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30年光阴长卷

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历在目

我们用30张珍贵的老照片

讲述30个难忘的影像故事

回眸上海一中院走过的砥砺征程

透过光影

铭记每一个定格的历史

见证每一次法治的进步

重温每一瞬的意义非凡

这些珍贵的回忆

将在中国法治的岁月长河里

永久留存

续写传奇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30年光阴长卷的第四卷。

这张照片中醒目的会标,开门见山地宣告了主题:中共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机关第一次代表大会。

镜头里,九位参会人员在镜头前坐得笔挺。时任上海一中院机关党委委员(后担任上海一中院机关党委副书记)的周志荣就是其中之一。




周志荣正在接受采访

“1995年的夏天格外炎热,刚刚经历‘撤一建二’改革的一中院面临人员少、任务重、党员少的压力。”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参与机关党委组建工作的情形,周志荣仍清晰记得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1996年,在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下,经过慎重酝酿,上海一中院机关党委正式组建。自此,这片守护公平正义之地,升起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红色航标。


“党委成立之初就达成共识:既然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凡事要争先,走在前面’。”

周志荣回忆


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让这支新组建的党委班子开创了党建工作新格局。

“庭长主抓审判业务,政工队伍更要找准着力点。”经过较为严格的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群众基础扎实的业务骨干和军转干部加入政工队伍。后来,每个庭室都有政治协理员的身影,“这在全市法院尚属首例”。不久后,一份《政治协理员工作规范条例》规范文件率先在一中院诞生。这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队伍,让党建工作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一手抓审判,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周志荣道出了当时一中院党委工作的双重使命。在“双轮驱动”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办案质量、群众满意度、廉政建设、司法作风等全方位、多维度推进,一中院从“三优一满意”单位,最终走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手写的学习笔记、油印的会议材料和雷打不动的组织生活、季度例会……这些朴实的坚持,让党的组织生活既有形更有效。“时常走进干警办公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那个通信尚不发达的时代,一封来自党委的“祝你政治生日快乐”邮件,如同涓涓细流汇集了人心……


三十年薪火相传,这份红色基因在一中院不断传承发展,更是不断摸索创新党建引领业务工作的新思路。


如今的上海一中院,全院党员达到了在编干警总数的83.98%。“灵魂工程”加强核心价值引领,“博雅工程”提升干警综合素养,“暖心工程”更是营造了一中人的“精神家园”。


上海一中院刑事审判庭

“知刑党建赋能青年成长”案例

代表上海法院首先登台展示

一大批特色党建品牌扎根于审判实践开花结果。“春雨护苗”以未成年人保护为核心,“宜商法企通”促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知刑党建”更是登台最高人民法院,以“党建带队建、队建促审判”,党建模式赋能审判工作提质增效。



“进了一中门,要做一中人”,这句话在“法院新人第一课”上被周志荣反复提起,在他眼中,一中人的精神气质是鲜明的,“积极向上,勇于攀登”。如今,更加多元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一中院扎根发芽……


不变的是,党建工作浸润在一代代一中人的血脉里,化作调解时的耐心、判决时的专业严谨、执行时的坚韧。




文:谢钱钱

值班编辑:卜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