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广西老表祭祖的事儿可太火了!看到他们翻山越岭,甚至飞檐走壁去拜太公,第一反应都是满脑子问号:太公葬得那么高,棺材当初咋送上去的?其实,广西人拜的太公,多数不是用棺材下葬,而是用坛子装着骨头,安放在大山头上。这背后,藏着广西独特的 “二次葬” 习俗。
什么是二次葬呢?人去世后,广西人先把逝者简单埋在自家地里或者山里,这算是第一次下葬。过个三到五年,子孙们就开始忙着四处寻觅风水宝地。找到好地方,挑个良辰吉日,就把之前下葬的先人重新挖出来。开棺后,把骨头小心翼翼捡出来,放进金坛里。
之后,由长子抱着或者背到新选的风水宝地,进行第二次安葬。正因第二次下葬的地方多在偏远山区,才出现了广西老表为了拜太公,翻山越岭、淌水过河,甚至穿着潜水服下水祭拜的场景。
过去,广西人葬太公不爱立碑。一方面是担心立碑会招来盗墓贼,给自己祖先带来麻烦;另一方面,背着金坛爬上高山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实在没余力再背墓碑上山了。所以,他们只能以大树、大石头当作标记。这也导致在祭祖时,有人找错太公的尴尬又好笑的场面。
起初,不少外省人看到广西人祭祖的阵仗,觉得又荒唐又搞笑。但深入了解后,大家更多的是感动与羡慕。人家一大家子,男女老少全员出动,为了祭拜太公想尽各种办法。祭品烤猪,能扛着就扛着,不行就背着,甚至不惜花高价用无人机运送,只为把心意送到太公面前。
广西人拜太公,看似折腾又辛苦,实际上意义非凡。一家人一起参与祭祖,不仅拉近了亲情,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还锻炼了身体。祭拜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热热闹闹,这种氛围别提多美好了。
我们可千万别嘲笑广西人拜太公的习俗,这是他们传承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独特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延续了对祖先的敬重与怀念,也让家族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让古老的文化在岁月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