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大幕一拉,好戏开场!

在过去,看戏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兜里揣着满满的糖果,抓上一把香脆的瓜子,和小伙伴一起去看戏……这曾是多少代中国人热闹又温馨的童年回忆。 戏台上轮番上演的精彩好戏,是多少人的人生启蒙课;角色们身上所展现的可贵品质,又给多少人心田埋进了中华精神的种子。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普罗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俘获过文人雅士的心,也在田间地头传唱了千百年。它的表演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祭祀,秦汉时期的百戏,隋唐时期的歌舞戏,宋元明清的南戏、杂剧、传奇等……

动人的神话传说、壮丽的英雄史诗,又或者是荒唐的人间闹剧,中华戏曲包罗万象。它唱词优美如诗词,生动形象,极具表现力,甚至就连一件戏服、一个扮相都有一段历史可讲。


对孩子们来说,了解戏曲,是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传唱千百年的浪漫与智慧。

而如今,戏台已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提起戏曲,孩子们不免觉得陌生:热闹的锣鼓、咿咿呀呀的腔调,还有各种讲究的亮相,似乎让人听不懂也看不懂……

一套好的故事绘本正适合作为孩子的戏曲非遗启蒙,从故事开始,走近戏曲,耐心聆听,欣赏它的美。

走近中国经典故事:

一边读戏曲,一边感受民族精神

“咿咿呀呀”的唱腔确实有些不好懂,不过我们的祖辈欣赏戏曲时也遇到过同样的难题,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先熟悉剧目演绎的故事,认识剧中角色,再看戏自然就知道角色们都在做什么了。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由《地方戏曲篇》与《京剧篇》两本组成,正是沿用了这种方式带小读者来亲近戏曲。


也正是这样的好故事,不久前,在今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征稿中,以25名的好成绩,从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3858本书中脱颖而出。 《中国经典故事·京剧篇》入选了博洛尼亚 2025 THE BRAW AMAZING BOOKSHELF,成为现场出展的全球150本优秀图画书之一!

它带着我们的传统艺术,走向了世界小朋友的书橱。


在故事的甄选上,“中国经典故事”系列选取了最能够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的经典的剧目来呈现。比如在《珍珠塔》中,我们读懂如何尊重他人,也读懂如何尊重自己;在《南柯记》里,我们建立豁达积极的人生观;在《穆桂英挂帅》中,我们看见正直勇敢的力量……


《赵氏孤儿》最早由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左传》中的历史事件创作,后来多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等,法国文学泰斗伏尔泰以之为蓝本创作的戏剧《中国孤儿》在欧洲也轰动一时。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评价为“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的晋国,赵盾家族因奸臣屠岸贾的陷害惨遭灭门,仅剩一个婴儿。程婴、公孙杵臼等忠臣感念赵盾的忠义,决心不惜一切保护这个赵氏孤儿。尤其是程婴,他把自己的孩子装作赵氏孤儿献给了屠岸贾,还用十五年的时间设局,忍辱负重等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帮助他报仇雪恨。


其实,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故事中体现出的忠诚、仁爱、牺牲、坚守信念等美德,依然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读程婴的故事,仍然能给予我们面对困难和强权不改本心的勇气。

读这套书孩子还会认识很多和程婴一样值得敬佩的榜样:勇冠三军的女元帅穆桂英,足智多谋的军师诸葛亮,明察秋毫的包青天……这些戏曲故事惊心动魄,让人热血沸腾;它们想象力超群,令人激动;它们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这些故事讲述着爱、勇气、正义和忠诚,传递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在不同的时代被反复传颂,在不同的人心头泛起同样的涟漪。这些金子般的精神,比说教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读这套书,读的不仅是戏曲故事,也是中国经典故事。孩子收获的不但有一个个精彩的冒险,还有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滋养。

好的改编,更亲近孩子:

在阅读中拓宽大语文视野

事实上读戏曲故事的好处不止于此,它的题材涵盖历史演义、神话传说、寓言典故等,故事内容与历史、文化、民俗等大语文板块相关,比如,《赵氏孤儿》出现在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花木兰》中有提到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木兰诗》;《霸王别姬》与历史课本知识点“楚汉之争”也有关……孩子在阅读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文化视野。


但传统剧目的情节复杂,有较多人物出场,剧本能达到上万字。这样的文本量对于阅读刚刚起步的孩子来说肯定是困难的。

这套书在改编剧目时,特别注意凝练剧本中的关键情节,让每个故事的文字量保持在2000字左右,并划分三个带标题的小篇章,就像语文课上做的梗概练习一样,把故事的起承转合精炼出来,帮助小读者在最舒适的阅读篇幅下,很快理解故事的主线。


此外,阅读时读者还能一起欣赏到经典戏曲唱段。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唱词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很多唱段的表达介于文言文与白话之间,辞藻优美,文辞工整,很适合为孩子做趣味古文启蒙。

比如《空城计》中,机变如神的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坐在空城之上唱的那一段: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东西战南北剿保定乾坤。

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汉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

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 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这段唱词是诸葛亮的独白,开篇“散淡”两个字就生动地体现出了诸葛亮的从容,而后通过对比刘备三顾茅庐和姜子牙辅佐周室的典故,强调自己的非凡之才,使司马懿在心理上忌惮,怀疑眼前空城必有蹊跷,终于退兵。

唱词简洁而有力,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又用词精妙,不但把诸葛亮在空城之下临危不乱的气度和智慧体现了出来,还为故事增加了可信度。


在这套书中,这样有趣又精彩的唱段还有很多,小读者可以随着故事发展感受这些唱词的魅力。如果它们让你着迷,就快去看看相关剧目的公开表演,听听戏曲大家是怎么唱的,感受韵味醇厚的唱腔吧。

在纸上搭个热闹的戏台:

一览浪漫的东方美学,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开始前,舞台总是空荡荡的,很多时候只放着“一桌二椅”, 这种布景方式类似国画中的“写意”“留白”,让想象力成为舞台的主宰,直到演员们登台,好戏开场!


演员们的表演道具也很简单,演员拿着的木棍其实是将军的马鞭,代表着他已经骑上了快马;演员双手各横拿着一面旗帜,则代表着他正在推车。

这种艺术特点无疑增加了孩子理解戏曲的难度。

而这套书的插图以公开演出、古迹、古画等资料为参考,用新颖的拼贴风格重绘了戏台上的经典场景,结合趣味想象补全了舞台之外的故事场景,很好地平衡了戏曲之于孩子的陌生感——


这些细腻的插图以孩子感兴趣萌趣风格,非常忠实地还原了戏曲之美。

为了纸面上还原了京剧服饰的精致和灵动,插画师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戏服的部件逐一精心绘制后再巧妙拼贴在一起,即使是细小的配饰,也都是单独制作并逐层拼贴而成,力求还原每一处细节。



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她的经典扮相华美又不失英气,与人物性格关联紧密:如意冠四面珠串垂饰,鱼鳞甲保留了“云肩”“下甲”等元素,既有传统“靠”的特征,既体现了虞姬文武双全的特点,也彰显了皇家的贵气;鸳鸯剑拿出来的时候是两把并在一起的,舞起来之后两把剑能分能合,能快能慢。

书中的插画是这样还原的——


《霸王别姬》经典场景,戏台上无法呈现的紧张环境也被图画展现出来了:凄清的夜色,步步紧逼的敌人,决绝的虞姬,痛心疾首的霸王……


《中国经典故事:地方戏曲篇》的插图则更注重表达地方戏曲的特色。人物夸张可爱,更多参考民俗画、传统纹样等,使用油画技法保留了绘画材料的肌理。


背景中出现的元素也都有所依据——



纹样



床子弩



建筑



花灯



器物

仔细看,画中还有历史知识。比如《赵氏孤儿》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晋灵公和屠岸贾为了消遣在绛霄楼上用弹弓射百姓取乐。这里的“弹弓”并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Y”字形玩具,而在古代,弹弓却指的是一种类似弓箭的东西。在名画《挟弹游骑图》中的就是。


(元)赵雍《挟弹游骑图》轴(局部)


这些细节,这套书都注意到了

循序渐进,了解戏曲魅力:

知识点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如果你仔细读这套书,就可以发现其实书中富有戏曲基础知识的细节讲解,比如行当、四功五法、妆容等基础知识,也介绍了京剧被誉为国粹的原因、其他几大地方戏曲曲种的特色,以及当下戏曲艺术传承面临的问题等等。


孩子读了故事,听了唱段,领略了戏曲之美,翻到书本最后就能马上了解到相关知识,加深对戏曲艺术的了解。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明确将戏剧(含戏曲)列入义务教育五大艺术课程,可见出了对戏曲的重视。这不仅是因为戏曲艺术历史上的辉煌过去,更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好的传统文化童书,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文化传承开辟一条充满趣味的路。


《中国经典故事·京剧篇》文轩轩客会线下亲自故事阅读活动


《中国经典故事·京剧篇》文轩轩客会北京王府井线下亲自故事阅读活动

这套书将戏曲文化以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给小读者,不但能拉近孩子与戏曲距离,还能让孩子在中式美学的熏陶下,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我们的文化。

戏里乾坤大,故事永不老!就让好的故事读本带孩子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在经典的陪伴下一直成长吧!

作者:小羊

本文来自浪花朵朵,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别忘了留言、点赞&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