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上海的这一份通报,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游烟族”是个啥?
边走边抽烟,以前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毕竟如今禁烟令这么严,绝大多数的室内公共场合都已经对吸烟说起了“NO”,烟民想解馋,也只有去家里或者大马路上。
没想到,上海在禁烟上能这么刚,在外滩、新天地、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商圈等中外游客集中的八大网红地标,边走边吸的游烟族,也要被打击了。
如果你忍不住想嘬两口,那不好意思,乖乖掏出200元来买单。
这一举动,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一部分网友赞同上海的这一政策,尤其是带孩子的家庭,有人说:
“支持!最烦走路时前面时不时飘过来烟味,带孩子都不敢往人多的地方走。”
他们普遍觉得,既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游烟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污染源,凭什么让路人被迫吸你的二手烟?
尽管国内的禁烟令看上去已经挺严格了,但在具体执法中,还是太过于温情。
很多小餐馆,有的连禁烟标识都不贴,有的贴了也白贴,店主出于利益考虑,没人投诉就视而不见。
更让人无语的是,当有人站出来制止,反倒被各种污名化,演员徐娇的遭遇不就是鲜明的例子吗。
很多网友能理解店主的“不容易”,理解吸烟者“烟瘾忍不住”,唯独理解不了那些被动吸烟者的困惑。
在新加坡,违反禁烟令最高罚2000新币(约1万元人民币),随地丢烟头,第1次罚款300新币,多次被抓,最高可罚款1万新币。
日本、意大利这些年对于吸烟的管制也是越来越严。
而我们才罚200,就有人叫苦连天的说“干涉”了他们的吸烟自由,这不搞笑吗。
实际上,在禁烟方面,咱们国家已经足够人性化,能劝解的都不罚,能少罚的就不从重。
说实话,这种“忍气吞声”的执法模式,显然换不来烟民的理解,反倒让守规矩的路人受委屈。
这次上海下了狠手,也是一件好事。
按照《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幼儿园、中小学校、少年宫、医院、体育场馆、演出场地、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等公共场所都不允许抽烟。
如果发现“游烟”,市民和游客都可以可以拨打12345热线进行举报,违者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场所最高罚款30000元。
这一次,只是扩大了禁止游烟的范围而已。
上海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此举有打造“形象”的考虑,那普通的城市有必要跟进吗?
关于这一点,争议还是有的。
比如,有人就质疑,抽烟也是自由,室内不让抽也就罢了,大街上也不行,管得太管了吧。
有人更是把矛头指向了烟草行业,询问为什么不干脆从源头解决吸烟问题呢?
咱说实话,从当前来看,烟草行业给国家贡献的利税太大了。
据中国烟草的统计,2024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16008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财政总额15446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税利总额和财政总额均创历史新高。
有网友测算,2023年烟草财政总额占了全国财政收入接近7%。
看上去不多,可别忘了,只是一个品类就能占到7%,这已经是非常高的比例了。
不能说国家离不开它,但不能否认有烟草的存在,咱们的经济、科技、国防军队建设,各种民生福利的支出就能宽裕很多。
上海能这么搞,其他的中小城市能跟进吗?
坦白说,并不容易。
室内公共场所禁烟尚且做不好的情况下,谈治理游烟现实意义不大,但不妨碍这会是将来的一个趋势。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无烟的场景必然会越来越普遍。
将来的烟民,要么在家里抽,要么去集中的“吸烟点”,大马路上想吸就吸,随地丢烟头的画面会越来越少。
城市的文明需要大家共同的维护,从维护健康的角度来说,要为上海点个赞。
互动话题:
“你支持严管游烟吗?✅支持!✅反对!✅建议全国推广!”
点赞、关注、转发、在看都是鼓励 喜欢点个关注吧
封面·配图 / 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