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历经数百年的争斗,然而在特定历史阶段,两国仍选择联合对抗德意志。同样,美英之间也曾爆发激烈冲突,英国甚至一度纵火焚烧美国白宫,但随后两国关系逐渐修复,最终建立了紧密的盟友关系。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同样复杂多变,经历了从盟友到敌对、再到合作、最终转向竞争的演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将中国定位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之前,曾有两次对华采取强硬措施的潜在契机,但均未付诸实施。直至特朗普政府执政时期,中国综合国力已显著增强,使得美国在决策时不得不更为审慎。那么,美国此前为何选择放弃对中国下手了呢?

3月29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防长赫格塞思签署秘密备忘录,将中国视为“唯一步调威胁”,称美愿减少在欧洲、中东军事存在以集中力量对付中国,并要求盟友承担更多防卫责任,俄罗斯威胁主要由欧洲负责。尽管美国决心集中力量对付中国,但也承认与中国爆发军事冲突极具风险,战败几率不低,使其在对华政策上慎之又慎。

回顾历史,美国并非因低估中国才给了中国发展机会。朝鲜战争后,美国已见识到中国的发展潜力。冷战爆发后,美国更是将中国视为巨大威胁,展开间谍战、舆论战,并实施武器禁运与科技封锁。冷战中后期,因对抗苏联需要,中美迎来蜜月期,美国放松封锁,但仍保持高度防范,如向中国出口阉割版F-16战斗机。

此外,即便在蜜月期,美国也未放弃“改造”中国计划,试图煽动舆情,为发动颜色革命创造条件。

冷战后,中美曾两次险些冲突,分别是1996年台海危机与2016年南海危机,但美国最终未动手。

1996年,美国国力鼎盛,海空军装备上千架第四代战机,超视距空战能力成熟,海湾战争中超视距战果已超近距离战果。中国当时仅有20余架苏-27可抗衡,其余战机作战能力有限。海军方面,美国拥有10余艘航母及宙斯盾系统,反潜能力卓越;中国则无航母,052型驱逐舰排水量仅4000吨,不及美军伯克级一半,防空能力有限。此时美军训练状态巅峰,指挥官多经越战洗礼,部队经海湾战争磨练,若动手胜算极大。

2016年,中国造舰潮初起,新舰艇或刚下水或未形成战力,仅辽宁舰一艘航母,歼-15舰载机战力未全,歼-20、055型驱逐舰、高超音速导弹等尚待服役,美国仍占优势。但美国未动手,因不愿承担开战风险,且与中国冲突不符其利益。上世纪80年代,美国除对抗苏联外,还打击了崛起的日本经济,因日本汽车、家电等商品冲击美国市场,日本威胁当时大于中国。

冷战后,美国成超级大国,但欧盟崛起让其嗅到危机,1999年欧盟推欧元威胁美元霸权,美国将打压欧元列为当务之急。2003年伊拉克战争暗含美欧金融霸权之争,萨达姆宣布用欧元结算石油贸易后上了美国必杀名单,所谓种族灭绝、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当时中国在美国眼中并非对手,而是制衡欧盟影响力的伙伴。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获利,还借对华贸易逆差输送美元,巩固美元地位并控制通胀,美国人得以一边印钞一边享受廉价生活用品。



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主要目标,高举防御性国防政策的中国被认为无法对其霸权形成实质性威胁,恐怖分子能撞大楼,而中国军舰轰炸机够不到美国,威胁大小显而易见。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致俄西方关系破裂,经数年休养生息的俄罗斯再次展现强大军事实力,战略轰炸机恢复战备值班,合成营在叙利亚战场表现出色,北风之神核潜艇、苏-57战斗机、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等让美国感受到威胁。而当时中国虽有歼-20但仍从俄进口苏-35,美国因此认为歼-20只是样子货,中国更依赖俄战机,直至多年后中国歼-20数量直逼300架,苏-35仅24架,美国才察觉被骗。

2016年,南海地区爆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危机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美国首次真切领略到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彼时,尽管中国海军相较于实力强大的美国海军,仍显得经验不足、力量相对薄弱,但与20年前相比,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反击能力。借助岸基航空兵以及防空部队的有力掩护,中国海军在近海区域与美国海军展开了激烈对抗,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守。

尤为关键的是,东风 - 21D反舰弹道导弹的正式列装,使中国首次拥有了能够直接对美国海军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先进武器。自此,在第一岛链范围内,美国海军在与中国的军事对抗中,战败的可能性开始逐渐超过战胜的可能性。

2016年南海危机余波未平,特朗普意外胜选入主白宫,上台后美国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对手。中美贸易虽对稳定美元霸权重要,但美国视中国已非单纯供应商与加工厂。中国进军高端市场,商业关系转变,从合作伙伴变为竞争对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与美国竞争,原有合作关系面临挑战。面对挑战,若换作其他国家,美国或动用军事威慑夺回优势。但中国历经历史教训,深知落后挨打,为获平等对话资格,需强大军事实力。中国发展军力非为争霸,而是捍卫自身发展权利。

纵观美国两次放弃动手,绝非“心慈手软”,而是算盘打得噼啪响:

回顾历史,美国曾两次错失重要机遇,究其根本,是对中国的两大关键优势存在低估:

其一,战略定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秉持“韬光养晦”的策略,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历经四十年稳健发展,不追求一时的意气之争,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大势,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与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其二,以战止战的能力。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素养,给美军以沉重打击;台海危机时,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迫使美军航母退避;南海对峙期间,东风系列导弹的亮相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坚定决心。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具备强大的军事反击能力,一旦遭受侵犯,必将让对方付出惨痛代价。



美国并非没有动武的念头,而是经过权衡,意识到动武的成本远高于可能获得的收益,美国承担不了战争的代价,特别是战后的代价。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仅凭几艘航母就能轻易威慑的国家。正如网友所调侃的:“昔日是美国为中国划定规则界限,如今已是中国为美国设定行动准则。”在国际舞台上,实力始终是决定话语权的关键因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