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突然宣布,暂缓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的228亿美元港口交易。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行为,因牵涉巴拿马运河两大战略港口——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迅速演变为中美地缘博弈的焦点。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火速介入,援引《反垄断法》与《国家安全法》启动审查,直指交易可能威胁中国21%的海运贸易通道安全,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物流网络。消息一出,长和股价11天内暴跌6.7%,市值蒸发780亿港元,远超交易预期收益的1774亿港元。这场资本豪赌,尚未开局便已显露败相。
霸权逻辑遭遇精准打击
面对中方审查压力,美国迅速撕下“商业外衣”。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公开宣称“乐见美国企业掌控巴拿马港口”,并污蔑中方阻挠交易是“恐惧失去对运河影响力”。贝莱德财团则试图“技术洗白”,声称交易旨在“提升港口效率”,合作伙伴包括地中海航运公司等国际企业,试图淡化政治色彩。更赤裸的是,特朗普政府于3月31日宣布制裁6名中国内地与香港官员,试图以政治施压为交易开路。
然而,中方反制措施更为凌厉。市场监管总局的审查不仅限于交易本身,更延伸至长和全球资产结构;港澳办援引香港国安法域外适用条款,警告“损害国家安全将追溯追责”。这种“法律+市场”的组合拳,令长和陷入“进则触雷,退则违约”的绝境。
李氏家族的“断尾求生”
压力之下,李嘉诚紧急启动“风险隔离”。次子李泽楷旗下盈科集团宣布与长和“零股权关联”,业务全面独立,甚至数据中心与金融科技板块亦划清界限。这一操作被解读为“弃车保帅”——若长和因交易遭制裁,李泽楷资产或成家族东山再起的火种。
但此举风险重重。盈科的核心业务涉及通信与数据领域,若长和交易被定性危害国家安全,李泽楷的“独立人设”恐难自保。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对“两面派”容忍度已降至冰点。华为、TikTok等案例表明,在中美博弈中“骑墙”只会两头不讨好。
跨国资本的生存悖论
李嘉诚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跨国资本的生存悖论。一方面,资本逐利的天性驱使其寻求全球配置;另一方面,大国对抗迫使企业必须在商业逻辑与国家利益间抉择。长和交易暴露的深层矛盾是:当“商业无国界”遭遇“安全有主权”时,任何企业都难独善其身。
美国试图将商业交易武器化的做法,同样遭遇反噬。贝莱德作为小米、比亚迪的重要股东,若因港口交易失去中国市场,其在华3000亿美元投资恐遭重创。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凸显美国霸权逻辑的虚妄。
结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这场博弈的终局早已注定。中方审查大概率让交易无限期搁置,而李嘉诚若执意推进,不仅面临千亿市值归零,更将彻底失去中国市场的信任。正如《大公报》所言:“商业决策若漠视国家利益,终将遭国人唾弃”。