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杜聿明被邀请参加这一年的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杜聿明与许多中央领导人进行谈话,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穿着中将军服的将军,一瘸一拐地走向杜聿明,杜聿明看到这位将军的时候,第一时间觉得有点眼熟,但也没有想起这是谁,于是伸出手与这位将军握在一起。
而就被将军立即做起了自我介绍:
“杜司令,多年不见,您还好吗”?
杜聿明对于这个称呼,立即意识到了什么,因为对方很有可能是当年在东北跟他打过仗的四野将领,于是杜聿明问道:
“您是哪位将军呢”?
我军的中将立即笑着说:
“我是吴瑞林,当年辽南独立师的师长”。
听到这句话之后,杜聿明立即变了脸色,他对吴瑞林问道,当年吴瑞林不是在炮火之中被吞噬了吗?
吴瑞林随后才给杜聿明说起了当年的前因后果,这才知道,原来当年吴瑞林并没有在国民党的炮火之中被吞噬,反而是撤退了,杜聿明后来离开了东北,并不知道吴瑞林还成为了纵队副司令,多年之后再见,两个人没有了阵营对立的身份,这才紧紧把手握在一起,一笑泯恩仇。
也是这一次,杜聿明深深地了解到了吴瑞林也是一位传奇的将军。
吴瑞林生于1915年,家住巴中县化城乡吴家河,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三个兄妹艰难度日。
因为家境贫寒,他十岁便离开家门,做起泥瓦匠学徒,靠一双小手谋生。
1928年,他经吕子谦和齐应元引荐加入共青团,开始担任秘密交通员,那年冬天,他被中共川北特委调派,奔波于阆中、南部、南充、江油一线,传递消息。
次年,他又被中共四川省委调派,往返于南充、阆中、江油、达县一线,肩负重任。
1930年秋,巴中成立中心县委,吕子谦担任书记,吴瑞林和齐应元成为县委成员,而到了秋天的时候,因为秦岭巴山遭遇特大旱灾,田地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所以政府为安抚民心,允许灾民取食地主藏粮,吴瑞林与吕子谦等人抓住机会,发动群众自救。
他们挨家挨户动员乡亲,砸开地主粮仓,分发粮食,救下无数濒临饿死的人。
这场“吃大户”运动声势浩大,也是在这场运动中,吴瑞林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由陕西进入四川,巴中中心县委派吴瑞林前往通江以北的烟溪场迎接,他怀着喜悦赶往两河口,却在途中遭遇老土匪王三春的阻击,他奋力跑出包围圈,抵达烟溪场后,又被红军误认为探子捆绑。
他请求面见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向她说明身份,张琴秋听他汇报巴中情况后,立即绘制一份地图,部署进攻通南巴,吴瑞林随后带领红12师师长旷继勋的部队前进,因为他熟悉地形,指路准确,所以进军非常顺利。
红12师勇猛攻击,吕子谦等人从内部接应,一举攻占通江县城,这一年,吴瑞林仅16岁,却因这一壮举被誉为“迎接红军入川第一人”。
1933年3月,吴瑞林担任川陕省少年先锋团政委,率部参加反敌“三路围攻”,在空山坝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身负重伤。
伤愈后,他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团委副书记,1934年底,他随谢富治组成迎接中央红军工作团,前往川西。
1935年6月,他们在懋功县接到中央红军,在与中央红军会师之后,他整理了一份川西少数民族座谈会记录,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而同为四川老乡的朱德总司令也找他交谈,详细了解川陕苏区的情况。
此后,他随红一方面军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历经艰险到达陕北,那年冬天,他因“迎接中央红军入川”有功,被调往中央党校学习。
抗战爆发后,吴瑞林离开延安,前往鲁西南开辟敌后游击战,他先后担任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4支队6大队政委、2支队政委,又任中央鲁东南临时特委书记。
1939年,他升任泰山区特委军事部长兼1大队队长。
在吴瑞林的记忆中,1939年的中秋,让他印象非常深刻。
那年中秋,日伪军对莱芜、新泰、泰安发动“六路围攻”,吴瑞林和特委机关驻扎在庙子村,突然遭到敌人袭击,数百名敌人将村子团团围住,他率领机关人员奋力作战,激战多时仍无法突围。
只能他带着警卫员等几人退守一家农户的地窖,而敌人紧接着追到地窖口,派人下去搜查,他和战友奋力抵抗,下去的敌人一个接一个被击毙,十人进去后全无音讯,敌人恼羞成怒,向地窖施放毒气,吴瑞林中毒昏迷,腿部和腹部受重伤。战友拼死将他救出,他才保住性命,却瘸了一只脚。
几个月后,吴瑞林拄着双拐出任山东纵队第4支队1团团长。
他率部参加三战杨家横,第三次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冲锋,腿部再次中炮,落下双腿残疾的病根,但他未曾退缩,继续转战沂蒙山区,反抗日军“扫荡”,讨伐伪皇协军。
1941年11月,日军在蒙山修筑环蒙公路,沿线设立据点,封锁根据地,12月,他率部反击,先后攻克碾子峪、垛庄、崖子、界牌、朝仙桥等据点。
随后,他接受拔除铜井据点的任务,他带着2营20多名干部,连续三夜侦察地形。
他拖着残腿,趟过没腰深的冰水,摸到距炮楼二三十米的地方,记录工事结构和枪眼数目,战斗打响后,他指挥火力分队进入民房,凿墙开洞,压制寨门炮楼,不久之后,主攻部队趁机冲入据点,他亲自指挥爆破,炸毁一座炮楼,又连续攻占六座炮楼。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战斗历时12小时,最终以胜利作为结束,也是此战的胜利,让他赢得“沂蒙双拐司令”的称号,日军闻之色变。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吴瑞林随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渡海进军东北,组建南满军区。
在东北局的任命下,他担任辽南军区司令员兼独立1师师长,率领辽南独立师活跃在辽宁东南部。
他们发动群众,消灭土匪,袭击交通线,配合林彪主力作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辽南独立师发展迅速,引起了当时担任东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的关注,因为辽南独立师所在的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在1946年的10月,杜聿明发动将近十万兵力,准备一局吃掉辽南军区。
面对杜聿明来势汹汹的攻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给吴瑞林下达命令,死守阵地。
国民党方面也截留到了这封电报,杜聿明笃定,辽南独立师要跟阵地共存亡了。
因为兵力以及重武器之间差距过大,我军很快出现了巨大的伤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吴瑞林作为军事主官,必须要考虑到如此坚持下去的意义,吴瑞林决定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准备下令部队撤退,但是政委却坚定要死守阵地。
就在他们举棋不定的当口,国民党的部队已经大举进入辽南地界,紧跟着就发动了空袭。
国民党的空军部队加入战场后,给我军造成了更大的伤亡,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吴瑞林非常果断下达了全军后撤的指令,但是政委依然选择不离开,就让吴瑞林十分愤怒后来吴瑞林情绪激动,直接抓住了政委的衣领。
也就在两个人争执不下的时候,忽然,国民党军的一发炮弹不偏不倚砸中了指挥部,这下吴瑞林也不管政委同不同意了,反正指挥部被炸毁,已经没法跟上级联系,他立刻下令部队撤出。
就算是撤退,也是很有学问的,因为一旦出现了全面撤退的情况,那么就会让敌人认为我军溃败不堪,敌军就会趁机追上来,这对我军造成的伤害很大,有着非常丰富作战经验的吴瑞林迅速制定了撤退计划。
首先,他安排主力部队先行撤离,留下一个团的兵力负责断后,用火力压制敌军,为撤退争取时间。
其次,吴瑞林让其他特种部队也投入战斗,对敌人发起猛攻,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经过一番苦战,独立团终于成功突破了杜聿明部队的包围,顺利脱身。
吴瑞林带着师部和机关撤退之后,杜聿明以为我军的辽南独立师的师长和政委都已经阵亡了,所以也就没想太多,杜聿明当时知道,阵亡的共军将领就叫做吴瑞林。
一直到到了1962年,杜聿明和吴瑞林重逢时,杜聿明才把这件事的原因说清楚。
杜聿明后来被调离了东北,所以吴瑞林在东北的一系列表现,他也不太清楚了。
吴瑞林脱险之后,随后,他就配合北满和辽东部队反攻,经过一个多月战斗,收复辽南7县,1947年的5月,他率部攻打大石桥,歼灭敌独立3师,以地方部队创下歼敌一师的战绩。
1948年2月,辽南战役打响,吴瑞林率独立师配合主力肃清鞍山外围据点。
一团全歼顾家房北山敌连,歼敌一个连,师野炮营支援下,他指挥部队攻占大石头屯及两侧高地,又歼敌一个加强连。
2团主力包围东鞍山守敌,他与3团团长苏克之、政委郭宝恒商议作战方案,他提议派人劝降,以减少伤亡。
随后,郭宝恒起草劝降书,62岁村民唐成山主动送信,唐成山攀上东鞍山,将信交给敌军,却被敌人捆绑,他怒斥敌人无路可逃,敌人开枪将他射杀,扔进漏矿坑,吴瑞林闻讯后下令总攻,部队奋勇作战,歼灭东鞍山守敌。
1948年的二月19日,鞍山解放。
随后,吴瑞林率部进军营口。
而3团团长苏克之指挥部队包围营口,他下令用火力伴攻扰敌,却接到上级“假打”指示,战士们围而不攻数日,24日凌晨,他指挥部队发起总攻。
起义的国民党58师发出信号弹,他率部兵分三路攻入城内,3团直逼交警3总队据点瑞昌成大楼,苏克之押来敌军长郑明新和队长李安劝降。部分敌人投降,顽抗者则是封锁大楼,他指挥3营营长杨海水发起攻击,8连副连长张东掩护爆破组炸开东山墙。
战士们冲入大楼,与敌近战拼杀,张东抓住敌警卫营营长,迫其投降。
不久之后战斗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吴瑞林指挥的部队歼敌3093人,营口解放。
1948年,辽南独立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他任副司令员,与司令员万毅共同率领部队作战,这支部队继承了他的精神,继续在东北战场建功立业。
新中国建立之后,吴瑞林率领着四十二军作为第一批进入朝鲜作战的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5年,吴瑞林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也成为了解放军之中的一位传奇将领,虽然很多人叫他吴瘸子,可在所有人的心中,他的形象伟岸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