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柱第2767期 延退专题】

新退休办法下,法定退休年龄每4个月延迟1个月,用15年时间,由原来的男60、女55,逐渐延迟到男63、女58周岁。

这样,过渡期内,即2025年1月1日至2039年12月31日期间的法定(过渡)退休年龄就是“原法定退休年龄+延迟月数”,男职工简称60+,女职工简称55+。

与此同时,新退休办法还实行弹性退休制,在缴费达到最低年限、年龄达到原法定退休年龄的前提下,职工退休有3种退法,提前退、正点退和延迟退。提前和延迟退休以新法定(过渡)退休年龄为基准,前后各不超过3年。

比如1965年10月出的男职工,可以2025年10月提前退,也可以延迟3个月2026年1月退,如果和单位协商同意,最晚还可以2029年1月退休。

这样,在延迟弹性退休大背景下,不少职工就可能面临”当年退”和“跨年退”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按照新养老金计算办法,“跨年退”会“沾光”——

基础养老金=退休时省或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省或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3%

很显然,这两项养老金是以“退休时省或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进行计算的,“基数”越大,计算出来的养老金当然就会越多。

一般来说,退休年份越晚,职工平均工资越高,比如某地2024是7678,2023是7468,2022年是7182.5……这样,如果一名教师因新政策延迟退休,由原来的2025年10,延迟到2026年1月“跨年退”,社平工资可能会比上一年度高,计算养老金就“沾光”啊!(详细可查阅:)


那么,下一年度社平工资是否一定会比上一年度就高呢?大概率是这样。这是因为,社会在发展,经济在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平均工资”自然会呈逐年递增态势。

但是,也有网友提出相反意见,说有可能“跨年退”也吃亏啊,还举出实例:

2020年是7312,但2021年地是6633,直跌679,到2022年还只是7182.5,距2020年的7312还差130元呢。

事实的确如此,这位朋友没有说错,但是再往前看,2019年是5761,2018年是5448.5。

在这里,有一件事情 相必 大家都不会忘,那就是2020年的那场疫情……

更何况,就算没有那场疫情,经济发展有升有降也是正常现象。但总起来说,上升提高是“大概率”事件,下降回落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概率再小也是有,网友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因此,如果你能确切预测到“下年度”社平工资是上升还是下降,那你就可以在是否要“跨年退”之间做出“正确”选择;但如果以你个人能力,社平工资是升还是降,自己无法准确预测,应如何在“当年退”和“跨年退”之间做出决择呢?

笔者以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按大概率事件选择“跨年退”。如果“跨年退”后升了,不喜,如果恰好降了,也不悲,保持平和心态,“道法自然”就行了。

如果你个人难以准确预测,又想着非要“沾社平高工资的光”,在是否“跨年退”问题上,优柔寡断,纠结不已,难下决断,肝肠愁断,夜不成寐,焦虑抑郁,那是最不划算的!

而且,现实中,越是纠结的人,最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退休节点只能选择一次,当年退,可能亏了,跨年退,也可能亏了(哈哈)!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