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少帅张学良做了件震惊中外的大事情,他派兵扣押了蒋介石,"兵谏"蒋介石放弃内战,实行抗日。此举大有利于国家,却不利于他自身,最终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54年之久……
"兵谏"一词,由此为国人所熟知,不过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兵谏"者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其实不然。在朝鲜,就有这么一个人,也曾对自己的上司实行"兵谏",但他却成了人生大赢家。
(少帅张学良)
缘起朱元璋
故亊要从朱元璋说起。
元朝末年,民生困苦,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1388年,朱元璋在辽东地区追歼元军,占领辽东,也占领了当时属于高丽的一部分领土——铁岭卫。其实,铁岭卫原本属于中国,后来被高丽所占, 高丽认为就是他的了,对于朱元璋的占领十分不满。
最不满的是高丽当时的执政大臣崔莹,崔莹本来就是个亲元派,他恨朱元璋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决定出兵辽东,教训教训朱元璋,并且夺回铁岭卫。高丽当时的国王——王禑,是个没脑的人,他信任崔莹,力挺崔莹的建议。两人商量之后,任命曹敏修和李成桂为左右都统使,即刻出发,征讨辽东。
(朱元璋,此人可不好惹)
这里面,李成桂是个少有的头脑不易发热的人,他觉得,此时明朝刚刚灭亡元朝,士气正旺,兵锋所向,无坚不摧,应先避其锋芒。而且,高丽王朝国小力弱,财力有限,不适合与庞大的明朝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李成桂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王禑与崔莹,请求三思而后行,可是王禑与崔莹已经形成了决议,不愿意更改。李成桂无奈,只好不情不愿地带兵出发,于1388年5月7日到达辽东威化岛。
竭尽全力地劝谏
一到威化岛,李成桂就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李成桂)
第一,雨季来临,江水猛涨,水流急且四处泛滥,难以行军。并且李成桂劳师远袭,无险可据。这说明"天时"与"地利"这2个因素都是不行的;第二、李成桂带领的高丽士兵大都不愿远征,逃亡的很多,苦劝与惩罚不起作用。这说明"人和"这个因素也不行。第三,李成桂害怕明朝大将蓝玉。就在25天前的4月12日,明朝大将蓝玉率十五万明军追歼北元残余势力,取得了捕鱼儿海大捷;10天前,蓝玉又"破故元将哈剌章营,获其部下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明军所向披靡,蒙军死者超十万,从此一蹶不振。
蓝玉在北方,李成桂也在北方,可以想象,若李成桂想战,蓝玉一个转身就可与之交战,李成桂自思不是蓝玉对手。
李成桂说服了左都统使曹敏修,两人一起上表朝廷,要求撤军回国。在表文中,李成桂重申了之前提出过的"四不可"意见:
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征,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胶解,大军疾疫,四不可。
(威化岛回军现场)
"四不可"意见相当准确,但没有被重视。此时的朝廷大权掌控在崔莹手中,李成桂的正确意见被拒绝了。之后,李成桂又上表请求回军,崔莹又拒绝,如此三番五次,上书、拒绝,又上书、又被拒绝。
此种情况,与1936年时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非常相似,张学良不想打内战,也一直劝蒋介石停止内战。可蒋介石就是不听,张学良无法可想,才悍然发动"兵谏"。
最后,李成桂也完全失去了耐性,他恼羞成怒,决定以"兵谏"的方法停止这场荒谬的战争。于是他自顾自班师回国,并率领先头部队直逼王禑和崔莹所在地。此事件,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威化岛回军"事件。
有名无实的兵谏
一见李成桂来势汹汹,王禑和崔莹迅速逃离驻地,回到都城开京。李成桂穷追不舍,大军直逼开京,因为军队主力与精锐尽在李成桂手中,开京的抵抗非常虚弱,很快失败。 结果是,崔莹被杀,王禑也被流放到江华岛。
李成桂扶植了一个傀儡国王,自己执掌朝廷大权, 公元1392年,他迫使傀儡国王让位,建立了新朝。新朝废高丽之名,改名为朝鲜,于是朝鲜王朝产生,高丽就此灭亡。之后,李成桂遣使至明朝,向明朝称臣,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
(李成桂做国王后)
注意,李成桂的所谓"兵谏",其实是假的。
真正的"兵谏",应该是以军队之军威劝谏国王,使国王改变不合理的主张,但是保存国王,并非叛乱和谋反。其正确的步骤,是以军队为后盾扣押国王,等国王答应要求后就放了国王,仍尊其为主。
这样的兵谏,因为以下犯上,兵谏者一般都会遭到国王报复,难有好下场。比如本文开头所说的张学良的兵谏,最后以惨淡收场,乃自然之理也。
李成桂显然不是张学良一类人物,或者说,他就是个假的张学良。他只做了兵谏的前半部分,后一半他反客为主,流放了国王,自己掌握了大权,避免了可能会有的悲惨结局。他"兵谏"的实质是谋反。
(张学良晚年)
然而,李成桂的做法却是有利于朝鲜的,当时的高丽王朝已经变质,腐败不堪,如果继续统治下去,并不会有很大作为,人民生活也不会好。可是高丽王朝变成朝鲜王朝后,又兴旺发达起来,这个王朝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从1392年到1910年,存在了519年。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李成桂的假"兵谏"还是有可取的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