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4期 副刊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砖雕技艺源头可追溯至周代。陕西扶风西周遗址出土的铺地方砖是最早的纹样砖制品,以几何纹样为主。秦代砖雕工艺显著进步,骊山沉泥烧制的“铅砖”质地坚固,空心大砖上出现阴模压印的龙纹、凤纹及山林狩猎浮雕,线条细腻,兼具绘画与雕刻特征。两汉时期是画像砖艺术的第一个高峰,其题材涵盖现实生活与神话传说,构图生动,技法融合阳刻线条、浅浮雕与彩绘。隋唐砖雕更加注重立体感,人物线条流畅,丰富的植物纹等装饰元素充满生活气息。
宋辽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交融期,砖雕技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包括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手法。这些技法的使用使得砖雕作品在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这一时期的砖雕题材更为广泛,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世俗化转向,还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中,两件辽代的砖雕文物以朴拙浑厚的艺术风格和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其中吹笙图雕刻砖刻画了一位乐师双手捧笙吹奏的瞬间,人物头戴黑冠,身着黑彩窄袖短衣,下着黄裙,形象饱满,眉目生动。这件砖雕虽因磨损致部分色彩掉落,但仍能反映出辽代雕塑承袭唐至五代的风格——人物丰满、形体匀称、神态自然,线条流畅简练,衣服质感厚重,既保留了唐代造像的丰腴之美,又不失契丹民族粗犷奔放之风,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精品。宋辽金时期的砖雕题材丰富多样,以“吹笙图”为代表的乐舞曲艺题材是最为常见的,因此我们能在砖雕中看到很多古代“音乐人”的形象。
【辽】吹笙图雕刻砖 甘肃省博物馆藏
1985年于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现麦积区)伯阳乡南集村出土的一批宋代彩绘砖雕中就有一组生动的“音乐人”形象,其中彩绘吹笙击鼓图雕砖刻吹笙、击鼓人物各一。吹笙人头梳双髻,上着圆领长衫,下穿裤,侧身举笙作吹奏状。击鼓人头戴翅冠,上身着博衣,下穿裤,腹前横置细腰鼓,右手持槌击鼓,左手拍鼓,边鼓边舞,画面充满活力;彩绘编磬击乐图雕砖右侧雕刻编磬,左侧刻一乐工。编磬共有14枚,分上下两排,置于架上,磬架施红彩,架座结构齐全,并有装饰件。乐工戴双角冠,着黑色圆领广袖长衣,腰束带,双手各执一锤作敲击状;彩绘笛箫吹奏图雕砖则雕刻两名乐工,一人吹笛,一人吹箫。二人长眉吊眼,头戴竖向翅冠,身着圆领广袖衣,腰束带,吹箫人两腮鼓胀,神情专注,形象逼真。
【宋】彩绘吹笙击鼓图雕砖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藏
乐舞百戏也是辽代画像砖的重要题材。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杨家营子镇石匠沟萧氏夫人墓出土的辽代浮雕散乐图有半浮雕三排,共12人,其中11人为散乐班子的男性乐工,均头戴襥头,身着圆领宽袖或窄袖长袍,腰系宽带,足着高靴,或盘腿或跪式或立式,所持的乐器有琵琶、排箫、笙、简板、笛、筚篥、拍板、大鼓、腰鼓、横笛等,其余一人髡发,长袍高靴,双手紧握短柄小锤,应为这支乐队的领班。这组散乐浮雕为研究辽代散乐演出形式、乐器的配置、乐工装束及乐器种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金代墓葬中的砖雕艺术特别注重表现戏曲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戏曲艺术的喜爱和重视。这些戏曲场景不仅展示了生动的杂剧表演,还通过细腻的雕刻技艺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娱乐生活。例如,延安博物馆收藏的金代“吹箫人物画像砖”和“彩绘击鼓人物画像砖”分别描绘一位乐师沉醉吹箫的形象和一位鼓手全神贯注击鼓的形象。两件砖雕线条流畅圆融,箫声和鼓声似乎穿透时空,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音乐魅力。
【金】奏乐题材画像砖 延安博物馆藏
在砖石与刻刀的碰撞中,古代工匠们将瞬间的乐舞凝固为永恒,让今人得以听见历史深处的袅袅余音。宋辽金时期砖雕上的“音乐人”形象如同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鲜活的文化生活与精神追求。■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