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合淮合作区的热土上
一座投资18.53亿元
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的
产业新城正拔地而起
中铁十局三建公司
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团队
以平均年龄32岁的青春阵容
用455天缔造现代工业建筑典范
这支新时代建设铁军
用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激情
在江淮大地上镌刻下
"中国建造"的时代印记
迎难而上,吹响攻坚克难“冲锋号”
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矗立在安徽省合肥市合淮合作区,是合肥市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一环。然而,5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455天的合同工期,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横亘在项目团队面前——体量巨大、工期紧张、技术复杂,每一项都是严峻的挑战。项目建设团队迎着风雨,吹响了攻坚克难的“冲锋号”。
“寻缝插针,空间占满,时间用足。”是项目经理王刚反复强调的施工原则,在他看来,没有不可完成的任务,只有不够高效的计划。项目开工后,项目管理团队迅速制定了严密的阶段计划和节点目标,组织人机材等生产要素快速进场。“大型厂房建设涉及众多专业与环节,彼此牵制,周期漫长,极易受材料供应、人力配置、设备故障等因素影响。”副经理张乾龙不敢有丝毫松懈。
“项目的紧迫性要求技术系统必须高效运转,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无缝对接。”面对项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挑战,总工程师汪葛庆深知肩负的责任重大。在新桥智能产业园的施工现场,施工段平行施工、施工工序穿插流水作业,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建设交响乐。
10天,79万方土方平衡完成;25天,钢结构首吊完成;30天,全部桩基施工完成;40天,钢结构主桁架首吊完成;60天,正负零以下结构施工完成;90天,6.21万吨钢结构整体吊装完成;173天,部分工艺移交完成。这一串串数字,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项目团队用汗水与智慧铸就的丰碑。他们以“十局速度”,书写了一段攻坚克难的传奇。
精益求精,筑牢质量安全“生命线”
在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建设中,“质量”与“安全”是项目团队心中不可逾越的红线。95后的安质部副部长林一桐还记得初到项目时心中的忐忑,对于第一次参与大型钢结构厂房项目建设的他来说,一切都充满了未知数。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各工区作业区域小班组多,交叉作业也尤为频繁,要管控好现场施工的安全质量无疑充满了挑战。“这是公司首次承接如此大规模的钢结构厂房,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安全总监袁绪森强调。
面对诸多挑战,项目部建立起一套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首件验收制、工程质量三检制、关键工序旁站制、工程实体质量实名制,每一项制度都如同一把尺子,丈量着工程的每一个细节。
施工现场被细化为若干网格责任区,如同一张精密的管理之网,覆盖了每一个角落。随着工序的转换,这张网也在灵活调整,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在掌控之中。在项目管理团队根据风险辨识和评估结果编制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清单上,项目重大风险部位、可能引发的后果、对应的控制措施一目了然。
秉持着“抓住关键少数”的原则,项目团队逐一梳理每一阶段的技术难题、图纸疑点、变更事宜,登记台账,逐条销号。每天下午集中讨论安全质量、形象进度等问题,抽丝剥茧,因地制宜,及时纠偏,确保项目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全速前进。
安徽省AAA级环保工地、安徽省标准化示范工地、淮南市标准化示范工地,这些荣誉不仅是肯定,更是项目部砥砺前行的熠熠勋章。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党建引领,凝聚团结奋进“向心力”
在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建设中,党支部始终是指引方向的明灯。“党建工作是项目建设的‘红色引擎’,在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交叉作业多的困难之下,更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项目书记车华东牵头成立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临时党支部,这支临时党支部如同一座桥梁,汇聚了各方的力量,发挥了共建的优势,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施工现场道路两侧,“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的告示牌格外醒目。这是项目部全体党员的庄严承诺,也是他们冲锋在前的见证。党员们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先锋模范的深刻内涵,为项目建设筑牢了坚不可摧的政治防线。
项目党支部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锚定争创安徽省“四个工地”的宏伟目标,组织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四色厂房”党建品牌。这一品牌如同一面旗帜,鼓舞着全体职工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干劲,全身心投入项目生产。凭借卓越的表现,项目部成功入选安徽省2024年第一批“红色工地”“绿色工地”“智慧工地”,并荣获集团公司2024年度先进集体、“工程管理系统”先进集体。
如今,新桥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已完成产值15.63亿元,预计于4月底竣工验收。这座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产业地标,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建造意义。它见证了中国建造从汗水型到智慧型的进化轨迹,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如何用科技重塑产业,以匠心对话时代。在这片钢铁森林里,每个焊点都闪耀着创新光芒,每根梁柱都镌刻着奋斗足迹,共同谱写着制造强国的壮美和声。
(中铁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