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成渝古道的精华,江津段自北宋兴盛,于明清繁荣,全长18公里像一条蜿蜒千年的时光纽带。经过精心修缮与保护,成为众多网友心中“一生必去打卡的徒步路线”。为了全景式、多角度呈现古道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现实价值,为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信息,江津融媒记者多次深入古道采访。4月2日,《江津报》推出题为《行走成渝古道江津段——跨越千年回响与现代活力》跨版,以“跨越千年”为叙事主线,勾勒“时光长廊—自然之美—精神传承”阅读脉络,将千年古道凝结成为可看可感可及的具象表达。
▲江津报推出《行走成渝古道江津段——跨越千年回响与现代活力》跨版
立意高远:时空对话视觉盛宴
成渝古道江津段的跨版设计,以“千年对话”为内核,用古今对话的视觉修辞,展现古道人文历史、沿线巨变、精神传承、配套设施,跳出“推介古道只谈古道的思维”。
跨版左侧手绘示意图与蜿蜒古道、山巅步闲亭的融合拼接,以古色古香的东方美学底蕴,呈现古道的历史厚重感。右侧大图渝昆高铁与成渝古道的时空并置,高铁的钢铁动脉与古道的蜿蜒苔痕同框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一左一右两幅图片通过俯仰之间的视角转换,让高铁的现代速度感与古道的蜿蜒沧桑形成时空交错,完美诠释“跨越千年”的主题内核。
跨版设计不搞“厚古薄今”或“唯新是从”,而是让青石板与高铁轨道“对谈”,古炮台遗址与网红步闲亭“互撩”,把“逝者如斯夫”的哲思与“高峡出平湖”的豪情整体输出,展现“历史文脉搭台,现代精神唱戏”的脉搏跳动。
守正创新:传统美学现代表达
跨版 采用传统卷轴式视觉框架,既继承古籍装帧的东方韵味,又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实现信息分层——文字如题跋般错落有致,图片似印章般点缀其间,形成疏密有致的视觉韵律。
手绘导览图犹如“国潮版高德地图”,以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铺陈古道路线、沿线景点具有极强实用性。六大特色景点单独成块,航拍镜头“高空投送”古道全貌,特写画面则赋予细节温度,多重视角的叠加,使读者既能宏观把握古道全貌,又可微观感受历史肌理。
服务赋能:信息爆棚攻略拉满
跨版抛弃“我说你听”的说教模式,直接推出“保姆级攻略”:从公交线路到停车位数量,从厕所分布到美食推荐,将古道沿线的现代服务设施与历史遗迹进行时空关联,让读者在获取文化认知的同时,形成“可抵达、可体验”的行动指南。
跨版采用“文化地理信息+”模式,挖掘古道沿线居民清朝捐资修桥、现在刷上“成渝古道走一走、定能活到九十九”为古道助力的故事,展现“古今厚道接力”,让服务信息不止于功能,更传递温度。
这种将文化深度与服务温度相融合的编辑思维,重塑了主题报道的价值维度。
成渝古道江津段的跨版,用时空对撞解构“线性叙事”,凭融媒语法重构“版面次元”,以实用攻略刷新“文化传播”。它不端着“历史教科书”的架子,也不追“快餐流量”的俗套,而是在青石板与高铁轨的碰撞中,让千年古道在纸上“活”起来,在读者心里“燃”起来。
人文江津必打卡徒步路线,最全攻略首次曝光!
编辑:傅婧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