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路,先辈们坚实踏过的热土上,留着史诗般的“血色足迹”,在古城巴彦有一条长约2000米的“国防教育一条街”——甲洲路,这条街以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命名,被当地居民称之为“红街”。巴彦县烈士纪念馆、张甲洲公园、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都坐落在这条街上。街上矗立的纪念碑、珍贵的文字、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这条街的“红色基因”,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与辉煌。
巴彦是一块地处黑龙江腹地的“红色沃土”,1907年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就出生在这里。“巴彦孩子”告诉记者,张甲洲是“学神”——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座高等学府,更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1932年,东北沦陷,张甲洲投笔从戎,回故乡巴彦创建抗日游击队,举行武装起义。至今“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清华英烈碑”上都镌刻着他的名字。巴彦县镇东乡张家油坊屯仍保留着见证了巴彦游击队起事的古井。
2018年7月,巴彦育新小学二校更名为黑龙江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搬迁至甲洲路1号。这所学校孩子的校服是“红军服”,校歌是张甲洲所作的《反日大同盟歌》,孩子们沿着先辈的足迹成长。
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一身戎装的“小红军”们高唱着校歌走出校园,沿着甲洲路走到位于张甲洲公园的烈士纪念馆,参观英雄事迹展览,并在留言册上写下孩子们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在祭扫环节,孩子们掏出手帕擦拭革命烈士雕像、纪念碑并献花,寄托深沉哀思和崇高敬意。
“张甲洲发出的誓言‘没有国,就没有家,我们不能当亡国奴!’,就镌刻在我们学校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这也是我们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孙宏宇校长告诉记者:“甲洲路红色街区是县城的地标,对于学校开展红色德育教育、引导孩子们坚定红色信仰、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每逢重大活动,全校的孩子们都要穿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扎紧绑腿一身戎装走出校园,通过身心感受的红色德育教育,让红色基因根植幼小心灵,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青史耀长街】系列报道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罗彦坤
图片由巴彦抗联张甲洲红军小学校提供
编辑: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