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枋(1622年5月3日—1694年11月7日),字昭法,号俟斋、秦余山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徐枋是明朝少詹事徐汧之子。他16岁时遵父命受业于朱集璜,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其父徐汧殉国。徐枋当时也想随父殉死,但被父亲劝阻,父亲希望他能活下去,守身继志。
徐枋遵从父亲的遗命,终身不仕清朝,隐居于邓尉山中,后迁居灵岩山,筑室名为“涧上草堂”,自称孤哀子。他终身不入城市,以卖画自给,生活极为清苦,甚至“衣食恒不继”,但他坚决不受他人施舍。他的隐居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曾因“逋赋”案牵累,四处躲藏,居无定所。
徐枋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书法擅长行草,绘画则长于山水,取法董源、巨然、荆浩、关仝,也宗倪瓒、黄公望。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但即便如此,他也不轻易为人作画。川湖总督蔡毓荣曾致书求画并夹带重金,但徐枋退回金钱,拒绝作画。
徐枋草书用笔含蓄,不激不厉,使转颇多,提、按、顿、挫不够明显。其笔画圆浑苍劲,不露锋芒,给人一种浑穆圆融之感。其用笔速度迟缓,甚至带有轻微颤抖。这种颤抖并非技法上的不足,而是为其书法增添了一种古拙、质朴的韵味,使其作品更具个性和情感表达。
徐枋草书的结构较为疏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留有较大的空间。这种布局使得整幅作品显得空灵、透气,给人以一种清幽、淡远的视觉感受,与他追求的文人雅致风格相契合。其笔画中常带有“屈折”之态,这种屈折不仅体现在笔画的形态上,更蕴含了他一生经历的坎坷与不平,使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反映了他的人格特质。
徐枋曾引用昌黎论张旭草书语,认为草书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极佳方式。他将自己心中的不平、忧愤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等复杂情感,都通过草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的草书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避世隐居的情怀,如在《寿诗》中描绘出悠然绝尘的意境。
徐枋的草书作品中蕴含着高洁的人格风骨。他的书法被形容为“瘦硬通神”,如同傲雪的老梅,这种“瘦硬”不仅是风格上的追求,更是他坚贞不屈、清高自守人格的象征。
釋文:二月初相聞,轉瞬又復踰月,無日不相念。屈指計日,寒食將近,晤對可期。輒以慰我追思茲者,擇期清明後三日為月之望,祭掃先文靖公之墓。老門生于四十年後,跬步不忘其師宿訂,偕往展省,此誠古人所無,史冊未見者。此便是老兄百年後不磨之事矣。故特僱力冒雨奉聞其期,幸必于十四日早過,至切、至切。立伺、立伺。奉到拙畫芝蘭一幅,向時必售五星,今則不能,然極廉亦售三星,聊供吾兄往返買舟之資。久欲奉到,因蒼頭日不暇給,以致遲遲。倘數日未必即售,亦必先措買舟,而徐售以償可也。外,山水一幅,本意欲售以供祭掃,今恐期迫不能,亦留尊處為我徐圖之。至祝、至祝。至懇、至懇。近來賤體時時小劇,頗多不適。渴望吾兄一來,便為我卻盡病魔矣。至切、至切。至禱、至禱。兒子課詩,歲首別過即脫稿。因待箋扇,是以遲遲。亦因蒼頭奔走不暇也。惟老伯嚴切督誨,以引之入勝。感切、感切。種種面既,不宣。三月初六日己刻,弟枋頓首、頓首。潛老老世盟兄手足。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