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昌平区的一家超意兴餐厅,午餐时段人头攒动,装修简约却干净整洁。取餐区前,白领、学生、外卖小哥排成长龙,饭菜香气扑面而来。令人惊讶的是,收银台上方的价目表显示:把子肉8元,土豆丝3元,米饭2元,小米粥免费不限量。一顿饭十来块,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简直匪夷所思。


这不是孤例。最近两年,从南城香、红功夫到超意兴,一批主打"十元管饱"的中式快餐席卷北上广,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穷鬼餐厅"。年轻人对其趋之若鹜,即便餐厅开在写字楼密集区,高峰期常常要排队。有人调侃"连外卖员都跑这吃饭,品质肯定有保障"。


低价之下的精打细算

"咱这儿一天能卖上千份把子肉,一个月营业额十几万不成问题。"在朝阳区一家超意兴门店,店长老王向我透露,尽管单价低,但依靠极高的翻台率和客流量,整体利润并不低。

我注意到,这些店铺大多选在社区周边、写字楼密集区或是大学附近,靠近地铁站的黄金位置。空间设计上也颇具匠心——座位紧凑但不拥挤,动线清晰,自助取餐区、收银台和用餐区分区明确,最大化空间利用效率。


几乎所有这类餐厅都采用了自助取餐模式。顾客先付款,然后自行在食品区取餐,大大缩减了服务人员数量。据一位店主介绍,一家百余平米的店铺,高峰期只需4-5名员工即可运转自如。

另一个成本控制妙招是食材精简化。以超意兴为例,其核心菜品不过二十余种,但每种都保证销量。店内没有昂贵海鲜,肉类以猪肉、鸡肉为主,蔬菜则选择大路菜,如土豆、白菜、茄子等。这种"少而精"的策略使得食材损耗降至最低,采购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从"救命"到"养命"的消费哲学

"我前几天刚结婚,跟媳妇的开销大,能省则省。"在国贸附近的一家南城香,90后小李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份8元的把子肉。作为一名普通白领,他告诉我每天中午就在这解决午餐,每月能省下不少餐饮开支。

疫情后经济复苏缓慢,许多年轻人收入增长乏力,但生活成本却步步高涨。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房租、贷款压力山大,能省则省成了普遍心态。这种"精致穷"文化催生了对高性价比餐饮的旺盛需求。


但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能吃饱就行"。他们追求的是"用最少的钱吃最好的饭"。曾经的救命饭变成了养命饭,对食物品质和健康性有了更高要求。

"我看到他们厨房是开放式的,食材新鲜现切现炒,比那些黑外卖放心多了。"在超意兴用餐的张女士说道。她是附近写字楼的财务,平时很注重饮食健康。在她看来,价格低廉不代表不卫生,这些餐厅的开放式厨房和标准化操作流程反而更能赢得信任。

确实,这些"十元餐厅"大多采用半开放式厨房或明厨亮灶设计,让顾客能看到食材处理和烹饪过程。不少店铺还会在显眼位置贴出"非转基因油""现炒现做"等标识,试图与人们心目中"低价快餐等于不健康"的刻板印象决裂。


与传统快餐模式不同,这些新型平价餐厅并不只靠预制菜和中央厨房。我在调研中发现,它们大多采用"半预制+现场烹饪"的混合模式,既保证了出餐速度,又能保留菜品的"锅气"和口感。

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红功夫,我观察到厨师们使用开放式灶台快速翻炒菜品。一些基础工序如洗菜、切菜已提前完成,但炒制过程绝不偷工减料。这种做法让菜品保留了家常菜的质感,同时又能满足快餐的时效性需求。

"我们把子肉是先卤好后现场切片,炒制的过程也是现场完成的。"一位厨师告诉我,这样既能保证口感,也能提高效率。这种"标准化的家常味"成为吸引顾客的关键卖点。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餐厅颠覆了人们对快餐冰冷无情的刻板印象。在我走访的多家店铺,都能感受到一种接地气的温度。店员虽忙碌但不失微笑,对回头客甚至能叫出名字;饭菜虽简单但与家常味相差无几;环境虽简朴但干净整洁。

在南城香的一家门店,我看到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地端着餐盘,店员立刻上前帮忙。而在红功夫,店长会关注独自用餐的老人,不时嘘寒问暖。这种人情味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


"最初我们也是亏钱做品牌,现在终于迎来了收获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连锁快餐创始人坦言。在他看来,低价快餐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四个方面:高翻台率、规模效应、产品标准化和辅助收益。

高翻台率使得即使单客利润低,总体收益也能可观;规模采购和连锁扩张则进一步降低了采购和管理成本;产品标准化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浪费和人力成本;而一些店铺还通过售卖饮料、小吃等高毛利产品增加额外收入。

但这条路并非坦途。伴随着"十元快餐"的火爆,低价战争已经打响。南城香、红功夫、超意兴等品牌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些甚至不惜采取"贴身搏斗"的策略,在对手门店附近开设分店。

"选址是最大的成本,也是最难的部分。"一位从业者感叹,好的位置租金高,人流量小的地方则难以维持客流。不少品牌尝试通过早餐引流、推出会员制等方式增加顾客黏性。

这种低价策略能持续多久?我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认为,未来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力成本增加,单纯依靠低价策略难以为继。品牌必须在保持相对低价的同时,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

有意思的是,我注意到一些高端白领也开始光顾这些"穷鬼餐厅"。"在公司吃腻了,偶尔来这里换换口味,回味一下食堂的感觉。"一位金融行业的分析师告诉我。这表明低价快餐的客群正在扩展,不再局限于低收入人群。


一碗小米粥的启示

走访结束时,我在一家南城香点了碗免费的小米粥。浓稠的粥冒着热气,味道朴实却令人安心。旁边一位穿着朴素的女生说:“物价那么高,这里却没涨价,让人有安全感。”

这句话道出了"十元快餐"风潮的深层原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这些餐厅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价格锚点"和"心理避风港"。它们的存在,让人们相信城市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是可控的、可预期的。

当然,这场"十元革命"能走多远,还取决于餐饮企业能否在低价与品质、标准化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只是一味压低价格而忽视食品安全和用餐体验,终将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十元快餐"现象反映了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分层的现实。这既是对传统餐饮业的一次创新,也是对城市年轻人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

在物价飞涨的时代,一碗十元的把子肉饭,承载的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功能,更是都市人对温暖、安全和稳定生活的朴素期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