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 王春

法治日报通讯员 吕佳慧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九堡街道的钱塘智慧城助企法律援助工作站,一场针对欠薪纠纷处理的专题法律培训正在会议室举行。现场,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姜海斌结合多年法律工作经验,为智慧城园区内的30余家企业的负责人讲解着“如何正确支付员工工资”等问题。

这是上城区司法局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城区司法局全域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立足“服务可及、体验可感、效果可评”三个维度,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利企惠民、均衡可及。

钱塘智慧城是上城区最大的经济产业平台,目前已拥有注册企业1万余家,集聚了巨星科技、海兴电力等11家上市企业,彰显了强大的经济活力与产业效能。

与此同时,合同纠纷、劳资矛盾等问题时有发生,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涉企优质法律服务需求亟待满足。

上城区司法局主动靠前服务,牵头上城区法律援助中心设立钱塘智慧城助企法律援助工作站,从事前预防、事中化解、事后处理三个层面,联合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等部门,一站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精准服务,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企业的正常经营。

为潜移默化提升企业负责人、员工的法治意识,钱塘智慧城助企法律援助工作站构建由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联络员、普法联络员组成的微信普法群,推送案例、普法直播课,并依托“上城普法”“尚律佳人”“尚法云直播”等媒介加大沉浸式宣传引导。

同时,援助站还畅通线下服务途径,组织法律援助律师组成法律服务团,实地走访辖区企业,上门提供法治体检服务,针对辖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为企业提供实用建议。

去年以来,援助站法治体检覆盖企业180家,解决各类法律问题100余个,服务居民1000余人次。

“线上有普法课,线下有法治体检,对我们企业来说真是纾困解难,降低经营风险!”钱塘智慧城园区内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

年前,钱塘智慧城某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数月,涉及员工人数达100余人。这些员工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要求企业支付工资。

为稳定局面,援助站组织九堡司法所联合智慧城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监察部门成立工作专班,迅速介入。

九堡司法所所长朱晓泉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案因涉及金额较大,直接进入处罚程序的话,不仅企业难以存活,这么多职工也会面临失业的风险,我们摒弃了‘一罚了之’的惯性思维,决定采用柔性调解。”

既要让企业有生存空间,又要保障职工们的合法权益,该如何平衡?

在援助站的牵头下,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民调解员汪国良联合法律援助律师徐淑雯为企业与员工展开调解。

经过二人耐心地释法说理,企业积极盘活资金,清理库存,与职工们签订了一份“君子协议”,每月按照比例兑付工资。至此,这起欠薪纠纷妥善化解,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除了事前预防、事中调解,钱塘智慧城助企法律援助工作站还积极构建事后处理机制,通过法律援助程序为劳动者化解烦“薪”事。

此前,钱塘智慧城园区内的职工葛某、陈某等10名员工在尚未拿到工资的情况下被公司突然辞退,在面对公司人去楼空,负责人联系不上的情况下,他们来到园区助企法律援助工作站寻求帮助。

援助站通过多种途径均无法找到公司负责人,于是决定立即启动法律援助程序,帮助员工将初审援助申请材料发往上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中心立即指派相匹配的援助律师谢红梅为劳动者讨薪。

立案申请、反复协商……在谢红梅的努力下,最终该公司一名股东同意与10名员工达成和解并支付工资。在该案件中,援助站共为劳动者讨回薪资14万余元,有效化解了劳动者的烦“薪”事。

来源:法治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