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近百名师生来到上海松江烈士陵园
为烈士祭扫、献花、擦拭墓碑
对他们而言
因为有烈士的画像出自师生之手
这里的情感链接变得尤为浓烈
近五年来
这群00后大学生志愿者
根据家属提供的长相相近的
亲属照片和烈士残存相片
通过实地走访、聆听口述
老照片临摹、AI合成等多种方式
还原了13位烈士容貌
既填补烈士家属的
记忆空白和内心遗憾
更在年轻一代心中厚植信仰
用青年行动讲好英烈的故事
一场志愿接单弥补烈士家属遗憾
2019年,松江烈士陵园
启动“为烈士寻亲”项目
发现173位烈士中
只有71位烈士的墓碑上
有遗像或者画像
许多烈士的后代甚至不知道
亲人长什么样
还原烈士画像
成为松江烈士陵园和许多烈士家属的长久心愿
2020年6月
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
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发布“心愿书”
“没有经费支持,确定愿意吗?”
“当然愿意,贴钱都想干!”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团委书记孟远航
毫不犹豫地揭榜请战
依托绘画学科特长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迅速与陵园达成共建合作意向
“画笔下的红色传承——
烈士画像复原新时代文明实践”
得以正式确立
根据烈士事迹和复原难易程度, 列为首位画像的是蔡财根烈士。
蔡财根烈士,松江车墩镇人,1951年参军,为志愿军24军70师208团2营机炮连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时,他的儿子蔡德奎出生仅6天。这一走,他就再无与妻儿、父母相见之日。于1953年在上甘岭275高地战斗中英勇战斗、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24岁。
在蔡财根牺牲后, 为了缅怀,家人曾在1966年专门请画师根据他生前在部队的一张半身照画了一幅画像,但被认为与烈士本人相差较大。
大学生志愿者拿着这幅 表面破损严重的画像,拜访蔡财根挚友的郑梦生。彼时已经89岁的郑梦生,是当时唯一在世的、见过蔡财根的见证者。
第一幅复原画像,完成得并不轻松。由于郑梦生的口音很重,学生们听不明白,他们不得不专门录音,请一位松江本地学生的外婆再“翻译”成普通话。当交稿给郑梦生老人时,老人的表情有些凝重,看着同学们的辛苦与认真,老人并不忍心推翻,但“还不够像”的表情分明还挂在脸上。同学们再次主动沟通,请教问题所在。
孟远航介绍,之后,团队再次调整了画像脸部的颅骨和五官,并运用了AI辅助技术。重温烈士的英雄故事,收集烈士长相画像等信息,参照他的儿子蔡德奎青年时的照片,多次临摹画像、征求意见,不断循环反复,画像在前后耗时近半年之久后,十易其稿最终获得郑梦生老人那一句“这就是蔡财根!”的认可。
2021年清明,一直想为父亲蔡财根的墓碑上留一张画像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蔡德奎亲手将父亲的画像安放在蔡财根烈士(1929.10—1953.6)墓碑上。家属与烈士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真切相逢,让曾经做了几十年警察蔡德奎这样的铮铮铁汉当场泪洒现场。在安放画像时,他激动到双手颤抖不已,这一幕令在场师生心灵深深戳中。
复原画像也走进历史打捞历史
截至目前,这群年轻人已为钱阿仟、沈辛之、张阿云、陈正甫等13位烈士复原容貌,其中8幅画像已经镶嵌在墓碑上。2023年清明之际,松江烈士陵园还为之举行了一场纪念仪式,致敬烈士,宽慰家属。
复原画像不仅要精于绘画技艺的雕琢打磨,更要承载家国情怀和对烈士的尊敬,这样的理念,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组员心中。
00后的薛臻煜也是孟远航印象很深的一名学生,他在参与项目的这几年里,还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战士愿意上前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们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在画笔传承、参与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薛臻煜不断经历思想的洗礼和锤炼,并最终找到了答案——他们的理想与信念需要年轻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22级摄影专业的王姿诺加入的是摄像组。2023年9月,一位还未见到复原画像的家属突发疾病病故了。当王姿诺收到烈士陵园消息,一想到老人是带着未竟的心愿走的时候,这名女生痛哭不止,她责怪自己怎么就没能再加快点速度。
这让项目组意识到,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无论是复原画像,还是为在历史原点的人拍摄口述史视频抢救性地打捞历史,概莫能外。项目组据此做了更细致的分工,如今,画像组、摄像组、史料组、技术组、对接松江土话翻译的志愿者组等,都在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
除了复原画像,项目团队还将复原过程与烈士生平结合,创作了多部微话剧。选用的素材都来自家属口述、战地信件和史料记载,话剧先后在校园、社区和市级比赛中演出并获奖,这两年,项目组的微话剧还成为新生入学的重要一课。
孟远航介绍,目前,团队还计划开展红色文创设计、在B站等社交媒体开设账号,发布AI复原过程的短视频,并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烈士“现身”校园展览,同时,还将与龙华烈士陵园合作,将复原项目拓展至解放战争时期的英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在看】与【点赞】,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在看】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视频
责任编辑:杨昊霖
校审:姚佳森
终审:沈蔚
点亮点赞、在看
致敬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