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一则医疗技术突破性新闻轰动网络 。
中国团队通过酶处理改写血型规则,使器官移植进入“通用时代”。
中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合作,通过α-半乳糖苷酶处理技术,首次将B型血肾脏的抗原去除,转化为“通用O型血肾脏”,并成功移植至一名O型血脑死亡患者体内。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ABO血型不相容移植的世界性难题,使得供体肾脏不再受限于严格的血型匹配。
核心原理:利用酶在低温机器灌注环境下处理肾脏4小时,去除B型抗原,使移植肾能抵抗受体血清中的抗B抗体攻击,避免超急性排斥反应。
初步验证:移植肾在受者体内存活63小时以上,未出现排斥反应,且尿液中的肾脏损伤标志物未显著升高。
这是患者的福音,因为供体倍增,等待时间将大幅缩短。传统血型匹配限制导致全球约1/3的捐献肾脏被废弃,而O型血患者平均等待时间长达5-7年。新技术将带来供体数量激增,B型血供肾占我国捐献量的25%,改造后可供所有血型患者使用,相当于新增大量肾源;更多危重患者及时获救;相较传统跨血型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发生率从30%降至5%以下。
中国团队首次攻克血型壁垒,为全球移植医学贡献“中国方案”。“血型自由移植”看似科幻的场景正逐步成为现实。
这明明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好事,为什么我们普通人看到之后,首先却有一些心慌慌的感觉呢?有网友直接呼吁“看好孩子!”
这真的是太奇怪了。
中国自 2015 年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后,公民自愿捐献成为主要来源。
2024 年 1-7 月,全国遗体器官捐献 4151 例,同比增长 19.8%,器官移植手术 14932 例,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已建立全球第二大器官移植体系,但每百万人口捐献率仍只有 3.73 。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现实困境与可能的社会误解。
器官移植费用高昂,以肝移植为例,总费用约 50-60 万元,术后抗排异药物每年需数万元。尽管部分省份将器官移植纳入医保,但报销比例差异显著:江苏无锡肺移植自费部分约 15-20 万元,术后药物报销 85%;而浙江杭州心脏、肺移植尚未纳入医保。莆田市等地将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列为门诊特殊病种,报销比例达 85%-90%,但手术费用仍需自费。这种区域不平衡导致部分患者甚至要跨省寻求医保支持,出现 “医保移民” 现象。
正是由于器官移植手术前期和后期的巨额费用以及医保限制的问题。在中国。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无法承担器官移植手术带来的经济压力。所以,即使他们有机会遇到合适的供体,他们也做不起器官移植的手术。
人们在总结了大量的器官移植新闻后,得出一个也许是值得商榷的结论:在中国,在大多数时候,器官移植就是年轻人救老年人,就是穷人救富人,就是普通人救权贵......
根据《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2020)》,2020年中国走失人口为100万人次,较2016年的394万人次和2017年的260万人次显著下降。
虽然此处“走失”可能涵盖短期迷路或失联的案例,与长期失踪有所不同,但面对此起彼伏年轻人的失踪案、我们实际完成的器官移植手术数量及某些器官移植权威的论文无法提供器官来源以致被国际学术杂志封杀的新闻,都让我们相信,一直存在一个非法器官移植的黑市。
事实上尽管法律严厉打击,黑市交易仍未绝迹。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 年破获非法器官移植案件同比下降 30%,但基层执法仍需加强。不了解非法器官移植案件的可以百度,我在此不想赘述。
在医疗资源紧张背景下,器官移植成为社会分层矛盾的聚焦点。2025 年零点研究咨询显示,78% 受访者认为 "器官分配是社会公平的试金石"。2022 年某企业家 3 天内获得肝源被过度解读也就毫不奇怪。
权力寻租一直存在,2024 年全国共否决违规申请 137 例。
部分特殊群体可能通过利用异地就医政策选择监管薄弱地区和借助医疗技术优势插队等手段来影响分配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对“血型自由移植”的技术进步,当然会有“心慌慌”的感觉。没有法律和医学伦理为“血型自由移植”保驾护航,社会底层会不会成为行走的人体器官仓库?
2024 年异种移植曾获临床突破(如猪肾移植存活 182 天),世界各国的异种移植(包括肾、肝、肺、心脏)都有临床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如敲除猪器官的排斥基因)和 3D 生物打印也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实现突破。
个人觉得这才是人类器官移植手术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也是最符合医学伦理的器官移植手术的方向。“血型自由移植”的技术突破与之相比,难以相提并论。
衷心希望异种移植这一天早日到来,也衷心希望器官移植手术在中国不再是特定人群才能接受的手术。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