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连云港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晨雾尚未散尽。一群青年志愿者在318座无名烈士墓前举起手机。屏幕上,AI生成的16岁少年身穿新四军军装:“陈家埠战役,子弹像雨落……”沙哑的嗓音惊飞满山松雀——这是坚持了74年的抗日山“守陵人”、老兵马入营生前录制的声音。


服务队员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

4月2日清晨,国网江苏电力抗日山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带着一本“抗战相册”来到马入营家中,看望他的夫人。这本相册承载着一位老兵的烽火岁月,是队员们用十年光影与 AI 技术,为马老打造的 “会说话的相册”。泛黄纸页间,16 岁的 “马入营” 以 AI 复原的戎装形象凝望山河,相册中还收录马老讲述抗战故事的语音,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马入营烈士生前和服务队员在一起

马入营,原名马善迎,1941年13岁的马善迎加入抗日儿童团。1943年参军时,部队领导建议他改名为马入营,意指一入军营,此生不悔。1948年,马入营在淮海战役中身负3处枪伤,子弹离心脏仅两指距离。复员回乡后,马入营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318座无名烈士墓视作牺牲战友,坚持每年清明祭奠,常年守护,一守就是74年。


马入营烈士生前照片

服务队与马老的情谊,始于2012 年春天。十余年间,队员们经常前往马老家,帮他打扫庭院、检修线路,陪他唠家常。马老也会给队员们讲述战斗故事,与大家共唱军歌。在马老的影响下,队员们对红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革命先辈们的敬意也愈发深厚。


马老生前跟服务队员讲述战斗故事

队员们围坐在马老夫人身旁,轻声讲述着制作相册的初衷与过程。“马老生前给我们讲述了无数精彩的战斗故事,我们不想让这些珍贵的记忆随着时间流逝。”服务队队长刘晓说道,“这本相册,不仅是对马老的怀念,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马老夫人抚摸着相册,眼中泛起泪花,对队员们的用心表示深深感谢。


队员们围坐在马老遗孀身旁轻声讲述着制作相册的初衷与过程

告别马老家后,队员们又奔赴抗日山烈士陵园。多年来,每逢清明节,马老都会带着服务队队员祭扫无名烈士墓。如今,队员们继承马老的遗志,再次登上抗日山,祭扫无名烈士墓。在庄严肃穆的陵园中,队员们手捧野菊花,缓缓走向墓碑,将鲜花一一敬献在墓前,随后拿起扫帚,轻拂去墓碑周围的落叶。

犹记得2022年3月,病榻上的马入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最后一次“云祭扫”。看着手机屏幕里一座座矗立的墓碑,马老喃喃自语道:“我替你们看过新中国了,现在的生活很好!很好!”


服务队员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祭扫

抗日山的雾霭里,相册里的少年永远站在1943 年的月光下;而服务队的脚步,仍在青山松柏间回响。这份用 AI 技术凝结的珍贵记忆,已于当日捐赠至抗日山烈士陵园,供后人瞻仰。它将永远激励着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忠魂与家国大义,永驻人间。


服务队员用AI生成马老战斗时的照片



“就像相册最后一页写的那样,青山松柏常青,英雄忠魂永存。只要我们从不遗忘,他们就未曾走远。”青年队员茆俊铭感慨道。


服务队员用AI生成马老参军时的照片

通讯员 孙岩 尚青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编辑 丁皓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