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一到,家里的娃是不是又进入"盯屏模式"?手机抢不走、说教听不进,家长苦恼不已。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手机和手机背后的青少年,屡屡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息屏24小时”更是冲上热搜。加强青少年手机使用方面的引导,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网络社交、网络游戏的强化管控方面,已成为各方急切呼吁的话题。

那么,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哪些?家长该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妙招一

四把“金钥匙”帮家长避开误区


陈悦(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获得者)


家长在预防孩子网络沉迷方面常存在四大误区:一是规则缺失,管理靠吼;二是陪伴流于形式,孩子内心孤独;三是只看分数,忽视心理需求;四是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用好下面四把“金钥匙”,解开孩子的“心锁”,就能在防沉迷教育中事半功倍。

金钥匙一:用“家庭公约”代替唠叨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用“趣味化契约”点燃他们的自律热情。比如亲子共同绘制一张“时间魔法表”,让孩子用喜欢的贴纸标注学习、运动及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完成一项任务就点亮一颗“自律星”,集满十颗便能兑换亲子公园游。

金钥匙二:从“陪着”到“真正在一起”。很多家长以为“坐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却忽略了孩子内心对深度互动的渴望。家庭可以设定每天或每周固定一小时的亲子深度互动时间,共同享受“无屏时光”。全家人可以一起做科学小实验,一起阅读一本书,还可以开展家庭辩论赛。

金钥匙三:构建“心理营养补给站”。我们常听到孩子抱怨:“考好了爸妈才高兴,考不好就黑着脸。”其实,过度关注分数反而会让孩子在压力中躲进虚拟世界。真正的心理支持不是夸结果,而是“看见过程”。比如,家庭会议中增设“进步瞬间”环节,全家轮流分享“本周最想点赞的小事”。

金钥匙四:用“双向沟通”代替单向命令。亲子沟通可以用“问—听—商—定”四步骤。当家长发现孩子玩网络游戏时,不妨先问:“今天和队友配合得如何?”耐心听他说完趣事、烦恼,哪怕听不懂也点头微笑。家长接着商量:“每周哪个时段适合玩20分钟游戏?”再将约定写入家庭公约,同时明确:“超时扣下周额度,公平吧?”这种民主协商的方式,比单纯禁止更让孩子愿意配合。

妙招二

“四有”之道护航孩子“网络成长”

李玉萍(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教师,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

有益的引领,化堵为疏。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发现网络的工具属性,远离娱乐沉溺。工具属性即查阅资料完成课题、观看科普纪录片、体验编程或绘画软件等。若孩子热衷游戏,家长可引导其关注游戏设计、剧情创作或电竞行业背后的知识;若孩子沉迷短视频,家长则可鼓励其学习视频剪辑、脚本撰写等技能。这样构建兴趣转化的桥梁,将娱乐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深度思考。

有效的陪伴,用“真实温度”替代“虚拟慰藉”。家长的深度陪伴是帮助孩子抵御虚拟诱惑的关键。家庭可以设立每日30分钟为“无网互动时间”,打造“专属时刻”,全家人放下手机,一起做饭、桌游、徒步或阅读。家长倾听孩子的校园趣事或烦恼,让其感受到现实互动的温暖与趣味。

有“驰”的管理,避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的管理需张弛有度,尽量避免无限制地操纵孩子的时间,如完成课内作业后又加做各科练习。家长应赋予孩子自主权,让他们在完成作业后自主分配剩余时间。这种选择权能增强其自我规划能力,只需提醒时间进度即可。孩子偶尔超时不必严惩,家长可引导其自我评估:“今天多玩了半个小时,你觉得明天需要怎么调整?”

有情的监督,以尊重为前提,减少对抗。监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使用公约”,包括每日或每周时长、禁用时段、内容禁区等,并约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在沟通时,家长应注意语言表达和沟通语气,如当家长发现孩子浏览的内容超出“公约”时,可以用讨论的语气引导孩子反思:“妈妈看到你昨晚看了两小时的游戏直播,是最近压力大吗?”

妙招三

陪伴式用网提高孩子媒介素养

叶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成长与媒介紧密相连,但如何在享受媒介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信息过载、网络沉迷及不良信息的侵害,成为了摆在家长与学校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具体到家长,陪伴式用网是避免网络沉迷的一种重要理念。

传统观念中,家长陪伴孩子多集中在婴幼儿阶段。入学之后,家长就集中精力于学习成绩和特长爱好培养上。学习之余,由于一些家长工作繁忙,孩子们大量时间是在手机的陪伴下成长,手机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孩子认识世界的路径。然而,他们在使用手机时没有家长陪伴,无法判断互联网内容好坏,只能自己在网络世界中摸索,并在摸索过程中接触了大量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信息,或养成了不良的用网习惯。

所谓陪伴式用网,指的是有家长陪同、引导、沟通的未成年人用网模式。陪伴式用网的第一个阶段是全程陪伴。这个阶段主要针对低龄幼儿,家长或不让孩子接触,即便让看也要跟着孩子一起看,看到不合适的内容要及时关闭,看到好的内容可以点赞、收藏,合理利用算法推荐,逐渐营造出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网络内容生态。同时,家长要合理控制用网时间,确保应用、内容都是健康的。

陪伴式用网的第二个阶段是引导陪伴。在这个阶段,孩子逐渐成长,已会独立使用不少互联网应用,动画片、短视频、小游戏、社交平台等已成为他们日常的应用。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很多用网问题在这个时候出现。第一阶段的陪同为这个阶段用网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孩子新学会的应用,很多家长都不会,家长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全程陪伴。因此就需要善于引导。如,规范孩子用网时长、用网时段、用网类型等,定时检查孩子常用手机的应用、内容等,发现苗头不对,及时介入。

陪伴式用网的第三个阶段是沟通陪伴。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进入学校,学习成为主要任务,放学、周末、假期是孩子用网的主要时间。此时,用网既是辅助学习的必要,也可以作为孩子休闲放松、拓展视角的一种方式。家长要积极与孩子开展沟通,了解其对网络应用、网络内容的喜好,联动学校老师,对孩子用网习惯进行必要干预。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邓丽

编辑:张秋颖

校对:姜思瑶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