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洞经古乐历史悠久,独具韵味,它既有南诏宫廷音乐的典雅,又融合了白族民乐的飘逸,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洞经古乐在大理地区盛行。今年的大理“三月街”民族节即将到来,大理市叶榆洞经古乐协会的老艺人们为了能在“三月街”洞经古乐展演中精彩亮相,这几天他们正在加紧排练,我们到现场去看一看。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理古城青石板路上,老艺人们陆续走进白族风格的小院。推开雕花木门,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乐器整齐排列,在这个数字音乐席卷全球的时代,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老人,正以惊人的执着守护着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


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民族节即将拉开帷幕,老艺人们也正在加紧排练,二十多位乐师身着红色对襟衫,手持三弦、笛子、古筝等传统乐器,神情肃穆。随着一声悠远的引磬声,千年古乐《奉圣乐》缓缓奏响,曲调庄重典雅,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千年前的南诏宫廷。


“我们协会成立至今去过很多地方,到过梁河、蒙自等地与他们合奏,交流学习,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们协会在世的成员当中年龄最大的有89岁,平均年龄在75岁。”大理市叶榆洞经古乐协会会长段友回忆说,“记得老会长在世的时候,要求也比较严,大家都遵守纪律,各用各的乐器,经过这么多年的磨合,大家音乐配合得好。今年‘三月街’我们要演奏的曲子有12首,这几天我们正在加紧排练,争取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市民和游客。”


大理洞经古乐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公元793年,南诏王异牟寻为表示臣服唐中央皇帝的心愿,组织了一场盛大的乐舞,名为《南诏奉圣乐》。这部大型乐舞赴长安献礼后,唐德宗不仅欣然接受,还赏赐了一部龟兹古乐给南诏。这些龟兹古乐成为了洞经古乐的重要源泉,广泛吸纳了古代音乐的精华,使得大理洞经古乐的乐曲丰富多彩。鼎盛时期,大理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洞经乐队,曲目多达数百首。


今年77岁的洞经音乐市级传承人杨贵华也是大理市叶榆洞经古乐协会的成员之一,每一次排练演出,他都早早地从银桥鹤阳村的家中过来,从最初的只能拉大胡,到如今的吹拉弹唱打击乐样样精通,杨贵华坦言,这得益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日复一日的训练。

“洞经古乐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一般用笛子、唢呐、三弦、二胡、大胡、中胡、扬琴、古筝等10多种乐器,合奏出来的音乐也比较动听。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们就继续弹。”杨贵华抚摸着三弦,笑着说。


大理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生长的理想之地,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艺术中,洞经古乐称得上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热爱艺术的大理各族人民不仅善于创造,同时也善于继承优秀的艺术传统。


87岁的王忠祥是协会最年长的成员之一,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里面是一本发黄的手抄工尺谱。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法,与五线谱截然不同,这种独特的音乐书写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密码,记录着中国古代音乐的智慧。

回忆起儿时第一次听到洞经古乐时的情景,王忠祥记忆犹新,“记得那一年我去观音堂,听到有一伙人在弹洞经,那个时候不知道是洞经,丁零当啷敲起来很好听,吹拉弹唱样样都有,当时我就被这美妙的音乐吸引了,我就在那里静静地听,越听越入迷,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982年我就加入了洞经会,每一次参加洞经我都必须要根据经文出腔,跟着唱,有时候也负责打鼓、弹三弦,每一年我都要去‘三月街’民族节的舞台上表演。”


2013年11月,洞经音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这一古老艺术命运的转折点。每到新年、春节、三月街民族节、中秋等重大节假日,总会有大理洞经古乐专场的演出。这些场景预示着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新可能——不仅仅只是作为遗产被供奉,而是作为活态文化被需要。如今,活跃在大理市的民间洞经古乐社团就有90多个。

“我爷爷是叶榆洞经古乐协会老会长,在我很小的时候,这些老人就一直在我们家的院子里面排练,后来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场地也就比较受限,他们就没有了固定排练的场所,只能是哪里有合适的场地就到哪里排练。后来我们家开了店以后,我们也就有了比较合适的场地提供给老人,我们也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到他们,然后把洞经古乐一直传承下去。”老会长杨镇的孙女杨梦婷说。


解决了日常排练场地问题后,大理市叶榆洞经古乐协会面临的更大挑战是如何让古乐真正“活”在当代。洞经古乐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如何让古老的旋律,在现代人的心中找到新的共鸣。除了特定节日的演出外,协会正探索着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古乐短视频等更多可能性,让它活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对于老艺人们来说,洞经古乐不只是用来表演的,它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北京来到大理生活了6年的新大理人李明第一次在“三月街”上听到洞经古乐,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确实很好听,有很多种乐器组合在一起,那个场面让人感觉很震撼。平时我住在古城,‘三月街’这边我经常来,有的时候并不代表有特定的活动,但是本地的阿姨叔叔他们都会进行排练或者是自娱自乐,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的传统文化,特别动听,特别吸引人,我可以坐在他们旁边欣赏一上午。”


临近中午,小院里的乐声渐渐停息。老艺人们小心地收好乐器,年轻学员帮忙整理曲谱,大家继续商量着“三月街”民族节上的演出细节。门外,游客的喧闹声隐约可闻。大理古城每天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前行,而洞经古乐就像一条隐秘的河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悄然流向未来。

记者:大理视点节目组

编辑:唐恋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