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评诗

第549首


原诗

爷爷下地去了

文/弌夫

爷爷下地去了

这次,没再回来

爷爷下地去了

第一次这么轻松悠闲

没扛犁耙

也没带锄锨

爷爷下地去了

第一次穿得有模有样

没有跣足

没有裸背

爷爷下地去了

第一次不用那样流汗

却有这么好的收成

以他的节俭

几辈子都花不完

爷爷下地去了

大家都来送他

很隆重,像元首出访

只是唢呐声苍凉哀婉

爷爷下地去了

这次,我再也不能喊他

回家吃饭

只能在清明节、旧历年

给他送些纸钱

爷爷下地去了

再也不会回来

然而我梦里的呼唤

他却可以听到

冥神会派另一个梦

替他作答

赏析

看完这首诗,第一个印象就是节奏感强。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诗歌元素,更符合汉语诗的审美标准。在现代诗越写越像散文的今天,这样的诗不多见。长期以来,之所以不断有人说现代诗不是诗,就是因为太像分行的散文了。很多写诗的人把节奏、压韵看成落伍,刻意回避,而将散文化、翻译体当成“现代”。其实外文诗也是有节奏韵律的,只是翻译的时候弄丢了。

诗的开头两句,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但转念一想就知道这是暗示。后面几节都是围绕这个悬念铺陈、兴发。“爷爷下地去了”,口语入诗,一语双关,不仅构成一个朴素的意象,也成为打开作者感情的闸门。

这首诗里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刻画了一个辛劳、勤俭的人物形象,映射出当时的农村风貌和农民的生存状态,有很强的现场感,让没有经历过的人也能透过最少的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的样子,起到“文以载道”的作用。

“爷爷下地去了”多次复沓,感情不断升温,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舍和哀伤。三个“第一次”像三个重音,一下又一下叩在读者的心弦上,让人动容。隆重的送葬场面反衬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活着时没有的体面,死后却“享受”到了,读来更觉辛酸。

最后一节诗人通过“梦”完成了与另一个世界的亲人的互动。用梦回答梦,想象奇特,将对爷爷的追思推向高潮,同时给诗作蒙上一层迷幻色彩。“再也不会回来”与第一节中的“没再回来”相呼应,使诗作的结构显得非常严谨。

看得出来这首诗在炼字炼句上花了不少心思,比如用“跣足”、“裸背”,而不用“赤脚”、“光背”,以示庄重。在口水诗、下半体诗和AI诗泛滥的今天,这样的坚守实属不易。

总之,这首诗在现实主义基调中糅合了超现实的元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感情饱满,语言简洁,是悼亡诗中的稀有之作。

诗人简介


弌夫,本名李继先,曾用笔名本尘,出版学术专著5部,诗集1部,曾在《时代青年》《诗刊》《西湖》《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数十首(篇),多次获奖。

往期诗评

格命草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4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

格命草主编出版诗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