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十镇两日匆匆一逛,在安怀镇前往同和镇走344县道时,出镇不远遇上有路桥施工,听指挥按规错边通行时,行车匆匆过,突然略见到路边有一方黑色石刻,上书“安怀镇大峡口救国阵亡烈士义塚”,同时看到修筑有台阶一直向上,从这石刻的信息,就意识到此处应该有一个烈士纪念碑之类。
不过由于此处正在进行道路施工,不便停车,反应过来,看到石碑时都过几米了,拿出手机想拍个照片都晚了。回头想想,这碑刻上的几个字眼——“救国阵亡烈士义塚”,就知道此处肯定有着不一般的历史,和常见的烈士陵园,烈士墓一类肯定有着区别。
回来上网查询才知道,这个位于安怀村特果岭南面公路边的“烈士义塚”历史真的不简单。
这个“烈士义塚”,实际上是一个抗日阵亡官兵墓,记载着一段发生在此处的一场抗日战事。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小鬼子第二次入侵广西,在桂柳会战中,中国军队在广西桂平蒙圩地区组织了一场对日军反攻战,史称“桂平反攻战”,此战中国军队先后投入八个师(据资料查,经历湖南会战后各师都不满编,仅四分一编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虽告捷却并不告胜”,即杀伤大量日军,却没有完全收复桂平”,没达到预期目的。
而发生在安怀镇这处大峡口的战事就和这场桂平大反攻有关,是其中的一部分。
长衡战役结束后,日寇乘胜继续南下,兵分两路入侵广西,一路自湘南沿湘桂路取桂林,一路自梧州溯郁江西上,遥相呼应。而从湖南回撤的罗奇(第三十七军军长,第九十五师师长)部也奉命加入配合到桂平反攻战中,在驰援途中,到达平南大峡口一带,与从梧州上来,先期到达此处驻守的日军部队发生战事。
10月29日,罗奇部的一个营从今天同和镇方向主动出击大峡口,与日军激战于周边地区。关于此战并无更多的文献具体记载,究竟有多激烈,过程怎么样,暂时没查到,只知到最后双方伤亡不少。
战后因时势影响,双方也没有具体的完全清理现场,就退出此地。导致很多抗日烈士遗尸于野,一年过去,风雨同侵,日晒兽食,很多已成枯髅,零散于大峡各处,不忍于目。
为此,安怀地方有识之绅民,发起慰藉忠魂之议,筹集数万资金,组织雇人上山收捡,合厝成堆,造塚安魂。
1945年五六月,人们把捡拾到的遗骨集中到一起,在大峡口山上选地建起一座义塚,封土呈馒头状,高1.5米,直径10米,因不知英烈之名,当时也无具体的规制规定。只知英烈为对日作战阵亡,是为救国大义,出于淳朴的爱国情感,按传统规制立起义塚。
立塚之时,乡人集镌刻墓碑一方,碑高1.2米,宽0.8米,墓门前为半月形拜台,上书“救国阵亡烈士义塚”,并刻序文。
后来,义塚周边得到重新修整,加刻“舍身大义垂千古,为国捐躯著万年”一对联立于墓前,彪炳万世,成为平南县区域内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成为清明之时人们缅怀之地。
现在,又到清明,那些人,那些事,虽然不详,虽然不熟,但依然值得后人铭记,敬仰,如果就近,如果有空,还是可以走近缅怀一下的。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