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总算是可以安心了。住进来前一周,她在家里摔倒了,我在监控中急得不行。”把母亲安顿进离家不远的养老院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吴女士终于松了口气。

对很多像吴女士这样的没有兄弟姊妹、自己又在工作的家庭来说,照护失能或失智长辈是生活中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社会化的力量帮助家庭补上这类养老照护的需求缺口。”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呼吁。

为了解决这类“急难愁盼”问题,近年来,北京充分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深化医养融合发展。

失能失智老人得到精心照护

“咚咚咚,咚咚咚……”初春的中午时分,在北京康养集团昌平区敬老院内,一位老人一边急切地敲打着走廊尽头的磁吸大门,一边在嘴里念叨着“吃饭,吃饭”。

一旁的护理员见状,赶忙上前开门,温柔地说:“大爷,您别急,我带您去餐厅。”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放松下来。

“这个楼层是我们敬老院专设的失智区,为了防止失智老人走失,楼层大门都装有门禁,需要刷卡才能进出。老人去餐厅也会有专门的护理员陪伴。”敬老院副院长关峰介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注意到,失智区内的装修也与普通养老区有所不同——地面上多了醒目的动线;墙面上的图片、装饰更加复古,仿佛回到上世纪70年代;活动室内多了很多益智的小游戏。“这些都是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特有的近端记忆模糊、远端记忆清晰、突然无意识徘徊等症状进行的专门设计。这些设计既可以锻炼失智老人的大脑,又便于老人生活。”关峰说。


北京康养颐寿轩护理院区域,张煜摄。

除了失智区,这家养老院还设有专门的护理院,解决院内老人看病需求多的问题。“这幢楼的一层是我们的护理院,去年底拿到了营业执照,现在正在试运营。”北京康养颐寿轩护理院副院长吴学良介绍,根据需求,护理院内主要设置了老年科、全科、康复科、临终关怀科和中医诊区,还配有检验科、放射科、药房等满足基本看病需求的部门。

目前,护理院内有2位医生和6位护士,如果满编可达8位医生和20位护士。这里配备有98张备案床位,目前还没有“满员”。

“部分床位专门收治重症或有特殊照护的老人。我们会把这些老人安排在重症区,有专门的护士24小时值班进行照护,床位旁还有监护设备。” 吴学良说。


北京康养昌平区敬老院内的数字化显示屏,张煜摄。

重症区的一位老人家属告诉记者:

“我爸每2个小时就需要吸一次痰,而我们又要工作,实在照顾不过来。去年听说区里开设了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价格合适,床位也多,就马上住进来了。”

医养互驻机构近200家覆盖16区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床位管够、医养结合、价格合理的敬老院只有在郊区才能找到吗?记者查阅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卫健委官网发现,截至2024年,北京市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约200家,覆盖了北京市内所有区。

这天下午,在北京西城区康养·颐寿嘉园善果寺项目敬老院内,王奶奶和老伴又结伴去了敬老院旁边的宣武艺园遛弯。82岁的王奶奶说,住进来这一年都没怎么生病,身体还变好了,“因为这里有医疗点,和附近的医院还有绿色通道,我们放心。”

相比郊区的医养结合敬老院,北京市中心的诊疗区就显得更加“袖珍”,往往只配备了2至3名医生、1至2位药剂师及5至6名护士。“但我们距离市中心的三甲医院近,转诊方便。” 北京康养·颐寿嘉园善果寺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敬老院已与回民医院、市二院建立了绿色通道,老人住院或者转院、转诊都非常快速。此外,敬老院附近的博爱医院、护国寺医院、广安门内医院、宣武医院等相关科室医务人员都会不定期来敬老院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

去年底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老年人普遍倾向于就近选择养老机构,不论居住在城六区的老人,还是在近郊区或远郊区的老人,都更愿意留在本区域内的养老机构。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做好“医养互驻”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卫健委有关人士介绍,除了“医养结合”模式,北京市自2022年开始推进部分二级以下医院转型老年护理中心,为衰弱、失能、失智老人、医院急性病后期或术后老人提供诊疗、日常照护、基础康复等服务。

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等20家医院转型建设安宁疗护中心,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2家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中心,均通过验收。

此外,对于一些选择居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医生式的服务也为家庭更好地照护老人提供了便利。目前,北京市共有近2800家医疗机构登记了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服务方式,依托长护险等相关政策,可开展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同时还能提供健康评估、体格检查、康复治疗、血尿便送检等服务。

让更多专业人员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养结合”服务,2024年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医养实用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将培养3000名市场急需的不同慢性病种的医养结合服务实用型人才。

期间,北京中医药医养协会、北京成人按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北京东城区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等机构,将联合组织临床护理、中医药、养老、照护领域专家,划定专业服务需求度高的慢性病种,开发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开展培训工作,并在课程中融入康复、辅具使用、营养指导、心理精神支持等康养服务的必需知识与技能。

目前,首批20项中医药医养适宜技术及血管疾病(含高血压和冠心病)、脑卒中、肿瘤康复、糖尿病、摔倒与骨折等相关疾病为重点培训内容,为保健按摩师、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职业人员,已分批次、分场景、分类别地开展培训。

已从业20年的关峰表示,北京当前的养老服务已进入2.0模式,即在“医养结合”的模式下,通过更专业的从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更专业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各类政策的落实,以及高科技设备的帮助,我们将更加期待未来10年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

原标题:《养老服务观察3丨失智或失能,哪里养老好?北京推动医养结合和基层医院转型》

栏目主编:樊江洪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煜 余晨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