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MB-SWEEPING DAY/
寄情于生死,踏歌于春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当春雨如丝,悄然飘落,打湿了江南的小巷,润绿了塞北的原野,清明,这个承载着千年情思与自然律动的节气,便在如烟似雾的雨幕中,缓缓走来。
/ TOMB-SWEEPING DAY/
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以下方面:
节气起源
清明节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标志着仲春和暮春之交。此时天气清澈明朗,草木繁茂,万物生长,人们根据这一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体现其在指导农事方面的重要作用。
寒食节融合
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抱树而死的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形成了寒食节。随着时间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在唐朝时期,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寒食节禁火、扫墓等习俗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
上巳节影响
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最初人们会在这一天到水边祭祀、沐浴,以祈福消灾,称之为“祓禊”。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增加了踏青、宴饮等活动。由于时间与清明相近,部分习俗也逐渐融入清明节,如踏青等,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祭祀传统演变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人们会在特定时间举行仪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将祭祀祖先的时间与清明节气相结合,使得清明节成为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承载着家族传承和民族情感。
/ TOMB-SWEEPING DAY/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
扫墓祭祖
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清扫墓茔,清除杂草,为坟墓添土,在墓前摆放鲜花、供品,上香叩拜,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表达孝道和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踏青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正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走出家门,到郊外漫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如观赏盛开的花朵、嫩绿的新芽等,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荡秋千
这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秋千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能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起源于黄帝时期,最初是用来训练武士的,后来逐渐成为民间的娱乐活动。
插柳
清明插柳的习俗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为了纪念神农氏,他教民稼穑,曾以柳为鞭;另一说法是为了驱鬼辟邪,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清明又是百鬼出没之时,所以插柳可以保护家人平安。人们会在门前插柳,也会折柳戴在头上。
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清明节的传统特色食品。用艾草等植物的汁与糯米粉混合,包裹豆沙等馅料制成,蒸熟后色泽碧绿,口感软糯,带有清淡的艾草香气,吃青团也成为人们迎接春天、感受清明氛围的一种方式。
放风筝
人们在清明节期间放风筝,将风筝放至高空后,有时会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寓意着放走晦气、疾病等,希望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平安顺利,孩子们尤其喜爱这项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氛围。
文字 | 石彬
编辑 | 王雪琳
审核 | 施沁雯 谢可欣
主编 | 丁宁 王玉莹 崔雅倩
总编 | 陈诗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