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这与老子“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一脉相承。
曾国藩主张“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就是在做人方面“用拙”。
事事精明,善于投机钻营,不是大智。真正的大智是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不怕吃亏,以苦为乐,憨厚朴实,像缺心眼一样。
做人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抱朴守拙。
被称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深明此道。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便是他留给世人的警世箴言。
1
大巧若拙
曾国藩真的是笨,他自己说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梁启超则说他“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
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若比作武功,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他自己也如此说。其实“拙”才是这一切的底子,这也其实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左宗棠骂他“愚猪”,无论挖苦嘲讽,还是以怨报德,他顾全大局,终未还手。同朝另一重臣李鸿章发迹前做过曾国藩的门生弟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耍心眼、逞能耐、显私心,曾国藩却惜才爱才,始终不改对他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正因历练出这种至朴至拙的交友处事之道,曾国藩一生谋士如云,身边人才众多,具有令人无比叹服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不怕费心、不怕费力,不惜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细致分析”,直到在此基础上找出症结要害,把握问题关键,而且每次完事之后,还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以利下次参考。
尚“拙”的曾国藩说过:“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正天下浮伪之习。”
正因如此,曾国藩才具有大智慧、大能量,才能胸怀壮志、成就伟业。他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的想法是:“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2
大辩若讷
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语言。
左宗棠成名较晚,他之所以有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和帮助。左宗棠经常谩骂曾国藩。
左宗棠还多次鼓动大臣弹劾曾国藩。1864年,曾国荃率领湘军攻下江宁,由于疏忽,让幼天王以及洪仁玕等人逃了。左宗棠抓住这一点,极力攻击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朝廷也借机打压曾国藩和湘军。此后曾、左两人断交。
从此,左宗棠更是逢人便骂曾国藩。
曾国藩也知晓此事,当别人问他如何回应时,他却戏谑说:“我也骂不过他,随他去吧。”
左宗棠天天骂,自己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引得周围人生厌,而曾国藩却赢得了大度之赞。
曾国藩说,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做人不能老想着背后中伤、诽谤别人。
那些经常说别人短处的人,经常夸耀自己长处的人,经常在言语上算计别人的人,不仅是情商低的表现,也必然给自己招来怨恨,埋下祸乱的种子。
《道德经》有言:“善者不言,言者不善。”
争一时口舌之利,不过是浪费时间。
3
大智若愚
常言道:“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
藏器于身,不显山露水,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周旋有术,处事有方。
曾国藩手握湘军,平复叛乱,身居高位,却同僚不妒,皇室不忌。
皆因其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
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前,湘军打下了关键城市安庆。他上书朝廷,头功让于胡林翼,作战之功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
三年后,湘军直捣黄龙,拿下南京城,他又让功于湖广总督官文。
《易经》有云:“地道无成,而代有终。”
意思是成事而不专功,功成而不自傲,不露锋芒,大智若愚,方可获得善终。
所以曾国藩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句话最为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大智若愚”。
古书言:“淡泊之士,多为浓妆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锋芒。”
花宜半开,酒宜微醉,做人低调收敛,韬光养晦,是一种大智慧。
《菜根谭》中说:“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欲速则不达,骄矜者必败。
不理纷争,深耕自己,匿而不发,如此,方能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