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肥胖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各地纷纷将体重管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目前,浦东新区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社区体重管理门诊服务。在首家社区“体重管理门诊”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将逐步实现各类人群全覆盖。同时,将社区体重管理门诊服务延伸至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功能社区以及居民家庭等多类场景,努力让浦东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便利、优质、可及的体重管理服务。
试点推进,开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原本以为只是胖了,去了才知道是病了!”“85后”曹先生每周骑行40公里,仅仅停了三个月,肚子就大了一大圈。看见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开了“体重管理门诊”,便去“试试”,结果才发现自己已经是高尿酸、高血脂。
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重管理门诊”负责人、全科医师李渊告诉记者,在社区看病都按社区标准收费,经专家诊断适合通过药物减肥、降糖的,比如司美格鲁肽,在诊断为“肥胖症”的情况下,在社区也能买到,而且一样能进医保。不过,是否是肥胖症,并不是看体重,而是主要看BMI指数,BMI超过28才能诊断为肥胖症。
作为浦东首个试点,今年2月开始,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四上午开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记者了解到,社区体重管理门诊服务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出具体重管理报告、进行体重管理科普教育以及异常体重对象入组规范化评估与干预等服务。
3月底,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了首场“体重管理门诊”公开课。上午是专题培训,下午开展沉浸式的现场演示,课堂展示了初诊和复诊两个情景——初诊由社区负责,进入诊室,全科医师+营养师+康复运动师“三师会诊”;复诊增加了曙光医院、东方医院、浦东医院的专家,在初诊检查结果的基础上,在专家指导下开出“减重处方”。
东方医院晏群医师表示:“肥胖是很多疾病的温床,涉及非常复杂的专业知识,如何诊断,如何对症下药,正好体现医联体在社区的作用。”社区初诊,将患者首诊前移;专家复诊,保证诊疗质量,同时提升基层能力,达到“1+1+1>3”的效果,让患者减肥成功等于健康管理成功。
各类人群全覆盖,体重管理延伸进家庭
今年2月底,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浦东医院运动医学院士团队,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形成医联体内体重管理模式。随着体重管理服务逐渐成熟,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结合各自特色服务,打造社区体重管理服务“一院一特色”,探索中西医结合体重管理、同伴支持互助、社会协同促进等特色的社区体重管理服务新模式。
在各类人群全覆盖方面,浦东新区社区体重管理将分层分类开展,逐步覆盖全部签约人群。根据体重指数(即BMI)将签约家庭医生的成年居民分为体重过轻人员、正常体重人员、超重人员和肥胖人员,分层开展社区体重管理服务,分类进行干预指导,以适应不同特定人群的体重健康需要。
对于正常体重人群实施“1+1+4”模式(即1份电子健康档案、1次年度评估报告、4次科普教育);对于入组管理的体重异常人群,年初制定1份体重管理计划,并根据体重评估情况开展入组规范化体重管理评估与干预服务。
据悉,浦东新区即将推出实景化体重管理功能专区——“浦卫轻体荟”。具体而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在服务辖区内设立“浦卫轻体荟”,由家庭医生体重管理团队深度参与指导,开展专业领航、形式多样的体重管理小组活动。包括“轻动汇”: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定期指导开展健身操、八段锦、慢跑等运动课程;“轻膳坊”:根据人群特点指导营养配餐及制定健康菜谱,引导居民科学配餐;“轻讲堂”:通过面对面小班课程,提升居民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能力等。
记者从新区卫健委了解到,浦东新区各社区已储备具备运动处方咨询相关资历人员54名,今年还将继续开展运动处方专项培训。同时,依托医联体,上下联动保证体重管理更专业。各区域医联体牵头医院积极安排内分泌科、康复科、营养科等相关专家对社区体重管理门诊进行带教指导、下沉支持和人员培训,为社区体重管理门诊上转签约居民提供“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全周期、多方位、多层次保障居民体重健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