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如碧玉簪斜插岭南大地,
古村便在这簪头缀着的翡翠上
生长了百年。
荔山,其名甚美,
使人想见荔枝满山红遍之景。
石板巷道,辙迹纵横;
砖雕石雕,栩栩如生;
浓荫匝地,溪水环流……
行走荔山,仿佛进入了一座
没有围墙的古村博物馆。
△手绘/钟凡
民国《香山乡土志》曾载:
“荔枝山(村),
在(香山)县西南一百四十里,
旧名罗冲村。
明黄錀之祖母崔命童仆沿山遍种荔枝,
合抱凌霄,故名。”
当年黄氏族人外出归来,
远远望见满山高大的荔枝树,
便知道快到家了。
后从清朝开始,
出现了“荔山”这一简称,
一直延用至今。
古村之名,
不在其老,而在其魂——
将耕读传家与胸怀天下
熔铸一体的气度。
日光漫过石阵,
石碑的凹痕间流淌着黄氏族人的功名。
荔山曾孕育出
珠海地区首位进士黄錀
和首位武举人黄允芳,
还有珠海地区史上第一位巡抚黄槐森。
作为首位进士,
黄錀踏上仕途后,
足迹遍及江苏、江西、广西等地,
历任南京大理寺左评事、
江西按察使司分巡南昌道、
广西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官)等职。
黄槐森出身书香门第,
通读经史,精研诸子百家学说,
才思敏捷,文才出众。
1894年,黄槐森任广西布政使,
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际,
赏赐给他鎏金“福”“寿”两块牌匾,
牌匾上款:“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
钦献崇熙皇太后六旬万寿”,
下款:“赐 广西布政使臣黄槐森”,
彰显了对他的恩宠与尊崇,
现分别悬挂于
黄氏大宗祠和黄氏明贤祠内。
“寿”字牌匾原件现存于斗门区博物馆,
“福”字牌匾及“福”字周边还是原装,
但“福”字因为镀着金箔,
早已不见,
现在看到的“福”字
是村民请专家进行修复后,
再挂于殿中。
与黄槐森同一时期,
还有一位黄氏明贤黄增庆,
他是中国科举史上首位百岁举人。
曾历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咸丰六朝,
屡试不中,
道光三十年,黄增庆终于考中秀才,
咸丰元年,百岁的黄增庆中了举人。
相传那年,
101岁的黄增庆
千里迢迢赴京参加会试,
考官劝慰再三,他苦笑着道:
“百岁蹉跎,内心惭愧耳。”
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后,
钦赐国子监司业。
黄增庆于103岁逝世,
咸丰帝为其敕建“百岁京堂”石牌坊。
牌坊正面对联为
“崖海行千波,光涵荔岭;
熙朝隆百代,秋晋槐堂”,
背面对联为
“大德享大年,恩承玉陛;
寿身兼寿世,艺讲琼林”,
牌坊额正中赐字
“恩承北阙”“四代同堂”。
此村人物,
如溪畔芦苇,代代更生。
根须相连,枝叶各异,
共沐岭南风雨。
时至今日,荔山村民
依旧秉持着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
背着书箱闯荡的后生,
鞋底沾着的不仅是黄土,
还有祠堂梁柱间沉淀的文气。
村中,黄氏大宗祠、
黄氏名贤祠、月轩黄公祠构成的
宗祠群落格外引人注目。
建筑布局均为三间三进、中轴对称、
砖青瓦绿、梁柱严合,
装饰有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
黄氏大宗祠祠堂大殿里的
龙凤楠木雕刻手工细致精美,
每一道石门顶端的石浮雕栩栩如生。
平日里常见的绿釉瓦当滴水都是圆形,
但黄氏大宗祠内的则专门设计为方形,
彰显了家族显赫。
月轩黄公祠门前的
一对直头石狮也尤为珍贵。
按照清朝礼制,
设立直头石狮子有严格的规定,
非二品以上官员的家祠不能设立,
二品以下的官员经过直头石狮子时
要下马下轿,以示尊重。
村子的后山上,
距今已有500多年的黄桐树郁郁葱葱,
它的根系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那些关于荔枝、考学、离别的故事,
就这样在树下一代代传了下来,
一起融进了荔山儿女的骨骼与血脉之中。
四月的风掠过檐角,
将新叶的芬芳洒满荔山村的青石巷陌,
古村的春天,
是砚台里化开的淡墨,
是窗棂间游走的光影,
与山岚田野缠绵成画,
不妨挑个晴日且来走走,
莫负这好时节。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图/珠海发布 陈佳哲
手绘/珠海发布 钟凡
视频/李睿 陈漫炜 王裕彤 李蓉
编辑/黄青芳
责任编辑/蓝辉龙
三审/种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