率大约60%左右。

菜品丰富,丰俭又由人,难怪年轻人追捧,两条大汉要是急赤白脸吃一顿狠的,也得200元靠上,细想,也不是很便宜。

好在可选的菜品很多,上百款SKU,能给人很大的价值感。



◎酸汤火锅自助

不知何时,便宜,似乎成了火锅行业一道跨不过去的门槛,在火锅餐见往期的内容中,也不断提及这其中的矛盾点,即是,商家认为的便宜跟顾客认为的便宜,不一定是一回事,由于“价格敏感度”的存在,让商家误以为顾客不来,是因为价格太高,于是不断降价,遂打起价格战。

商业交换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价值,而非价格,好比我有个橘子,要给你换苹果,如果交换成功,那么这其中必定存在一个因素,即,双方都认为对方的产品价值高于自己的,尽管我的橘子10元一斤买的,你的苹果5元一斤。

这是一种很玄妙的心理,因为价值的概念,无法量化,只能凭借主观决断。

虽然火锅食堂在一些人看来很便宜,但一定会有人觉得死贵死贵,因为市面上还有“369模式”(所有产品卖3元、6元、9元),甚至还有“三拖一模式”(荤菜3元、素菜1元)。

我们无法判定顾客的心理锚点在哪里,也即是,我们不清楚顾客愿意出多少钱来卖我们的产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无非两点,一是不断调研顾客,去监测顾客的购买红线,二是不断更换模型,去试探市场

这两年,火锅之所以跑得很快,正是源于模型对市场的试探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的评估,一旦发现爽点或者爆点,立即展开行动,趁势追击。



◎火锅369模式

所以,当发现市井火锅起势后,开始一阵跟风,然后不断升级场景,废墟风、工业风、国风等等;酸汤火锅起势后,很多品牌开始不断寻根云贵,挖掘稀缺食材,然后升级出山野火锅这一品类,而且连锁模型也开始升级,毕竟,风口一场,必须迅速扩张;当自助火锅兴起时,各类火锅食堂、火锅超市、火锅菜市场开始蜂拥而至。

这都是试探市场的表现,目的则是探寻顾客心理的锚点——到底要人家怎么做,你才肯买嘛。

不过,卖货跟卖萌是两回事,场景不一样,顾客的心理锚点肯定也不一样,不能乱试。

于是,千奇百怪的模型出来了,只是有的成功,有的消亡,市场则在这种不断的摩擦和试探中,卷着向前走。

模型没有对错,只要顾客肯买单,就是好的,但也不排除顾客会在下一阶段对你弃之如敝屣。



历数自助火锅的

那些“幺蛾子”

当一个品类足够大,且发展一定程度时,就会衍生出许多分支,定位上讲,这叫品类分化,正如一个老树上会长出很多枝条;而一棵小树苗,往往是一根直溜棍儿,因为它没能力开枝散叶地分化。

像重庆火锅,无可争议的第一品类,按场景分,有市井、地摊、国风、港风、夜市等等;按产品,分为有料和无料(很多有料火锅用的是重庆火锅口味);按模型分,有一人食和自助,诸如此类。

很多人讲,锅底是火锅的灵魂,确实如此,从重庆火锅的分化来看,场景产品和模型不过是肉身,灵魂的底色仍旧是麻辣。



◎螺狮粉火锅自助

自助火锅也是如此,这个早已有之的品类,在这两年疯狂崛起,至于原因,火锅餐见曾做过多次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不妨看看自助火锅的分化之路,毕竟,知过往兴替,才知未来趋势,关于自助火锅的未来,我们仍需要合理地畅想一下。

从火锅自选的模型来看,最早出现的是一些客单价略高的小火锅,单人单锅,食材按照价格摆好,由顾客挑选,可惜后来没跑好,直接被2008的国八条给干下去了。

火锅真正意义上的自选,起初是半自助,即,一部分菜品点单,一部分菜品区自助区自助取拿,有的是按人收费,有的是数盘子颜色,这种模型的好处是,节省了人员的服务成本,一部分顾客自选,省了不少服务的事儿。

自选模型催生了火锅集市,这种模型较之传统火锅店,SKU增加了一倍还多,顾客热闹地选材,来回走动,动线设计巧妙的餐厅,十几个顾客都能走出大几十的感觉。



◎火锅集市

到了2020年后,火锅便利店、火锅超市开始出现,囿于当时的大环境,超市比餐厅更具优势,顾客既可以买食材回家煮,也能“楼下选材楼上涮”,这是大环境造就的模型,当然,黑天鹅一飞走,这种模型就没落了,因为没了生长的土壤,差异化又不足,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脱,只能关门。

再往后,大家都没了钱,自选模型开始朝两个方向走,一个是一次性收费,全场随便吃;一个是极端便宜,诸如“369模型”,以及上文写到的“105模型”。

这两种模型的出现,切中的无疑是大众消费水平的问题,而且是腰部及以下消费水平的客群,很少有品牌把自助火锅做成高端餐饮,或许,自助模型骨子里就难成高端,毕竟是一群海盗搞出来的花样,想高贵起来,不易。

从自助火锅的发展模式来看,效率是第一位,顾客自取,为餐厅节省不少人工成本,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顾客需求一定不同,当新模型出现,供小于求时,是卖方市场,“节省效率”是卖方的考量,而新模型被大量复制,供过于求时,则转换成了买方市场,效率就再是第一考量了,该置顶的是用户需求



◎自选火锅超市

如果从用户需求出发,餐饮的第一性原理一定是“吃饱吃好”,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还应加个前提“在顾客可承受的费用范围内吃饱吃好”,这就牵扯到上文提到的“心理锚点”问题,即是,顾客愿意出多少钱吃饱吃好。

自助是个好模式,适应当下经济环境,但还有精进空间,那就是“平价高质”,这不仅仅跟供应链的选择有关,还与火锅店与顾客的互动有关。

品牌应不断跟顾客沟通,不断依据顾客心理的锚点调整产品结构和价格,直至拿到最优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