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 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完毕,此后,旧日本帝国海军主力军舰的保有数量及规模皆受到该条约的严苛制约,然而海防舰这类防卫型军舰却未受其限,再加上日本和苏联在库页岛海域屡屡发生渔业争端。于是,旧日本海军以海防舰之名,提出一种类似于护卫舰的军舰概念,旨在用于北部海域的巡航和护渔保商。但是,吝啬至极的日本国会直至1937年方才批准了第一批四艘海防舰的建造预算。由于这种新式海防舰和之前日本海军的那些处在服役末期的旧舰为主的所谓的“海防舰”在概念和用途上都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新式海防舰又被称作“护卫舰型海防舰”。

对于这种小军舰,当时正忙于设计战列舰、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一线作战舰艇的舰政本部无暇顾及,于是在草草设定了这型军舰的排水量(1200吨)、航速(20节左右)、续航力(8000海里)、武备(3门120毫米舰炮)的设计要求后就将这种小不点儿直接丢给了三菱重工进行设计,设计代号E15,最终在1938年发展成了“占守”级海防舰。从舰型上看就像是一条去掉鱼雷武备、减慢航速的小型驱逐舰,也开启了日本建造护卫舰的开端。



占守级海防舰首舰占守号

“占守”级海防舰服役后表现出非常良好的适航性能,出于对“占守”级的满意,日本海军要求在“占守”级的基础上建造14艘用于太平洋海上交通线护航兵力使用的简化版海防舰以充实在太平洋上日本商船队的护航兵力。日本国会于1941年批准了建造预算,当年10月10日就确定了代号为E19的海防舰设计方案,以1943年3月开工的首舰“择捉”号来命名为“择捉”级海防舰。



“择捉”级海防舰

因为“择捉”级在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用于北方海域,所以取消了“占守”级的防寒和防冰设计,将“占守”级双层船底简化成单层船底,船型轮廓上做了大量利于施工简单化的处理。

“择捉”级海防舰标准排水量870吨,公试排水量1020吨,全长77.7米,水线长76.2米,宽9.1米,吃水3.05米;动力采用两座舰本式22号10型柴油机,双轴推进,总功率4200马力,最高航速19.7节,燃油载量207吨,以16节经济航速行驶时续航力为8000海里。

“择捉”级海防舰的武备包括三年式120毫米G型平射舰炮3门,分别装在艏楼甲板、舰尾甲板室顶部和舰尾主甲板上;96式三联装25毫米高射机关炮2座,94式深水炸弹发射炮1座,深水炸弹投放架6座,还配备有“水中听信机”(声呐)和“电波探信仪”(雷达)。



择捉级海防舰侧视图

本文的主角“临安”号护卫舰的前身原就是“择捉”级海防舰的第七号舰“对马”号,1943年7月28日在日本钢管鹤见造船所竣工,列入吴镇守府舰籍,同年8月15日编入海上第一护卫队,执行门司经基隆至新加坡和马尼拉的护卫任务。1944年该舰改调第101战队,专门负责门司经高雄至海南岛的航线护航任务。1945年4月,该舰调往朝鲜西部沿海活动,日本战败时正在佐世保军港维修,被盟军勒令解除武装后在甲板上加焊舱室,改成特别输送舰将散落在各地的日军和日侨接回本土。完成这项任务后该舰拆除这些临时舱室,作为特别保管舰停泊在佐世保港等待盟军最终的处置。

1947年,英、美、苏、中四大战胜国对日本海军残存的驱逐舰以下(含驱逐舰)的舰只进行抽签,“对马”舰作为第二批赔偿舰中的一员被中国国民党海军抽中。7月26日,该舰随第二批赔偿给国民党海军的原日本赔偿舰一起离开佐世保港,于7月27日抵达上海,7月31日升起国民党海军旗后正式编入国民党海军,由于国民党海军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官兵来接管该舰,所以该舰以临时舰名“接11”的名义作为保管舰在吴淞口外锚泊,仅派一名军官和数名水兵驻舰进行看管。1948年5月1日,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下令将来自日本的赔偿舰全部更换正式舰名,“接11”被命名为“临安”,新舰名取自浙江省临安县(今杭州市临安区),编制列在海防第二舰队第五分队第十小队,但依然是保管舰。由于长年日晒雨淋的闲置状态,该舰的舰况恶化并丧失了自主航行的能力。



本厂长绘制的接11号舰侧视图

1949年4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逼近上海,国民党海军鉴于“临安”舰的体量较大,还有利用价值,因此将该舰于5月1日拖航到了台湾基隆港,编制列在海防第一舰队第五分队,但该舰的舰况不佳、又无实际作战能力,于是又在10月1日将该舰“丢”给了当时被称为“废舰收容所”的训练舰队,依旧处在锈迹斑斑的无武装状态。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该舰的结局将是继续锈蚀腐烂,最后被拖去拆船厂成为一堆废铁。但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1月宣布停止对台湾当局的军事援助后,失去从美国获得军舰途经的台湾当局病急乱投医,红着眼睛四处搜刮可用的军舰以扩充台湾海峡的防御实力,闲置多年的“临安”号因为体量较大而被选中,被送入基隆的“海军造船厂”进行修整和重新武装,舰艏安装了一门日制三年式120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充作前主炮,舰尾安装一门日制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作为后主炮,另外安装了四座日制96式双联装25毫米高射机关炮,舰种被定为“巡防舰”(台湾省对护卫舰的称呼),行文方便起见,还是称之为“护卫舰”。

重新武装后的“临安”号护卫舰在1951年7月1日正式成军,编入“第三舰队”,舷号77,之后该舰凭借较高的航速频频袭扰福建和浙江沿海,炮击大陆渔船,并多次和解放军炮艇发生交火。在“临安”舰提交的所谓“战报”中,有1953年10月5日在浙江南天港外炮击渔船时和前来保护渔船的解放军护卫艇交火,击沉解放军护卫艇三艘,击伤多艘;1954年3月11日在福建乌丘海域截击一支解放军运输船队,击沉敌舰一艘,击伤两艘;1954年7月1日在大陈岛附近和解放军护卫艇遭遇并发生激战,击沉解放军护卫艇两艘,击伤多艘。可谓“功勋彪炳”。

但是,“临安”舰的这些“功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史中根本找不到任何相匹配的记载——

由于日制舰炮的弹药的告罄,因此“临安”舰在1954年的某个时候回到基隆海军造船厂,进行了一次炮械升级改造,原有的日制炮械被拆除一空,取而代之是全套美制炮械和相应的火控系统,主炮由两座美制MK-22型76毫米单管高平两用炮充作,副炮由四座MK-3型“博福斯”单管40毫米高射机关炮充作,另有四座MK-4型“厄利肯”单管20毫米机关炮,此外还加装了两座发射深水炸弹的MK-6型发射炮(俗称K炮)以及两条MK-9型深水炸弹投放架。



更换美械装备的“临安”舰

换装美械武备后,“临安”舰的火力较日械时期有较大增加,因此更为卖力地在浙江和福建沿海“搞风搞雨”。多次发生和解放军舰艇以及岸炮阵地的交火,宣称获得击沉解放军舰艇多艘,击伤多艘,摧毁岸炮阵地多处的“战果”。

当然,这些“战果”无一例外的无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史中找到任何相匹配的记载——

1955年1月1日,该舰被调到巡逻舰队第四十一战队,4月7日参加了对福建湄洲湾鹭鸶岛上的解放军海防阵地进行炮击,没有取得像样的战果,这是可以查到的“临安”舰参加的最后一次作战行动。

此后,“临安”舰退居二线,停泊在左营军港作为练习舰使用。1957年11月1日,“临安”舰从中国台湾省海军中除役,并在不久拖往高雄拆毁。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870吨

满载排水量:1020吨

全长:77.7米

宽:9.1米

吃水:3.05米

动力:2座舰本式22号10型10缸柴油机,双轴推进,4200马力

航速:19.7节

续航力:8000海里/16节



本厂长绘制的日械和美械时期的“临安”舰侧视图

武备(重新武装时):十年式120毫米高平两用炮一门,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一门,96式25毫米双联装高射机关炮四座。(美械改造后)MK-22型76毫米高平两用炮两门,MK-3型40毫米高射机关炮四门、MK-4型“厄利肯”单管20毫米机关炮四门、MK-6型发射炮两座、MK-9型深水炸弹投放架两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