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县长期流传着两则民谣:
其一曰:山高露石头,黄河往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其二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保德过去自然条件差,山坡陡地多,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保德人穷志不短,勇于奋斗,勤于拼搏,认准了走西口这条活路,虽历经千难万险硬是凭着过人的胆识,超人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在茫茫的荒漠中取得了较大的收获。走西口不仅养活了几代保德人,而且促进了保德的商业发展。
盘点保德古往今来
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的
保德县城全景。摄影吴宇
01
特殊的地理环境
早在2.8亿年之前的石炭纪,保德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有石燕化石可以佐证。在保德石炭纪地层中,分布着石燕化石,扒楼沟村最为典型。
石燕不是燕子的化石,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介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化石,按动物学分类,是腕足纲的一属。外贝壳面具有粗强的放射状褶线,形似燕翼,因此,古人将它称作“石燕”。
石燕个体大小不等,小者4—5cm,大者也就是10cm。石燕的化学成分基本上是碳酸钙。它不仅可当玩物欣赏,也是一味中药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石燕有清凉解毒、镇静安宁等功效。
经过海陆变迁,到了距今300—250万年的第三纪晚期,保德已经是一块气候温暖、水草丰美、动物成群的陆地。
在保德地质结构中,有一层红色粘土夹杂钙质结核的沉积,1927年,国际地质学界接受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杨钟健教授的提请,将这一地层命名为“保德红土”。从此,“保德红土”成为地质学上一个地层的专用词。这也是保德在国际上的一个亮点和知名之处。
保德红土。摄影闫鹏跃
在“保德红土”中富含以三趾马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所以生物学家也称“三趾马动物化石红土层”。这些动物骨骼化石,人称“土龙骨”,简称“龙骨”,牙齿化石,人称“龙牙”。“龙骨”和“龙牙”都是中药材。因此,历史上的保德人曾有采挖龙骨当药材卖的习惯。
三趾马化石。资料图
保德全境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边沿为吕梁山余脉,西部边界黄河环绕,黄河从天桥村入境,从冯家川村出境,贯通全县,真乃表里河山。明朝永乐年间《保德州志》说,群山屹乎东南,大河绕于西北。保德最高点海拔1400米以上,最低点仅有850米。
黄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保德的地标。天桥峡的惊险,水寨岛的神奇,天桥电站的壮丽,东关渡口的繁忙,黄河六桥的通达,黄河悬崖上的石窟,黄河滩头的枣园,冯家川两省四县的大集,无一不给保德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京包铁路通车之前,黄河是南北运输大动脉,从后套、包头来的大宗粮油盐碱药材,走水路运往碛口、禹门口,每天往来一百多艘船,要在保德黄河码头停靠,集散一部分货物。发达的航运事业催生了商业的发展,使保德州城东面一个名唤东沟的谷地发展成一个商铺比栉的商埠,进而形成关市。最终成为地方政府机关所在地,是保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保德天桥水电站。保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保德渡口创设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初名沙谷津,几经改名,民国以后称为保德渡,俗称东关渡,对岸即府谷渡。保德渡的最初职能是运兵通道,保证西北兵员快捷赶赴京城,保卫京城安全。后来职能发生变化,不仅成了秦晋两省、保府两县的交通纽带,也成为陕北通往太原、大同、京津要地的咽喉要道,西北的农副产品要通过这里输出,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要从这里输入。因为有黄河,保德成为了东西南北航运枢纽。1972年,黄河保府大桥建成通车,保德古渡完成了历史使命。
黄河鲤鱼是鱼中珍品,与淞江鲈鱼、兴凯湖鲌鱼、松花江鳜鱼共称中国四大淡水名鱼。
黄河进入保德,河水清澈。摄影袁建波
产于天桥峡者,名“石花鲤鱼”,是黄河鲤鱼中的极品,赤眼金鳞,红鳍红尾,体态丰满,肉肥味美,营养丰富。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成为馈赠佳品。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有幸品尝过一次,作诗赞赏不已。明永乐初年,大约在1410年前后,保德石花鲤鱼成为进贡皇上的贡品。
02
厚重的历史
在保德李贤堎村和故城村两地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专家认定:李贤堎发现的单刃砍砸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产物,距今10万年之前。故城村发现的石器多为打制石片,是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产物,距今10万年至1万年之间。这些旧石器表明,在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保德地域内一直有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更多,根据保德县2018年地名考察报告可知,保德有古文化遗址100余处,《保德县志》中记载龙山文化遗址8处,分别是林遮峪遗址、杨家湾遗址、长沙墕遗址、栲栳梁遗址、寨圪垯遗址、南河沟遗址、党家里遗址、王家庄遗址。其中,林遮峪遗址于1963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遮峪遗址。摄影闫鹏跃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文化特征是,石器和陶器同时使用。石器精制磨光,陶器开始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白陶极少。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较为发达。社会形态属于父系氏族公社制时期。
殷代晚期,保德地区成为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接合部,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
1971年11月27日,林遮峪村在堡梁修梯田时,挖出一个古墓,出土大量文物。这批出土文物,经专家鉴定为殷代晚期实物,同时具备中原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特征。
春秋时期,保德地区是晋国的边境,为了防御秦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晋国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军事机构,建筑城堡,驻扎军队,加强防卫,取名林涛寨。林涛寨的位置即今城内村,保德州城就是在林涛寨遗址上拓展扩建的。永乐年间《保德州志》说:“保德州城、保德防御千户所,本林涛寨旧城。”战国时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之后,保德被楼烦族占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消灭了三胡,保德地区被纳入了赵国的版图。秦始皇统一天下,全国分为36郡,保德地区为太原郡属地。据清朝光绪版《山西通志》记载,西汉时期保德地区设置隶属于朔方刺使部西河郡的两个县治,分别是宣武县和武车县。
现在保德境内有两个古城遗址,一在故城村,一在白家庄村,文物部门认定为汉代城堡遗址。笔者以为,这两个城堡极有可能是宣武、武车二县的旧治所。
故城村。摄影吴宇
东汉末年,保德地区被匈奴和羌胡占据,成为中原王朝的弃地。三国至晋仍如前。西晋末年保德地区成为刘渊汉国的属地。南北朝时期,先为北魏秀容郡地,后属北齐、北周。
隋、唐均为岚州地。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属后唐和北汉。
赵光义灭北汉后,保德地区成为北宋的边防要地。当时陕北一带活跃着一支以李继迁为首的党项羌武装力量,时不时与辽国联手袭扰北宋,制造事端。淳化四年(993年),宋廷将保德地区从岚州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了一个军事单位,有驻军5000人,专门防御党项羌挑衅,故名“定羌军”,隶属于河东路。
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议和,定羌军改名保德军。景德四年(1007年),保德军行使行政职能,同下州。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将河北路与河东路割让给金国,保德军成了金国属地。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在保德军内设保德县,军、县并存。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保德军改为保德州。金朝元光元年(1222年),保德州由刺使州升级为防御州。元初隶属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年)改隶冀宁路。元宪宗七年(1249年),撤消保德县,保留保德州。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将隩州(今河曲县)、芭州(在今陕西府谷县麻镇)并入保德州。至元三年(1266年),又并入岢岚州,至元四年(1267年),岢岚州分出。明初仍为州,隶属山西省。
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县,隶属于太原府,洪武八年(1375年),为岢岚州属地。洪武九年(1376年)恢复保德州,隶属太原府,领河曲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曲县分出。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领河曲、兴县。雍正八年(1730年)兴县分出。民国元年(1912年)改州为县,直属山西省。民国3年(1914年)隶属雁门道。民国16年(1927年)废道。民国21年(1932年),保德县属阎锡山政权的第二行政区管辖。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东征,3月30日至4月1日,75师223团71人在保德行军两天。民国26年(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派出工作团来保德发展党员,训练自卫队,组建地方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民国27年(1938年)2月28日和3月17日,日本侵略军两次侵犯保德,放火烧毁县城及东关。
韩家川烽火台。保德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1940年1月,保德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受晋西北行署(后改晋绥)二专署领导。1941年11月,中共晋绥二地委、晋绥二专署、晋绥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二旅司令部、晋绥二中由河曲迁来保德,1945年迁往五寨。1944年,保德县属陕甘宁边区晋北行署领导。1946年6月,改属五寨中心专署领导。1949年9月,山西省政府成立,保德县属兴县专署领导。1952年6月,保德县归忻县专署领导。1958年,忻县专署和雁北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1959年1月,保德县一分为二,分别并入河曲县和兴县,7月恢复原建置。从1961年9月开始,保德县先后隶属于忻县专署、忻县地区行政公署、忻州地区行政公署和忻州市。
03
丰富的资源与物产
保德是个杂粮产区,农作物多种多样,夏收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豌豆、扁豆。大秋作物有谷、糜黍、高粱、玉米、莜麦、荞麦、豆类(大黑豆、小黑豆、豇豆、绿豆、小豆、红芸豆)、山药、红薯。
保德是水果之乡,各种北方水果应有尽有。计有:红枣、梨、苹果、沙果、槟果、海棠、海红、桃、李、杏、葡萄、核桃等。全县果园面积72446.5亩,年产各种水果25882.8吨。其中枣园面积62913.5亩,年产红枣24592.7吨。
保德红枣丰收。摄影冯海波
保德红枣栽培历史悠久,明朝永乐年间《保德州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保德有枣树309株。保德红枣品质优良,是山西省八大名枣之一。
沙果是一种古老的水果,古称柰,有青白之分,也就是所谓的青皮果子和白皮果子,保德全县有老果树1500多株,集中于霍家梁、孙家梁等村,其他村有零星栽植。果实立秋时节成熟,闻一闻,香味扑鼻。尝一尝,酸甜爽口。过去岢岚、五寨人曾用牲口驮上莜面来保德换沙果。
段家沟村海红果丰收。摄影吴宇
海红是西府海棠的果实,个头比沙果略小,味酸甜,有补脾健胃功效。霜后采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瓣、果脯、果丹皮、果酱、果酒。保德所产的西府海棠果酒即是以海红果为主要原料。
西府海棠果酒产品。摄影范涛
保德县的矿藏资源相当丰富,现已探明的有煤、铁矿、铝矿、硫磺矿、石灰石和高岭土。
04
人文景观
四桥叠架的天桥,在义门镇天桥村村东一里许,有一条大涧直抵黄河。古称倒回谷,俗称蛤蟆石沟子,是保德通往河曲的必经之地。
金贞元三年(1155年),僧法利募集资金,在沟口修建单孔石拱桥一座,全长25米,宽10米,高25米。方便行人往来。在黄河滩仰望,如彩虹在天,得名“天桥”。后毁。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现存桥梁为清代遗物。
1972年,在续建保德——河曲公路时,在旧桥原处又架设单孔石拱桥一座,形成桥上桥景观。1984年,公路改造时,在原有二桥之上加建钢筋混凝土板桥一座。2009年,在修建沿河公路时,在三桥之上新建现代化公路桥一座,双柱桥墩,实心板梁结构。形成四桥叠架胜景。
四桥叠架。摄影陈实
四桥建造年代不同,各自体现了时代特色。像这种“四代同堂”的格局,国内不多见。
黄河六桥并列。保德县与陕西府谷县,隔河相望,往来只能乘渡船,极为不便。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两县之间架设桥梁,上自刘家畔,下至冯家川,共架设各种桥梁六座。分别是刘家畔燃气管道专用桥、天桥电站坝梁战备桥、马家滩12号桥、神朔铁路桥、花园高速公路桥、冯家川——神木铁路桥。
并列六座大桥,将秦晋两省、府保两县紧密联系在一起,便利了人员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普济桥。俗称桥头桥或五孔桥,位于桥头村东,南北向跨于朱家川河上,是保德县最大的石拱桥。明朝万历年间,本州人陈天和募集资金修建。二十四年(1596年)被大水冲毁。四十年(1612年),知州胡楠捐出俸禄,招募义务工匠重建。四十三年(1615年),又被大水冲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廪生王体乾募集资金重修。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再次重修。全长40余米,宽5.5米。主拱跨度15米,拱高5.8米。桥墩高6米。桥顶至水面约12米。桥上原来的石质栏板望柱于1964年被河水冲走,后来换成了钢管栏杆。
古建筑
资福寺又名兴隆寺,位于桥头村村东。创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年),是保德县最古老的一处寺院,《永乐大典》中有记载。也是保德县规模最大的一处寺院,上下共有8进院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将神峰寺、宝莲寺、玉泉寺、灵泉寺、宝宫寺、护国寺6寺并入,成为保德两大寺院之一。明建文四年(1402年),归并的寺庙又分离独立,恢复旧制。
神峰寺
神峰寺位于庙沟村。始建于宋金时代,续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历代均有修缮改建。神峰寺建筑群大方向坐西向东。从东往西,由山门和3个四合院组成一个倒“品”字格局。山门5间,进深4架椽。进山门为寺院的第一处院落,也是寺院的主建筑。北面正殿3间,进深5架椽,即为大雄宝殿。正殿两侧各有朵殿1间。东西配殿各3间,进深5架椽。东配殿为观音殿,西配殿为地藏殿。
金峰寺
金峰寺坐落在牙前塔村。清康熙年间,有殿堂屋宇140间,僧众百余人,是保德县知名度高、影响久远的佛教道场。
金峰寺始建于金大定九年(1169年),清康熙年间,郡庠生袁变募金重修。乾隆十年(1745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又两次扩建重修。
寺院由东中西三处院落组成,东院是主道场;中院是一小广场,广场北端建一后殿,南端是戏台;西院是僧众生活区,是由三座石窑围成的单独小院,北面的窑顶上原有楼房,后拆除。东院格局为上下两层结构。底层并排6孔石窑洞,为上院的基础。上院是禅院,禅院是一所不规则的四合院,坐北向南,坐落在6孔窑洞顶上,并向北延展。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献殿、大雄宝殿。东西各有配殿6间,东配殿后拆除。
金峰寺。摄影王文君
清末民初,金峰寺改作学校,先后办过私塾、小学、高小、七年制学校、初中和高中。1990年学校迁走,寺庙荒废。2021年,金峰寺拆迁,重建于余家梁村。
新建的金峰寺是仿旧制而建,许多建材都是原来构件。遗憾的是仅仅复制了原来金峰寺东院上院的部分殿堂,舍弃了中院和西院两部分,总面积缩减了2/3。
新建金峰寺,是一所不规则四合院,位于余家梁村东山巅,坐东向西,与兴保塔隔沟遥遥相望。由西往东布局,依次是山门、献殿、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
新建的金峰寺暂无僧尼居住,只有一个女居士管理门户。
花佛寺
在杨家湾村东不远处,有一块比较平缓的塔地,塔地的对面是寨崖山。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寨崖山突然崩塌出大小不等的石佛造像数百尊,人们建寺供奉,寺名花佛寺。
1958年9月,山西省文化局和文管会组织文物普查,寺内尚有石刻造像57尊,材质均为沙石。雕造技法具有北魏、隋、唐、元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这些造像姿态各异,有的坐在须弥座上,有的站立。最大的1米,最小的仅40厘米。可辨认者有菩萨16尊,力士4尊,不可辨认者37尊。
花佛寺坐北向南,占地4亩。寺院由山门和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是寺院的主体建筑,正殿供奉释迦牟尼塑像。第二进院,正殿为千佛殿,供奉着从寨崖山崩塌出来的各种石刻造像。第三进院,正殿是一座枕头石窑,供奉着一位“奶奶”。偏殿称莲花殿,砖木结构,硬山顶,陈列着挑水的扁担、水桶和舀水瓢。
传言,这位奶奶原是杨家湾村的一名少妇,经常到塔前面的朱家川河里去担水,似乎听到寨崖山里有人喊“出呀、出呀”的声音。有一天,她又去担水,隐约又听到这种声音,她随口说了一句,“想出你就出来吧!”话音刚落,崖头崩塌,崩出数百尊石刻造像,而把她压在了山底下。村人认为是她成就了诸佛菩萨的出世,便尊她为“奶奶”,入庙配享奉祀。
烈女祠与烈女坊
烈女祠在南关西北角。烈女坊又名五省总督坊,兼作南关北门。烈女名陈敬,是明末“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妹妹。
陈敬自幼许配给郭氏为妻。郭氏的父亲曾做过太仆寺的官,后来家道中落,郭氏本人品行也不正派。而陈奇瑜逐渐显贵,想退掉这门不般配的亲事。正巧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国家下令募兵,陈奇瑜将郭氏招了兵,并把户籍改为军籍,事实上勾销了这桩婚姻。陈敬听说此事后,耻于再嫁,自缢身亡,年仅16岁。
陈烈女祠。资料图
崇祯四年(1631年),保德知州戴元将此事汇报给山西巡按御史刘四端。刘四端考察情况属实后又上报崇祯皇帝。崇祯皇帝诏令礼部,传旨旌表,赐陈敬“烈女”称号,又行文山西巡抚,在保德州设专祠祭祀。
崇祯四年(1631年),烈女祠建成,题额“陈贞烈庙”。刘四端为文祭祀,又撰写了《陈烈女碑记》。
顺治五年(1648年),陈奇瑜被清廷处斩,保德州知州徐效奇将烈女祠捣毁。
康熙初年,陈烈女的侄孙、四川庆符知县陈大谟,重建祠堂一间。同治二年(1863年)又重建烈女祠。烈女祠坐西向东,前后两进院相连。东西长31.25米,南北宽20米。最前为山门,两侧有小耳室各一间,进门有木板屏风。2007年,烈女祠被忻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离烈女祠山门三五步便是烈女坊,和烈女祠是同一时期的建筑物。
烈女坊矗立于南关北端,坐南向北,兼作关门。牌坊青砖白灰结构,仿木形制。硬山顶,起脊立兽。斗拱、椽、垂柱、雀替、砖雕装饰,应有尽有。
牌坊一体两用,向北的一面为“烈女坊”。中门题额为“烈女坊”,左右假门题额为“舍生”“取义”。楹联为“一十六岁能完节,二百余年重建坊。”
钓鱼台石窟
钓鱼台石窟位于故城村北临黄河的石崖上。其附属的梁架建筑,建在山脚下。是陈奇瑜自己修建的隐居处。
崇祯七年(1634年)1月,陈奇瑜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兼理粮饷。俗称“五省总督”,专门对付农民起义军。就任之初颇有建树,对起义军一路追杀。从陕西赶到四川,又折回陕南。起义军被陈奇瑜围困在车厢峡,李自成诈降,陈奇瑜不知是计,给3.6万人发了免死票,并派了安抚官护送回乡。
钓鱼台。摄影袁建波
起义军走出险境后就杀了安抚官,继续攻城掠地。招抚失败,朝廷怪罪陈奇瑜。崇祯七年(1634年)11月庚辰,陈奇瑜被锦衣卫逮捕,革职查办。崇祯九年(1636年)1月,发配到广西戍边。6月,予以甄别,叙前功,复冠带,赦还保德故乡。
陈奇瑜乡居期间,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事,眼看东山再起无望,便产生了遁世隐居的想法。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陈奇瑜购得故城村北悬崖一段,雇工匠开始营造,在崖壁上开凿石窟,在山脚下建造梁架结构房屋,经过三年努力,至顺治五年(1648年),主体工程告竣。开凿大小石窟12组,营建梁架房屋3处。这些洞窟大小不等,有的作为寺观、禅室,有的是起居屋宇,有的是屋宇的窗口。
就在这一年,陈奇瑜还没有来得及入住,就被清廷找了个说辞杀害了。
从故城村沿山间小路下行转向东约50步,便到达钓鱼台的关门。关门砂石垒砌券洞,留有三窗,兼作瞭望孔。洞顶上有女墙,题额“天险雄闢”,为陈奇瑜手书。
进入洞门是第一组建筑群,有吕仙祠、禅室、河伯、山神、土地石龛,用于祭祀和静修;有大石窟一间,相当于门卫值班室;有房屋6—7间,是仆人生活区,负责供应生活必需品,兼作保卫。旁开一小门,通往第二组建筑群。第二组建筑群的主建筑为两处小院和一处断桥。第一处小院,有屋3间,题额“钓鱼台”,实为接待室,防止不速之客骚扰;下几级台阶,是又一处院落,名曰“戙戨馆”,意思是这处院落如同拴在黄河岸边的一叶小舟,是幽静的书斋;台阶的尽头是断桥,所谓断桥,即是一个墩台,平时可垂钓,遇有紧急情况,可乘船外逃;在断桥旁有一较小石室,是食材和炊具的储藏室。断桥对面是第三组建筑群,是主人起居生活区,由几个石屋组成。最上层是两个大石屋,东面的一个最为华丽,洞深3丈,宽4丈,四壁彩绘,有天花板盖顶,有木柱悬空而立,有阁楼向外搭出,围绕着红护栏。西面的一洞,规模与东面的洞相当,只是没有阁楼。在这两个大洞下面是厨房和食品储藏室。厨房外面是从黄河里吊水的井筒。井筒旁开一小门,另凿一石屋,石屋左右各筑一平台,上面建有阁楼。
陈奇瑜的钓鱼台风光一时,经过370多年风吹雨打,山崩石摧,如今,仅存大小石窟6个,地面建筑荡然无存。2007年,被忻州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
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要务。吃饭的目的原本是填饱肚子,解除饥饿感,补充营养和热能。
保德人对于吃饭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食物到饮食礼仪都有一套讲究,把简单的吃饭,升华到一种文化境界,因此,保德人把它称作饮食文化。
保德碗托。摄影张剑飞
食品文化
所谓食品文化,就是给普通食品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或吉庆的解释。列举如下:
一品锅
大杂烩菜是保德人的家常食物,将时鲜蔬菜(或腌菜)、山药块、豆腐、粉条之类加入调味品,一锅烩煮,用来下饭。 或逢年过节,或逢喜庆事宜,或招待客人,烩菜的食材提高了档次,除时鲜蔬菜外,还有油煎山药、油炸豆腐、宽板粉条、肉丸子(或豆腐丸子)、红烧猪肉,再加入金针、木耳、海带及调味品一同烩煮。菜还是个大烩菜,但名字好听了许多,名曰“一品锅”,显示这是质量第一的菜品。
饺子
在保德,饺子是三种包馅面食的浑称。细分是有区别的,捏成纺锤形的叫角子;捏成元宝形的叫扁食;在角子上打花褶的才叫水饺。
在保德,吃饺子的时间场合不同,其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大年夜和正月初二吃扁食称“揣元宝”,意在讨口彩,比喻财神爷送来了元宝。在包饺子时,还要放几枚硬币,谁吃出来,谁在这一年里的福气最大。二月初二吃角子称填狼口,意思是捏住狼的嘴,不让它伤害人畜。新婚回门,要用扁食招待新女婿,称“捏嘴扁食”,意思是捏住新女婿的嘴,不要评说丈人家的家长里短,也不要夫妻吵嘴打架。这个时候的扁食里也有几个特殊馅料的,如咸盐、辣椒面、花椒面等,用来测试新女婿的识别能力和应变能力。
油糕粉汤
油糕粉汤套餐是保德文化品位较高的饮食。糕,谐音“高”,取“一位高升”“步步登高”之意,粉条之长,寓意“天长地久”“福寿绵长”之意,因此,油糕粉汤成了婚丧嫁娶、祝寿庆生、逢年过节、迎宾待客的首选食物。
油糕的制作是将搋好的素糕面团擀开,抹上枣泥,再卷起来,用线勒成糕片,入油锅炸至脆皮起泡即为成品。糕片上的枣泥花纹如同云朵,寓“平步青云”之意。因卷法不同,糕片上的枣泥花纹有“单卷云”“二合云”“四合云”之分。婚嫁用“二合云”糕,取两相好合之意。“四合云”纹样,像一个变体“寿”字,所以祝寿庆生多用“四合云”糕。
保德炸油糕。资料图
做事宴中的第一碗粉汤很排场,要在普通粉汤中加两片红烧猪肉,两个小扁食,两个小油花儿。这一碗汤称“元汤”,是第一碗汤,也是质量第一的汤,祝愿家人在各项事业中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长寿面
庆生祝寿要吃面,但不能吃揪片儿,一定要吃刀切面条,取意长寿面。
花馍
过大年,家家都要蒸花馍,一来用作祭祀的祭品,二来用作亲友间馈赠的礼品。花馍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含有吉祥寓意。形状像马蹄的马蹄馍馍,寓“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意;形状像双手伸出的手手馍馍,谐音“寿”,寓“福寿双全”之意;形如牡丹盛开的花儿馍馍,寓“花开富贵”之意;形如葫芦的葫芦儿馍馍,寓“瓜瓞连绵,子孙千秋万代”之意;形如莲瓣的莲花馍馍,寓“高贵、圣洁”之意。
过去,保德婚俗,男方给女家送彩礼时,要送24个“花馍馍”,花馍要捏成“如意”形状。在保德方言中,如意就是满意、称心的意思,暗寓情投意合。
其他
在宴席中要上羊肉、鸡肉和鱼。羊,古“祥”字,所以羊肉寓意吉祥。鸡,谐音“吉”,寓意吉祥、吉利、吉庆。鱼,谐音“余”,寓意富贵有余。
保德宴席
在保德,菜品在三盘以上,有酒有肉,便可称作宴席。不论菜品多少,档次高低,凡称宴席,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元盘
是由三盘菜组成的套餐,也是保德宴席最低档次的起步席面。三元盘有两种配制,一盘豆芽凉盘,一盘猪肉炒板粉,一盘羊肉炒细粉,三个菜的组合称“下三元”。严格说,“下三元”还不能称作
宴席,因为菜品中没有大块肉,只能叫作“炒盘子”。过去,保德用扁食、炒盘子招待客人也算上待。
三元盘的另一种配制由三碗肉组成,名称叫作“上三元”或“硬三元”:一碗红烧扣肉、一碗清蒸羊肉、一碗酥鸡块。三元盘经济、实惠,寓意深刻,祝愿读书人“三元及第”,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保德茨粉。资料图
中档席面也称“顺六碗”
是六个碗菜,即在“上三元”的基础上再加三碗肉,一般是肘子、小酥肉(20世纪80年代后改用鱼)、肉丸子。“顺六碗”再加六个炒菜,称“六六席”,俗称“六碗六碟子”。六,是一个吉祥数字,取“六六大顺”之意。“六顺”,指的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道德原则;又意:顺天、顺地、顺意,人顺、风顺、水顺。代表人们祈求吉祥和顺利的美好愿望。六,大写为“陆”,与“路”近音,“六六大顺”也读作“路路大顺”,意思是前进路上通行无阻,事业有成。
高档席面也称“八八席”
是“八碗八碟子”,暗喻“八珍玉食”。也包含“八福临门,万事吉祥”的美好祝愿。“八八席”的菜品配制:冷菜、炒菜、碗菜各八道,外加衬食四款。冷菜与炒菜荤素搭配,碗菜是在“顺六碗”的基础上加一道汤菜,一道甜品。衬食,也叫腰饭,一般是:油糕、饺子、烙饼、烤制食品。在“八八席”基础上,再加一道炒菜称“九围碟”,取“九州同庆”之意。
最高档席面叫“十三花”
也称“海菜席”,即在“九围碟”基础上再加四道炒菜。“十三花”席面中必须有山珍海味,食材一般是海参、鱿鱼、虾仁、猴头、香菇等。“十三花”,取“十三太保”之意,十三太保指的是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个儿子(包括义子),他们都被朝廷封为太保职衔,因称十三太保。太保是辅佐太子的官员,比喻忠诚可靠、武艺高强的人。
“七星菜”
在葬礼饮食中有一种全素席,称“七星菜”,取“七星高照”之意,也就是让北斗星君护佑。“七星菜”的食材主要是豆腐和时鲜蔬菜,菜品有扣碗豆腐、地三鲜、红烧茄子、干炸蘑菇、素炒三丝、干煸豆角等。
吃饭礼仪
落座
保德农村吃饭都要放炕桌或四方木盘,用来放调料与饭菜,食者围拢聚餐。坐北向南是尊位,左为首位,右为陪位。尊位是贵宾的位置,如没有贵宾,便是长辈的位置;东西两侧是配位,是晚辈的位置;南面不坐人,称“席口”,也就是上菜口;小孩子没有位置,随便挤个地方就行了,俗称“配桌拐子”。就座的人一律盘腿正坐,不能跪坐。参加宴席,专门有人安排座位,俗称“安席”。家庭用餐,也要按惯例找准自己的位置。
糖麻叶。资料图
等饭
一经坐定,便不能乱动,更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用筷子敲碗,未上饭菜前,不能动筷子,只能安静等待。
上饭菜
家庭用餐,一般由晚辈主妇上饭盛菜。上菜顺序是先上调味品,再上菜,三上汤,后上饭。保德人有吃饭先喝汤的习惯,所以先汤后饭,当然,吃面饭就不上汤了。上饭的规矩,上饭人双腿并立,将饭递入食者手中,不能随意放在桌上,递饭给长辈或平辈用双手,晚辈用单手。接饭时,长辈用单手,平辈或晚辈用双手。宴席上菜顺序是先上酒,次上凉菜,三上炒菜,四上碗菜及衬食,五上汤菜,六上甜品,最后上大杂烩菜与主食。
开吃
坐尊位者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动筷子吃;端碗姿态必须是拇指卡碗口,其他四指分开托碗,碗底不能坐在手心内;吃菜只能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能越过一盘菜的中线夹菜,更不能满盘翻搅挑拣;一次夹菜不宜过多,更不能一次夹两块肉;筷子不能直立插于米饭中间,是大忌;咀嚼不露齿,不能发出拍嘴的声音,不能咳嗽、打嗝、打喷嚏,实在忍不住,用纸巾捂住口鼻;吃饱了,应说吃好了,不能说吃够了;不能用手背抹嘴,要用纸巾或手帕;食毕放碗筷时,碗内不能有饭粒。
离席
家庭用餐,不十分讲究,谁先吃完谁先离开;赴宴却不能随便,即使是先吃完者,也要等待大家吃完一起离席,如有急事先走,也要和大家打招呼,表示歉意。
06
赵宁家族
宋代赵宁,柏森村人,从始祖起,至赵宁这一代,10世没有分居,全家500余口人。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知府州折继祖奏报朝廷,给赵宁请功,皇帝赐米和绢。赵宁将米绢退回,请求予以旌表,保德军张堂代为奏请。皇帝下旨,令吏部侍郎赵辉先和户部侍郎欧阳节仍赐米绢,并旌表其门。
大门外树立绰楔,赐门匾一块,上书“敕赐旌表门闾赵氏”;门外左右各筑土台,高1.2丈,用白色粉刷,台旁植树;免除赵宁本人春秋两次田赋和各种差役;将赵宁所在的都里命名为“义门都”。
赵宁的大儿子赵演,户部尚书。二儿子赵惠,翰林学士。三儿子赵岊,谏议大夫。侄儿赵戬,兵科给事中。
赵宁因子贵,诰授果国郡伯。赵宁家族墓在柏森村桑林坪,占地50余亩。
狄元昌家族
元代狄元昌,字世隆,西庄村(今义门镇狄家墕村)人。祖籍汾阳西河县(今汾阳市),狄青之后。曾祖辈迁到保德州,到父亲一代,已成为当地富翁,常周济乡人。狄元昌乐善施,有人求借,全力资助,有无力偿还者,他便销毁借据,不准家人讨要。
狄元昌有8个儿子、12个孙子。其子狄琮,供职于梁王(晋王)府,官至大中大夫,官阶正三品。另一子狄珍,曾任河曲知县。
狄元昌以孙东山贵,赠中顺大夫、兵部侍郎、上骑都尉,追赠天水郡伯。
陈奇瑜
陈奇瑜,字正学,号玉铉,万历丙辰科(1616年)进士,明末保德州人。历任大理寺观正、洛阳知县、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等处军务,兼理粮饷,称“五省总督”。
位于保德古城南关的“五省总督坊”。资料图
陈奇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百姓拥戴。出任洛阳知县,政简刑轻,爱民如子,颇有惠政。在陕西任职期间,修水利,开煤矿,陕西人感恩戴德。
陈奇瑜就任“五省总督”后,在4个月内,与起义军打了23场仗,节节胜利,将起义军从陕西赶到四川。崇祯七年(1634年)七月,农民起义军被陈奇瑜率领的官军围困在兴安县(今安康市)车厢峡中,情势危急,李自成接受了顾君恩的计策,假称投降。监军太监杨进朝收受了李自成的贿赂,力主招抚,军中主和派占了上风。陈奇瑜请示朝廷后,出面接受投降,给3.6万人发了免死票,并派安抚官护送回乡。起义军走出困境后,杀了安抚官,继续攻城略地,势不可当。
招抚失败,朝廷怪罪陈奇瑜。崇祯七年(1634年)11月28日,其被锦衣卫逮捕,革职查办。崇祯九年(1636年)1月,判处广西戍边。6月甄别,叙前功,复冠带,赦还保德故乡。
王 邵
王邵,字二弥,一字柄藜,明末保德州人。
其父王所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恩贡,保德州文士,著作颇丰,曾任四川仁怀知县。
王邵生年不详,根据有关资料推算,约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前后,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
王邵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七八岁能写文章。十三岁参加童生考试,名列第一。遭母丧,守孝三年,十六岁成为廪生。天启二年(1621年),乡试中举,又因父丧守孝,前程淹滞。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三年后,经过考试,授翰林院检讨、起居注、经筵展书,成为皇帝身边的文秘人员。
纵观王邵的宦海生涯,除了处理日常公务外,主要政务活动有五项,即:两使代藩,两司文衡,一次召对。
两使代藩是指王邵奉诏命两次出使代王府(大同),一次是主持第十代代王朱彝的祭典;另一次是册封代王世子。两司文衡是指王邵参加或主持了两次科举考试,一次是礼部主持的会试,他担任阅卷官;另一次是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主持湖广乡试,录取举人96人,备取48人。一次召对是指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十三日,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召见阁臣和儒臣,询问用人方略。王邵参加了这次召见,陈述了4条建议:用人先用有才之人,杜绝门户之见,广开用人之路;为山西巡抚吴甡点赞;改革屯田办法和盐法;试行大钱。
王邵也是个非常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人,对保德贡献很大。
崇祯三年(1630年),府谷王嘉胤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保德州城,王邵率众登上城头保卫,保全了州城。
崇祯十一年(1638年),王邵出使代王府,顺便回乡祭祖探亲,又逢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打保德州城,王邵率众城头抵抗,州城未被攻破。
为了加强保德州的防御功能,王邵动议并请示朝廷,新筑南关土城,设置保德营。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分别实施。
盐票是朝廷发给地方购买食盐的凭证。保德长期存在摊派指标过多,供大于求,无力购买的问题,多任地方官想解决又无法解决。王邵直接向朝廷反映,引起朝廷重视,适当减免盐票,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保德北齐长城遗址。资料图
赵萃珍 赵萃瑛
赵萃珍、赵萃瑛二人是亲兄弟,都是辛亥革命的先躯。哥哥赵萃珍(1876年—1939年),字聘三。弟弟赵萃瑛(1886年—1942年),字子瑜。祖籍保德州赵家庄村,曾祖父迁居岢岚城。
兄弟二人曾受教于保德赵方谭先生和岢岚李鸿声先生。赵萃珍18岁(1894年)考中秀才,赵萃瑛也于1902年考中秀才。清宣统元年(1909年),兄弟二人同科考中乙酉科拔贡。
赵萃珍在太原参加拔贡考试时,加入了同盟会,不久成为《晋阳公报》的访员。赵萃瑛于1905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在学校也加入了同盟会。受同盟会之命,赵氏兄弟与李嵩山、蒋虎臣、张树职、史宗法等人组成一个宣传组,专门揭露山西巡抚丁宝铨和八十六标标统夏学津的劣迹,在《晋阳公报》上发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山西同盟会于10月29日在太原举行武装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各州县纷纷响应,武装斗争此起彼伏。赵氏兄弟也积极策划岢岚州的武装起义。他们让在太原办事的阎满成很快回岢岚,联络进步人士,准备武装起义。阎满成联络了王培英、赵丕清、李成龙、杨尔昌、袁明成等人暗中准备。
伺时机成熟,赵氏兄弟与弓尚德从太原返回岢岚,直接组织和领导了岢岚武装起义。
马 林
原名赵秉彝,保德县新庄村人。
7岁入本村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城内高小。1921年夏至1926年,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求学。他阅读《共产党宣言》《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党组织引导下,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他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和薄一波、彭真、王瀛等革命先躯,组织和参与了山西反房税运动和声援上海“五·卅”运动,成为学界公认的领袖人物。
1925年,由王瀛介绍,参加了当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国民党。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工作。任中共太原地委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国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和工作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太原市织布工会及市总工会秘书。同年,受党组织派遣,参加国民党太原市党部,任党部委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马林遭通缉,毅然脱离国民党关系,积极转入地下活动。
5月,受党组织委派,去阳泉市发展共产党员,筹建党组织。任中共阳泉市委宣传委员和阳泉煤矿工会秘书。
1928年春,任平介特委宣传委员,在介休洪善地区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3月,因叛徒告密,被阎锡山政府逮捕入狱。先被国民党清党委员会刑讯,后被山西军法会审处以“阴谋暴动及宣传共产主义”罪名,判刑18年。
在狱中,马林严守党的秘密,保护了党组织和党内同志的安全。同时,积极进行狱内斗争。1931年春,马林、郭洪涛等人根据平介特委指示,组建狱中支部,马林任支部书记。他多次主持支部会议,研究对敌斗争的办法。曾以改善狱中生活、争取读书看报、准许家属探监、准许通信为条件,组织两次绝食斗争,迫使敌人作出一些让步。
1933年12月,马林由山西第一监狱转入山西反省院,与侯富山等人组成地下支部,继续坚持狱中斗争。
1935年12月,马林获释,回到故乡保德。
1936年春至1937年秋,马林先后在桥头小学、城内女子高小、马家滩小学任教。宣传革命思想,宣传共产主义,对学生启发很大。
1937年四五月间,马林以参加阎锡山组织的高级文官考试为名,去太原转接党的组织关系,恢复了党籍,任太原市牺盟会特支党团书记。
抗日战争开始后,马林和罗贵波等人,遵照中共北方局指示,转战晋西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创建党组织,筹建晋西北临时省委。
1937年冬至1941年春,马林历任: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中共兴县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委员、中共河曲地委书记、中共岢岚地委书记等职。
1941年春,马林因病去延安疗养。
1942年至1945年春,在中央党校学习。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又与刘少白以晋绥边区代表身份,在延安参加了边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备工作。
1945年秋至1949年秋,马林先后担任中共雁北区党委委员、雁北行署副主任、晋绥边区高等法院副院长、晋西行署主任、党组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五寨中心专署专员等职。他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全国解放以后,马林先后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候补委员、省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省监察厅厅长、省人事监察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他因曾长期在监狱生活,身心受到摧残,但一直带病坚持工作。
1983年3月9日在太原病逝,享年80岁。
兴保塔。摄影袁建波
陈之向
原名陈致祥,保德东关镇楼圪凸人。
1915年7月,他出身于一个小商贩家庭。
1935年在太原第一师范上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游行示威,宣传抗日主张。暑假期间回到保德,同马林、焦克显、李向春等同志,一道传播共产主义火种,宣传抗日主张,激发了保德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坚定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信心。
同年七八月间,任山西介休民兵军训教导三团指导员。
1938年8月,任二战区政治部宣传部《政治周刊》编辑。
1939年初,任晋西区党委宣传干事。同年秋,任《晋绥日报》编辑、科长。
1947年10月,任绥蒙区党委秘书主任。
1949年1月,任《绥远日报》社长。
1950年夏,任中共绥远省委(内蒙分局)副秘书长。
1954年秋,任617军工厂党委书记。
1964年夏,任华北局监察组办公室主任。
1973年1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
1978年11月,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
1979年11月,任国家出版局党组成员兼中华书局总经理。
1983年12月离休,享受国家正部级待遇。
2019年5月24日病逝,享年105岁。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骨灰安葬在故乡保德县。
陈之向是谦谦君子,深山鸿儒。也是早期入党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少有的文武全才。
论文才,人人倾佩,他是新闻界的老报人,前后经历了10年春秋,从编辑到社长,先后编辑了《晋绥日报》和《绥远日报》两种报纸。用陈老自己的话说,放在哪里都可以成册。暮年又执掌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是享誉海内外的出版单位,非资深大儒,不足以担此重任。
论武才,名至实归,他任617军工厂党委书记期间,从建厂到投产只用了3年时间,便生产出第一批我国自主研发的主战坦克,填补了我国军工生产上的空白。1959年国庆节,40辆59式国家自主研发的主战坦克在天安门广场亮相,接受检阅,大振国威,受到中央军委高度赞扬和表彰。
陈之向是保德人杰,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来源:忻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